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淡然恬静,方能顺心尽意
个人在与社会、与群体相处的时候要和谐,尽量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必要时甚至需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这对关系中,又应强调后者:物质生活清贫,精神生活却应富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如意的。
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无形的枷锁,精神意志却是自由的,“泽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畜平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山鸡宁愿走十步或百步去寻到饮食,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做一只家鸡;帝王虽然神圣,却也没有什么好的。这一点,与西方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似乎不谋而合。萨特在他的《苍蝇》一剧中,借众神之神朱庇特之口说:“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类是自由的。”
庄子在濮河上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前来,带着楚威王的亲笔信,要请庄子去当楚国的宰相。两个大夫客气地转达楚威王的问候:“大王想拿我们国家的事麻烦您,请不要推却!”
庄子只自顾自地钓鱼,手里拿着钓竿,眼睛盯着水面,对两位大夫的恭敬与楚王的盛情,一点也不理睬。最后庄子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的遗体,用竹箱子装着,用手巾盖着,珍藏在庙堂里。您二位说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让人珍惜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沼泽中摇头摆尾呢?”
二位楚大夫答道:“那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泽里摇头摆尾了。”
庄子大笑道:“那好,您们回去吧。我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
“没事汉,清闲人”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者,而是精神自由的人,自由是宝贵财富。诚如卢梭所说:“在所有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当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所谓纯粹的“自由世界”纯属子虚乌有。
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是指人的自我精神的自由而非行为的不自由。正是出于义务和责任需要,精神的自由虽受客观制约,但它相对行为自由拥有更大的天地,更辽阔遥远的时空。如果人能保持平常心、自然心、丰厚心,不为物欲、环境所制约,以平静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清宁自在,一切烦恼也就消失了。无门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心头如果没有物欲俗欲的牵挂,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怡然自得。
说到底,自由就是顺心尽兴,那怎样才能顺心尽兴呢?不是酒色财气,吃喝嫖赌,而是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献,但不亏心,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所谓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说,人生无论宏大的还是微小的,总要或总在追求什么,完全浑浑然无所求的人几乎没有。
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保证,以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适当的物质追求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即使功名利禄,只要是付出所得,似乎也应受之无愧。但若对于这些东西的需求,变成无止境的追求并以此作为人格追求,价值追求,必然会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次评职称,一次调级,一次提干没能满足,甚至其中有明显不公,也不可耿耿于怀,伤心劳神而穷追不放,甚至于放肆撒泼。这样既无面子,又不宜养生。
要奉献,但不亏心。就是说,奉献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也是每个凡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所以不仅社会应提倡这种精神,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乃至于养生,都可努力去做。
要随和,但不违心,更不可同流合污。人性不可太盛,吃屎也想抢尖儿,这种人在生活中是可敬不可亲的。敬,也仅是一种无奈的承认,更不要说与之亲近,与之交友。随和,就是与人为善,友好相处,处处让人。得理时,别咬住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那些非原则的小事不要太较真儿,闹得不欢而散。如此日久天长,就成为“有人缘”的好人。但是生活是复杂的,处处有矛盾,事事有原则。
超脱出世与积极入世并不绝然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一方面坚持经世济民的理想,完成对社会的责任,不悲观厌世,浪费生命,同时又淡泊自守,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采取超然自适的态度。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处世态度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实际运用则为得失无谓,宠辱不惊,随缘运用,顺应自然。许多人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以此作为精神支柱,始终对人生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智者需学会守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实是一种智慧人生!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字幅四处可见,在不少旅游点,他的这幅字到处悬挂,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对于郑板桥来说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于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硬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某人一直不太得志,特别跑去请教一个有名的算命师。算命师左算右算,最后告诉他:“你四十岁以前一定是既落魄又贫穷,生活很不如意。对不对?”这个人听了大为惊讶,觉得算命师简直是神算:“大师,你可真厉害,我一直都不顺利,命运很坎坷,再过几天我就四十岁了。那四十岁以后呢?”他充满了期待,等着算命师的回答。“四十岁以后,你就习惯了。”算命师说道。
虽是笑话一则,但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什么才是成功?成功的定义又是什么?难道贫穷就是失败?坎坷就是失意?什么样的地步才叫贫穷?什么样的地步才算坎坷?
美国罗普司公司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二的美国人认为,成功就是扮演好配偶或父母的角色,百分之三十六认为是对自己忠实,百分之三十二认为是对上帝忠实,百分之二十一认为是尊重朋友,百分之十五认为是贡献社会,只有百分之五才认为成功就是成名。
我们常将世俗所谓的升官、发财、高中、及第、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等视为成功,并且量化为成功的标准。其实,用心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诲人不倦地培育英才,始终如一地孝顺尊长,认真尽责地委身工作,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而具体实践小善为大善,升华小爱为大爱时,这便是成功的人生。
千古风流人物,如今安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充其量也不过那数十人,其他人又在哪里呢?他们的成就不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任何印象。
如果我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面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他人有一些益处,有一丝影响,这就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成就。
重新定义你的成就,从“成功”的迷思中走出来。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这种处世态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后得来的。
保持心境平淡是心猿意马的克星。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财富一定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多。所以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赞扬。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到的品质。
变成一个远非聪明所能企及的“愚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人的学历比以往的人的学历都要高得多,所以无论是在聪明的程度上,还是在伶俐的程度上,也都超过以前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未必比以前的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幸福。博爱的眼光去观察世态,自然只有欣然的同情,真挚的怜悯,博大的宽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超凡的智慧与美德。
在另一方面,“守愚”也象征着踏实之精神,即不为讨好谁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工作。把所欲所求的虚妄之心,一概予以否决,才能变成“愚”。暗中行事,不为名利,这样才具有人生的真实性。
守愚是世间最为高尚的美德,使人生的道路充满真正耀眼的光辉,而在人生的实践之中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谦虚处世
人际交往中,宽广的心胸,达观的心态,表现为谦虚的态度。“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抱朴子·斥骄》)说的是谦虚待人,愿意和他亲近交往的人自然就多;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原来和他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了。谦虚是人品、学识修养高的表现,骄狂傲慢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人。这种人摆出一幅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俗态,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能获得别人尊敬和信任。
《庄子》中有多则斥骄的故事。其中有一则说: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替宋王出使秦国。去的时候他得到几辆车马,回来后宋王很高兴,又赏给他一百辆车马。曹商洋洋自得,对庄子说:“在陋巷过苦日子,我没有这种本事;游说大国的君主,使其悔悟,因而得到百辆车马,这是我的长处。”庄子对他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你难道为他治痔了吗?为何得了这么多车?”(《庄子·列御寇》)
庄子对这种得志小人的骄狂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而其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更是发人深省。这种人的人品已亏,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讲述人生时用了盲人走路的比喻,他说:“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眼睛好的人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却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排场。大观园的锦绣繁华,无所不达其至,其烈火烹油之势,权势赫然冲天,可是正应了元妃的话,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尽净的一天。荣国府最终因不懂谦和韬晦,骄纵太过,结果被人参本,举府查抄,家道一落千丈。荣国府的缩影凤姐,也由此而误了卿卿性命。历史上有过多少这样的覆辙啊。谦虚者多益,骄矜者易损确实是古往今来人类的经验之谈。
要做到谦虚待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尊重别人;一是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要求维护人格的尊严,不受侮辱,不被歧视。在和别人交往时,要尊重他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礼貌待人。不能以势利的态度,谄上而慢下,媚富而傲贫。
另外,还要有自知之明,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个人的知识、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地位的不要以地位骄人,有才学的不要以才学骄人,有财富的不要以财富骄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自然能以谦和平等的态度待人,不致给人以骄狂傲慢的俗态。
清人申涵光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荆园小语》)一个人有地位、有才学而能谦虚待人,就越能使别人信服。因为谦虚是美德,有巨大的吸引人、感召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