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处处受欢迎,有的人却人见人烦;
有的人无论出现在哪里都光芒四射,有的人却目光躲闪,萎靡不堪;有的人如同天助般,事事顺利,有的人却处处碰壁;
有的人凭借笼罩在其周围的光环对从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能产生巨大的震慑与影响,有的人即使在熟人间也很容易被人视作空气一般直接过滤掉;
……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由一种隐秘而又强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那就是个人形象。
1993年,身为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刘晓光,穿着乡镇企业生产的红叶牌西装到香港出差,由于他打扮略显土气,当地人就叫他“表叔”,他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当即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套新西装,连鞋子也换了。不过他很快又发现路人的目光又转移到了他的领带、衬衣和袜子上。“当时觉得很尴尬,很难堪。”刘晓光说。当然今天,刘晓光无论从服饰还是神态上,都看不出当初的影子,他早已经习惯了按照国际规则来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
1995年,刘晓光被指派为刚刚重组的首创集团的总经理。当时创业非常艰难,没钱,没好项目,没产业群,没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没钱。那么大一个集团,账上只有300万元现金。为了顺利开展业务,刘晓光咬着牙拿出近100万元,买了一辆最高档的轿车。“做企业,不能让人家感到你没钱。”刘晓光说。
由于在形象上吃过亏,明白过来后的刘晓光为了打造一流的个人形象甚至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过,这种看似高昂的投资,也会带来更为可观的回报,因为在人际往来中,个人形象的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你形象不佳,别人很可能会对你关闭合作的大门,直接将你拒之门外。
形象问题不是个小问题,虽说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靠个人风采,但别人对你的印象和感觉,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品需要包装,企业需要包装,人同样也需要包装。因为一个人被别人所接受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包装的目的无非是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和身份。
当你穿得邋邋遢遢时,人们注意的是你的衣服;当你穿得无懈可击时,人们注意的是你的人。如果说城市形象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文化力,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招牌、是信誉、是商机,那么,人的形象就是名片,是品牌,是机会。
对于新手经理人而言,如果你是千里马,就一定要跑起来,做出样子给人看,展示出一副卓尔不群的形象,让别人信服,不要秀于内而拙于外,表现得像一匹庸马、劣马。在个人形象修炼上,需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不可千人一面
作为刚晋级的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扮演诸多角色,在上级面前,你是下属,是被管理者;在下级面前,你是上级,是管理者;在同级面前,你是合作伙伴;在客户面前,你是服务的提供者、支持者……
每一种角色,意味着一个独特的形象,需要谨记的是,在不同的受众对象面前,要展现出不同的形象,不可千人一面。
2.完美形象、气场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的
笔者至今犹记得二十岁出头第一次出任经理时的情形。有一天和外表看起来更加稳重、成熟的下属一同外出办事,竟让人误以为笔者是下属,他是经理,这让笔者为之耿耿于怀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实,当时出现那种现象也都是个人形象在作怪,笔者由于年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虽处领导岗位,但并没有形成管理者应有的形象及气场。相信很多年轻的、经验不太丰富的基层干部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不必灰心丧气。
强大的气场是由特有的动作、表情、语调,以及衣着打扮、仪表姿势等构成的,这是那些强势人物独特的身份符号,你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先装扮成‘那个样子’,直到你成为‘那个样子’。”这对于管理者的气场修炼来说绝对是一句真理。
3.形象体现于细节中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梅拉宾法则”——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而后两项恰恰是决定一个人形象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形象体现在细节之处。细节让人感到最真实,也最容易打动人。就好比消费的细节往往更能透露一个人的档次和真实身份。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外套光鲜挺括,但他略泛黄的衬衣袖口、腰间的仿冒皮带却败露了其草根本色。
形象设计专家提醒人们,别忽视了你身上、手头的“附件”与“配饰物”——手机、钱包、腰带、钥匙扣、剃须刀、皮包、钢笔、笔记本、信签、电脑、眼镜、手套、水杯……这些小玩意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你的信息。有时候,它们比那些大家伙、浮在表面的东西更抢眼。不管是你的商务合作伙伴,还是媒体的编辑记者,甚至于你的下属,他们的眼睛都尖着呢!一支精制的金属水笔与一支字迹模糊的塑料笔,就能区分“你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个具有权威的领导,还是一个还没有走向卓越、伪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