8.统一一节好课的标准。以目的明为前提,以效益高为归宿,中间强调四个环节:①知识新、信息多,结合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融入教材更多的新知和更大量的信息;②密度大、节奏快、单位时间给学生的东西多,节奏要适应现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心理;③设计精、结构巧,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精心施工”,有起伏,有转换,有高潮;④气氛和、方法活,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本身就是教学质量,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一个“活”字是总钥匙,死教书把活人教死,活教书把死书教活。
9.教学法总则:教无定法,选有定则,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反对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一种教法。主张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博采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教学方法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世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法领域是教师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广阔天地。学习古今中外多种教法,使之在自己的施教课堂上最佳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决定教法取舍、衡量教法优劣的准则。
10.打破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局面,支持教学技术多样化、综合化。视听结合的效果大于视加听的效果,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因此电化教学手段的普及推广势在必行。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劳技训练,让学生多动手;根据未来人才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组织学生多向交流,密切人际关系,动脑又动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加强双语教学、电脑教学的同时,提倡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逐步适应教育个别化趋势的需要。
如何贯彻这些教学思想,下面略举我校具体做法一二:
1.抓科研: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打破教学科研的神秘感,使教师树立自信心,提高理性思维,增强科研意识。提倡“活到老,学不老”,人人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做教育科学工作者;其次,普及教育科研方法,干部先行、典型引路,不断壮大积极分子队伍,学校有68%的教师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再次,成果激励,更上一层楼,每年征集论文,大会交流,刊印成册,推荐到市区的论文获奖比例不断增加,至今已有75%的同志参与国家教委和市区校23个课题的科研工作,我校连续三年获得“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2.抓干部:干部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每人联系一个年级组、一个教研组,纵横结合,责权统一,矛盾不得上交,工作讲求实效。5名校级干部和3名主任(占全体行政干部三分之二)分别兼任高初中政治、语文、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教师,每人任教至少一个班、多则两个班。我本人前8年一直兼任一个班语文课教师,近年因主抓学校改建(师生分三校上课),只兼选修课(美学鉴赏、学习策略、心理保健等)教师,以保持和师生的紧密联系,信息可直接反馈。同时要求自己每学期听课60节~80节,规定自己每学期出差不超过一次,每次不超过一周,限制参加社会活动时间平均每周在1个~2个单元(半日)时间内,以保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主要工作上。
3.抓队伍:教学处组建教学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十几位高水平骨干教师的集体参谋、咨询、协助作用,分别负责3项工作:①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②课堂教学的评估与检查;③青年教师的学习与培养。同时在教职员工中强化学风,净化教风,以满足知识分子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名成家,在增强他们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已逐步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我们认为,有了高素质的独具特色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学有特色的学生和办有特色的学校。
4.抓听课:除了市区组织的研究课、学校教研组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专题探讨的公开课以外,我们平时主张推门课,即任何一节课,其他老师可以推门就听,任何任课教师不得拒绝,这样做兼有学习借鉴和监督检查两种作用。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有一学期我们还集中3天,由14门学科中的13门、96位专任教师中的41位教师在29个教学班中的21个班开放71节课(其中包括3个实验班的3天全部课程),主动邀请同行光临指导、品头评足。共有东城区30所中学和市区县及外省市20多个单位376人听了上千节次的课,本校教师也听了200节次以上的课。反馈中肯定优点的是激励,指出不足的是鞭策,对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个促进。这一举措受到校内外一致好评。此外我们还专门向家长开放课程,以取得社会监督,与家教进一步配合,使学生健康成长。
(吴昌顺)
二十二、新考核方案
过去,学校没有激励机制,教师干工作凭自觉性,干良心活,年终评优、考核、晋职等都靠教师投票、打分来确定,往往这样评定的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没有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更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大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领导只能采取指令性、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办法,领导组织工作费劲,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人心涣散,人浮于事,造成学校管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上进心不强,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教师对领导不满的现象,学校没有一个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
要改变上述状况,必须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对教育教学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在分配上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要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必须制定《教育教学管理积分考核方案》,把此方案考评出的结果作为评优、晋职、年终考核的依据,并作为奖金津贴发放的依据。以此为突破口,深化学校管理改革。一项重大的改革,转变思想观念是很重要的,要想顺利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全体教师思想认识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来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使教师从思想认识上发生转变,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新思想,树立报酬与实际贡献挂钩,公平竞争的新思路。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出大家认可的《考评方案》。《方案》共含七项考核内容:出勤、工作纪律、备课、上课、教科研、师训及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每项满分100分,共计700分。各项考核工作都有平时记录,期末累计打分。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构成奖励基金,每月30元。期末按考核结果分等级发放。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固然重要,能否认真执行更是关键所在。为把考核工作落实到处,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考核记录。考核小组根据方案要求,坚持严格考核,每年奖金的发放都以考核结果为依据。
案例分析:
建立累积分考核制度与奖励机制以后,学校管理工作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进入了行政和经济并行的双元管理运行机制,达到责任分明、目标明确、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存在问题和以后改进意见有:考核方案不完善、不全面,有的内容无法用数字来量化。如:教师的政治思想表现、师德师风等。学校领导在执行方案过程中应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或找出能够评定教师思想表现、师德修养方面的办法来。
(宋红梅资料来源:黑龙江省阿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十三、“送教下乡”与“希望工程”
从1990年开始,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本校的骨干教师或教学新秀到本县农村乡镇中心小学上公开课(每次由低、中、高年级各两位教师执教),我们称之为“送教下乡”,受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几年来的实践与效果使我们感到,“送教下乡”也是实施“希望工程”。
(一)解决了农村教师进城听课“难”的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都非常想到城里学校听课、取经,但事实上能到城里学校听课的教师极少。主要原因有:一是城里学校容纳不了众多的教师。就拿我校来说,每次活动,乡镇只能派2名~3名教师去参加,一般只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2%。如果每个教师都安排一次,需要几十年。二是农村学校分布较散,交通不便,偏远地区的教师根本没有机会进城听课。在到“茅山老区”几个乡镇送教后,我们请一些老教师提提意见,许多教师都说“教了几十年书,从未到县城听过课,你们送教下乡,使我们开了眼界。”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激动地说:“明年我就要退休了,要不是你们送课上门,恐怕我一辈子也听不到城里老师的课,你们送课下乡使我多年的愿望实现了。”“送教下乡”使乡镇的所有教师都可集中到中心小学去听课,解决了长期难以解决的“进城听课难”的问题。
(二)节省了几万元教育经费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小学教师进城听课,学校要开支差旅费。一人听一次课少说也要开支十元左右,多的要二三十元。“送教下乡”借用中心小学的教室、学生,农村教师到中心小学听课,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不用花一分钱差旅费。近几年我们“送教下乡”到十几个乡镇,听课教师约3000人次,如果按人均节省十元计算,就节省教育经费3万元左右。一些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非常感激地对我说:“你们送教下乡,不仅传经送宝,而且为我们节省了一笔教育经费。”
(三)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针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满堂灌”、“注入式”等陈旧教学方法的状况,在公开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针对农村小学知识教学中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而且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注意体现知识的层次与思维的层次。同时,我们还把本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果用到公开课里。如“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系列训练”与“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把研究成果通过公开课向农村小学推广。在课后召开的座谈会或与教师的个别交谈中,他们都普遍反映:“我们上课也启发学生,但往往是启而不发,而你们虽然和学生不熟悉,却启发得当,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看来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有的说:“你们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智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懂得一些学习方法。”总之,我们的课使农村教师很受启发。不少乡镇中心小学领导反映,许多教师回校后模仿我们教师的方法进行教学。近年来,也有许多乡镇中心小学学习我们“送教下乡”的方法,开展“送教到村”活动。大家一致认为“送教下乡”促进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这又必然带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送教下乡”也是“希望工程”
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希望工程”,主要是在经济和物质上资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或因贫困而失学的少年儿童,使这些贫困地区新建或重建校园,使一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少年儿童重返校园,着重解决农村小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种资助作为教育“希望工程”的“硬件工程”,那么我们所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则是教育“希望工程”中的“软件工程”。如果说硬件工程办了“希望小学”,而软件工程则可以办好“希望小学”。硬件工程不可能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实施,而软件工程则可以在全国的农村小学实施。如果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学校都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那必将促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全国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赵清正)
二十四、当管与不当管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在学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