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刚与柔
中国人做事讲求的是刚柔相济,遇事讲谋略,善技巧。但“柔”只是从技法上来说,宗旨只有一个,原则也只有一个,这是不可动摇的。这是做人的风骨,是立身于世的准则。在社会交往中,善于交际的人固然受欢迎,但若其毫无原则地一味迎合,也不足为人们所称道。
该刚当则刚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其中有一段对我们个别“谈判官员”在外国人面前表现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刻画。报道说:
“一位美国商人向一位中国谈判代表指出,他谈判来迟了。他指着美国商人戴着的名贵手表说:‘如果我有一个像你这样的表,我与你见面就永不会迟到了。我的中国手表并不好。’……”这个谈判代表是在转弯抹角地向外国人乞讨,已经完全丧失了尊严和国格。
做人是要有点骨气的,在与人交往中,要自觉地保持高尚的人格,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前面更是要头脑冷静,不向强大势力低头,绝不含糊。当年周总理与基辛格谈判时,因台湾问题使谈判陷入了僵局。这是涉及到主权的原则性问题,所以周总理提高声调严肃地说:“台湾问题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我必须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变的。”
基辛格也提高嗓门,亮明观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之间的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台湾的义务,我们决不会与台湾断交。”
“什么样的复杂原因?什么样的义务?这真是天方夜谭。”周恩来也略为提高了声调。
室内的谈判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周恩来语气又缓和下来:“我理解尼克松总统为此作出的努力。但请问,你们怕失去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将垮台的‘老朋友’。你们为了照顾这些老朋友,势必使自己陷入被动而脱不了身。这一点,你们总统不是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已经提到了吗?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不能让中国人民再受损害了吧?”
周总理的义正严辞使基辛格无言以对,只好转动着手中的铅笔。
周恩来这时又豁达地说:“毛主席说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们有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些不都表明了我们的诚意么?而你们的诚意又何在?”基辛格想了一会儿,终于说:“总理先生,会谈的公报是必须有助于打开一条新的道路。总统也是这个意思。”
周恩来洒脱自如,聪明睿智,妙语连珠,语惊四座。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由于在台湾问题中同时牵涉到了美国的关系与利益,周恩来外柔内刚、绵中藏针,最终既坚持了立场,又不失礼节。既维护了尊严,也赢得了敬重。
若以刚制刚,同样需要智慧与机敏。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令人在城门旁挖了个小洞,并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见此情景,看着周围准备看笑话的人群,非常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人讨了个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在原则和尊严面前,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人刚我柔,人柔我刚;人柔我亦柔,人刚我更刚。最为正直的人们所不耻的便是趋炎附势。一是因为趋炎附势者人品卑下。他们没有原则性,没有廉耻心和是非心,只要能获得名利之类的个人私利,不惜对有钱有势的人阿谀逢迎,溜须拍马,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他们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一旦形势变化,便树倒猢狲散,去投靠新的主子。他们也没有自尊、自信、自强的观念,而是靠投机钻营,靠有钱有势的人过寄生生活。这样的人不可能真诚待人,是败坏人际关系的腐蚀剂。
其次,趋炎附势者必然招辱招祸。依靠别人的权势,一时也许能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但这种建立在依附关系上的功名富贵,如苍蝇附骥,茑萝依松,高到高矣,难免遭到世人的耻笑;不可能像那些自尊自强的人,可以享受成功的荣誉和欢乐。而且人事变幻,世事沧桑,是不可避免的事,一旦靠山倒台,趋炎附势者就会随之身败名裂。
汉代邓通的历史可以说明这个道理:邓通是一个划船戏水的人,没有治国安邦的本事,只靠向汉文帝献媚来往上爬。其献媚取宠的手段令人恶心。一天,文帝背上长的痈疮化脓。邓通用嘴吮吸脓液,深得文帝的欢心。邓通因此官至上大夫,还获得蜀地一座铜山的赏赐和自铸铜钱的特权。真可谓身居高位,富甲天下。文帝死后,景帝即位,情况马上发生变化。邓通被罢官还乡,接着又被抄家查处,最后身无分文,在贫困中死在别人家里。邓通的结局说明,趋炎附势之祸甚快且烈。趋炎附势者往往是始以势利害人,终以势利自毙。
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巴结逢迎,而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若以势利眼光处理人际关系,则会玷污自己的品行,这样,即使获得了暂的风光,也是为人们所不耻的。
会闹的孩子不给糖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喜欢挑衅滋事,里挑外撅,制造他人之间的矛盾,自己从中得到利益。面对这样多刺的人,许多人选择忍让,不与其计较,结果反而是成全了这样的人,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
金先生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由于为人厚道,因此人缘极好。一年,组里来了一个新同事,金先生一本做人原则,尽力照顾。谁知这位同事竟因此而嚣张起来,不把其他同事放在眼里,而且煽动一两位较不安分的同事,结成一个小“帮派”向金先生要求利益。金先生因未事先防范,应变不及,为维护办公室的安宁,只好向他们低头。
金先生以为如其所愿,他们就会鸣金收兵。谁知过了不久,他们竟联合其他部门的人向他发炮,欲逼他下台。由于金先生在工作上曾有一次不小的失误,加上事起仓促,无从防备,金先生因而“中箭落马”。而接他位子的,正是那位新进的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是必然的,所谓的“和谐”其实只是“均势”罢了。均势一旦被打破,原来的和谐也将被重新确立。
这则故事中的斗争行为很常见,并不特别,不过由此我们可看出,“会闹的”真的会得到“糖”吃。
故事中的新同事是“会闹的孩子有糖吃”的一种典型,这也是很多人惯用的手法。这种人充分抓住了环境的特征和生事者的弱点,甚至自己塑造环境,为自己营造有利条件,然后向资源拥有者叫阵,以求取利益。“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你的对方虽不是一匪兵,却有匪兵作风,他的要求,虽不合理,他偏坚持不让,硬说歪理;你提出的办法,虽是有根据,合情理,他坚不听从。你不采纳他的无理要求,他是挟众以自重,事属一群人的利益,当然不会有人反对,他们当然也不耻他的所为,但是他是把争大众利益作为口号,谁也不会公然说他不是。僵持不决,他会发号施令,来一个示威行动,你为事业着想,倒有些担心。你自己没法解决,不得不乞援于第三者,请他说句公平话,而第三者却又以为事不涉己,不肯得罪他人。你勉强答应他的要求,不但问心不安,而且别人正从旁注视着;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第二第三个不合理的要求,一定接踵而起。别的部门,原非存心与你为难,事失其平,不平则呜。原为宁人息事,原为保全事业,结果反而多事,反而牵动大局。
遇到这种情形,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你要取断然处置罢,发生的反响,一定很大,当然不愿轻于尝试。在你未尝不可以提请主管部门公断,但是又易引起别人的误会,认为借官势来迫,产生的反响也是不小。拒绝既有所不能,允许又有所不可。为了大局的“和谐”,给“会吵的孩子”一些“糖”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般来说,给人好处时会引起几种不同的效应:感激、不足、得寸进尺,主动索要和强取,霸占。这几种效应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接踵而来。大部分人的反应是:给一次好处,多少会有感激之情,尤其在他有需要时,这种感激尤其强烈;再给,他慢慢会感到不足;再给,便得寸进尺,主动索要了。最糟糕的是,当你不能满足对方时,对方干脆采用激烈手段,争取这些“好处”——自己拥有省得等他人“给予”。当然,并不是给人好处必定会落到这步田地,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你手上有“好处”,就必须注意到这点。
因此,对于类似故事中金先生碰到的情形,可以有这样的做法: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收买其中成员以分化对方阵营。但对方既然来意不正,“收买”易有养虎遗患之忧,在这种情况下,应慎重考虑使用此法。第一次未能满足对方,在对方重施故技时,必须以雷霆之势,采取非常手段打击对方,让对方知道:“吵得太厉害会挨打。”
不要因为孩子会“闹”就给“糖”吃,还要让他明白:胡闹可是要挨“板子”的。动物之所以能被人类驯服,只因为人类使用了两项法宝:一是使其挨饿,再用食物规范其行为;二是以暴力,来矫正其行为。
仗义执言不避难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已成为不少人的处世格言。他们就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圆得像皮球,滑得似泥鳅。明明看到不合理的现象,也不敢或不愿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种人思想的深处是个人主义,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事实上,仗义执言,是一种浩然正气的表现。按照正确的原则,凡是错误的东西,都应该反对和纠正。因为,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都来干预和纠正,就有了解决的可能。你不反对,他不反对,大家都听之任之,错误的东西可能就会肆无忌惮,蔓延滋长,到头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身也会受害的。
唐代的御史中丞牛僧儒是个仗义执言之士。宿州刺史李直臣大肆贪污犯法,被收监治罪。这时,穆宗皇帝以李直臣有才干为理由,下令要把李直臣释放出去。牛僧儒坚决不同意,他据理力争说:“如果说有才干就可以宽贷,那么叛逆朝廷、扰乱天下的安禄山、朱洮等人,比他的“才”不知要大多少倍,不是也该宽贷吗?”说得皇帝哑口无言,终于依了牛僧儒的判决。宋代著名宰相赵普,更能仗义执言。他推荐贤能之土,一而再、再而三,缠得宋太祖发了怒,将他的奏折撕碎,他拣起来补缀好继续上送,直到太祖认可。这些人为了坚持他们认为的真理和正义,无私忘我地陈情辩论,都是很有一点“舍得一身剐”的气魄的。
在有些情况下,理直的确还要气壮,否则,你那理再“直”,即使是真理的声音,由于气不壮,反而说不明,传不出,也还是无用。气壮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你的“理”才能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使之充分发挥说服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我国东汉时的洛阳县令董宣,刚正不可,执法严明。光武帝刘秀之姐湖阳公主的保镖叫赵彪,倚官仗势,伤人致命。董宣不顾湖阳公主的极力反对,当场将赵彪就地正法。因为此事,湖阳公主大为恼火,到皇帝跟前告了董宣御状。刘秀大怒之下,命武士将董宣用乱棍打死。此时,董宣义正辞严地发表了一通“最后的演说”:“陛下重建汉朝,出现‘中兴’局面,靠的是什么?不是靠施行符合百姓利益的政策和法令吗?现在陛下的近亲可以纵容从人杀害无辜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有人想严肃法纪,却要因此而丧命。这样下去,怎能把国家治理好呢?”理直气壮一席话,竟使刘秀无言以对。说完后,董宣以头撞柱,要自己碰死。刘秀耳闻目睹此情此景,很受震动,当即决定宽赦董宣。但为了照顾公主面子,又要董宣给湖阳公主赔罪,董宣表示“无罪可谢,虽帝令也不能从。”太监们摁着他给公主叩头,他仍不肯拜伏。连刘秀也不得不称赞他是“强项令”。
有时,虽然你的“理”很“直”,也足够的气势,但要注意“气”需要适当收敛一些,即和和气气地把道理讲明白。因为在某种情况下,“气壮”反而有害,倒是“气和”比较有益。据基洛夫回忆,列宁讲道理的态度总是和气的,尽管“列宁是很严肃的,但是他对待人从来也不动气,从来也没有侮辱人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知道列宁是不会粗暴地加以制止的。”
有的人将仗义执言与江湖义气混为一谈,把仗义执言看做是重交情、讲义气。不能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沾染江湖义气的人,然而,江湖义气与仗义执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江湖义气多为私交,仗义执言则为公义。
与上交,不谄不卑
与大人物接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忽略了他们也是人,这是你和他们接触最坚实的基础。“上交不诌”,也就是与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要低声下气,这是孔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待人处世之道。
其实结交名流也是人之常情,你就无须畏缩,只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来。与名流交往、沟通,不断地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一起提升自己。
文人轶事中有个苏轼题字讽老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