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苏轼游莫干山,路遇一庙宇,想进去歇一会儿。老道见苏轼穿着平常,形容一般,就冷淡地指了指椅子说:“坐。”然后吩咐道童:“茶!”当与苏轼交谈后,老道发现苏轼谈吐不凡,恐非一般书生,便把他引至大殿,十分客气地说:“请坐!”要道童向客人“敬茶!”及至发现眼前来客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竟打躬作揖,把客让进客厅,毕恭毕敬地连连说“请上坐”,还特意吩咐道童“敬香茶”。随着苏轼“身分”的逐步“暴露”,老道对他的态度也逐步升级,到后来几近乎讨好谄媚了。苏轼有感于老道的势利态度,当临别老道请他题字留念时,苏轼开了个小玩笑,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以为讽,弄得这位老道很不好意思。其实,这种因人而异的待人者还是不少的。
与名人说话时,不要有害羞畏怯的心理,只要能真正表达你内心的意思,你就能与任何名人开口说话。有些人对名人只是一味的说些奉承话、空洞话,这样是不能使对方愉快的。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你就把深烙在内心的印象,说给他听,他会深深感到愉快,但你的措辞和说话的态度都要得体。你可以把他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对待,对他提出一些能够表达感情的问题,不要把他视为什么超人。他也实实在在像任何人一样的,敌不过疲倦,也承受不住伤害。他们可能比你更脆弱,而且与你一样害羞。不要认为他的人格不同于常人,他向公众所投射的信心、睿智、仁慈、滑稽或性感等等形象,实际上往往是杜撰的。
当你同时应付两位名流时,不要只顾你所敬仰的一位,而置另一位于不顾,这会使他们两位都不自在。你应该说,遇见两位,真是使人兴奋,如果你想和他们继续谈谈,那么你必须保证话题是他们二位都能参与意见的。换句话说,你要确保三人谈的方式。如果你对另一位名人并不熟悉,而且在经过介绍之后,你仍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迹,你也不能对他有所疏忽。你必须一视同仁地,表现同样的热情和友善。
不喜欢说话的名流,包括外貌滑稽突出而似乎容易亲近的喜剧演员在内,他们在舞台上已经笑到了极限,因此,在真实生活中也许不会像在舞台上表演那般幽默。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作性工作的人,虽不大喜欢说话,但这些人往往对政治乃至于宗教,都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在社交场合也许不活跃,不自在,但他们有启发人们思想的独到之处,你和他们说话,必须耐心,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太热切,要温和、冷静和体贴,就像应付别的敏感的人一样。
名人往往比寻常人为社会作出了更多的奉献,而且也有私人的嗜好。比如有的名流很关心学校教育,他们可能有些百年树人的改革大计,有的名人利用业余时问,钻研某一领域,当你预先知道或诚心去拜访某位名人的话,你可以预先作点谈话内容的准备。如果他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那么,你可以向有关方面的人去打听。比如他被邀来本地演讲,而你想与他结识,那你即可向邀他来的单位或个人索取有关他的资料,他们一般不会拒绝你的要求。
我们与大人物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对待他们,完全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他们也有欢乐,有悲伤,有缺点,有痛恨,有惊恐,和平常人一样有感情。他们并不是上帝或神的傀儡,他们并不因为有了地位就不再是人。他们就和你一样,这就是你和他们接触最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想和他们玩弄狡黠的花样,存心欺诈他们,那么你就真是棋逢敌手了。这些大人物在玩弄口舌上都是打过各种阵仗的,他们油腔滑调起来可能比你还要更胜一筹,因此,你还是老实一点为好。
小人得势,绝不姑息迁就
红楼梦中有一句暗喻孙绍祖之人品的话:“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说的是,小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为了根除后患,最好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得而诛之,该杀则杀,绝不手软。
小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干能人志士辛苦努力的成果,一个小人就可能使之化为泡影。如果一个小人偏偏拥有过人的才干,就更加危险。不给“小人”十足的禁忌,无异于给自己找麻烦。这些人心术不正,惯于搞阴谋诡计,巧言善辩蛊惑人心,又不愿意接受君子的制衡,正人君子与之共事迟早会受其害。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时代人,都是鲁国的大贤,都在办学校。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就将少正卯斩杀在宫门外的华表台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自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就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的势力。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家臣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三位家臣闷闷不乐。正在这时,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请他出出主意。少正卯极力反对孔子的主张,说道:“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不应当改矮。孔先生的这种办法不太合适吧。”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对主人的命令不再理会。三家大夫见状,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讨伐叛臣,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狼狈逃走。
孟孙氏的家臣公敛阳见势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主意。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公敛阳受了少正卯指使,态度立即强硬起来,扬言:“我为鲁国的安全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听别人的话拆去城墙一块砖。”孔子听了这话,便让孟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鲁定公召集群君商量此事。会上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拆,有的反对拆,各有各的理由。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这时不仅故意顺着孔子的心意,声言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去,还乘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
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诡计,立即反驳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少正卯明明是在挑拨是非,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判死罪。”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
孔子说:“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令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最能够颠倒是非,非把他杀了不可。”孔子最终杀了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子贡事后曾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却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恩泽。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岂有不杀之理!”
孔子诛杀奸佞小人在当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倘若姑息迁就,让少正卯等奸诈小人得势,恐怕孔子也难保不为其所害了。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何时柔,何时刚?在无足轻重的事情上,则可以依靠柔之智巧;而涉及到不能触犯的原则问题,则是不可忍让的。“柔”亦非愚昧地柔,“刚”亦非蛮力地刚,皆是为着顾全大局的,只是通向终点的两条不同的道路而已。
世道逶迤,过直易折
曾国藩说:“做人,必须刚柔互用。只柔不刚,人就容易萎靡只刚不柔,人就容易失败。刚,不是残暴,不是严厉,而是自强;柔,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谦让。”正是曾国藩的这种处世思想,他才能虽身高位,却能在清代官场各种人事的倾轧下,依然能全名而归,全身而退。
刚正不阿的人固然受人敬佩爱戴,但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心眼直正,不搞邪门歪道,说话也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从不绕弯;他们不会看风使舵,不管是谁,无论是在什么场合,看到不顺心不顺眼的事,便当面说道。虽然他毫无一己之私,一片公心,但因过直,常使他人下不了台,甚至由此产生了隔阂。
近日,看一电视节目,“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在讲到关于乾隆、和绅与刘墉三人之间的历史关系时说道:“刘墉是正直的,见了皇上的面,说的不是南方某地水灾,民不聊生,就是指出朝廷弊政,皇上是见着他听到的全是负面的信息,会产生失败感的;而和绅见了皇上,就是一门心思地想让皇上开心,什么好听说什么,皇上自然受用,和绅受宠是想当然的。”可见,过于耿直终难为人接受,所以和绅的官职大着刘墉好几级呢。
生活确是复杂得很,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但是,人心如面,各个不同,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辣的;有人爱听表扬,有人闻过则喜;有的人,当面对他大喝一声,说:“同志,你病了”,他可能会马上一身冷汗,去打针吃药,治好了病;有的人愿意批评之前先表扬,指出错误时要肯定取得的成绩,这样他才耳顺心服。有的人,当面撸一通,可能顶牛,背后谈谈心,他也能虚心承认错误……如果对人一律地直出直入,有时候就会行不通,甚至要碰钉子。唐人陈子昂诗云:“逶迤世已久,骨鲠道斯穷。”鲁迅也曾感叹:“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这里,撇开他们对于世事的抨击不论,其中也有关于刚柔之道的阐释吧。
人活一世,做人做事若能“率性而为”,那人生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惟一的存在,可以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别人也不是为了你而存在,一切都得听你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去解决。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毫无技巧地耿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有时你还需要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争。本来,以积极手段为自己争取权益,是百分之百应该的。可是若过于看重求胜,死守立场而忽略了对双方更有利、更重要的事情,实在划不来。试想想,如果你希望加薪,却以强硬态度迫使老板这样做,即使如愿,但双方关系因此恶化,以后你想还会有升职的机会吗?何不努力工作,让老板知道你的重要性,再告诉他另一家公司正希望你跳槽。这样,老板自然会主动给你加薪。
成语说“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是不明智的选择。处理任何事都要学会掌握节奏。要想达到某一目的,我们不能直冲着目标而去,而应学会迂回环绕。面对一座极为陡峭的高山险峰,我们不要冒险去直接援直壁而上,我们可以绕着山路环行,最后便可安全地到达山顶。
据前史记载:老子的老师商容快病死了,老子赶去探望。老子扶着商容的手说:“先生怕快要归天了,有没有遗教可以告诉学生呢?”商容缓缓回答:“你不问,我也要告诉你。”想了一会儿,商容张开嘴问老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啊。”老子回答道。“我的牙齿还在不?”商容又问。“一颗也没有了。”老子回答道。商容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头在是因为它柔软,而牙齿全掉光了,是因为它太刚强了。”商容感慨地说:“对啊,天下的事情,处世待人的道理都在里面了。”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咒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这叫“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敌我作战需要有运筹惟幄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须有刚柔相济的智慧。
刚且能柔,柔且能刚;强且能弱,弱且能强,这正是“柔道”的处世法则。螺号因为直,吹起来只能够“呜呜呜”地叫,不大好听;而军号的号管中绕了个圈,弯了那么一下子,吹起来就“嗒的嗒”,有了扬抑顿挫,好听多了。
不因弱而怯,不因强而刚
刚柔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要过于暴露自己,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强大自己的目的。但弱者不可示弱,过分示弱反而暴露了真实的底牌,不利于情势的转变。在处于弱势时,也不能因弱而心虚力怯,一旦让敌手抓住你的弱点,攻击起来,你只有一败涂地。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小说讲,有一个小公务员一次去看戏,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结果口水不巧溅到了前排一位官员的脑袋上。小公务员十分惶恐,赶紧向官员道歉。那官员没说什么。小公务员不知官员是否原谅了他,散戏后又去道歉。官员说:“算了,就这样吧。”这话让小公务员心里更不踏实了。他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又去赔不是。官员不耐烦了,让他闭嘴、出去。小公务员心想,这下子得罪官员了,他又想法去道歉。小公务员就这样因为一个喷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他……死了。
这是一个看似荒诞的悲惨的故事,我们在为小公务员的死惋惜的同时,也为他的软弱和缺乏自尊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