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心中的妒念
妒忌,作为人性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性的一面。据中国杂技团一位驯兽演员讲,一只叫“红红”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丽丽”的小狗较多,它竟然妒火中烧地把“丽丽”咬死了。
虽然妒忌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
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宽阔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品格修养的考验。
妒忌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病态心理,我们不要小觑它的危害。它平时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备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腰痛,背痛等等。
一位日本学者说:“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瓜葛的社会,而且也意味着现代的人,生活在嫉妒的温床中。”美国剧作家佩恩也说:“嫉妒者对别人是烦恼,对他们自己却是折磨。”
《三国演义》里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每次落败,都会“大叫一声,气伤箭疮,半时日方苏”,最后被活活气死了。临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嫉妒的感情时时折磨自己,也在伤害他人。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
他说:“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乌漆乌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开来。”
一代枭雄曹操一方面能招贤纳士,但另一方面也对超过他的人心怀妒忌。曹操手下有位主簿叫杨修,聪明过人,每每猜破曹操心计。一次建造相国府,搭好了架子,曹操问什么意思。杨修见了,便说,门中“活”,是个“阔”字,曹相国正是嫌门大了。又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尝了一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命众人传看。大家都不知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传到杨修,杨修便打开盖吃了一口,然后对旁边人说:“曹公叫我们‘人一口’,这还不明白吗?”
对杨修的聪明,曹操口上称赞,“心实恶之”。后来有次在外征战,形势不利,曹操想退兵,心不甘,硬挺着,又无胜利希望。这时值勤官来请示今晚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便随口说道:“就定鸡肋。”口令传下去,杨修便开始整理行装。旁边的人很奇怪,说,又没下撤退的命令,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答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正在犹豫,我看是要撤退了,早做点准备,免得到时慌乱。”杨修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做准备了。这事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容忍不了小小主簿竟比自己聪明,他便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对那些资历和水平确实比他高的人,他并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决不能原谅一个身边的人上升。”
有嫉妒心的人,表面上争强好胜,实际是虚荣心作祟。他们常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怕别人超过了自己,显出自己的落后和平庸。因此他们常常盯着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长处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故意诋毁。其实,这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
克服嫉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跳出小我,与人为善。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当然,这不是很容易办到的。以你自己现有的状况也将是力不从心的,如果能干脆认为那是命运就安排好了的,也可以看开些。自己心仪已久的一位女子被他人毫不费力地抢走,因分毫之差失去升迁的机会,愤怒亦无用,妒嫉也无益,倒不如达观一些,淡然视之。不是去嫉妒别人,而是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和别人一样有所建树,这样不是更好吗?
知足知止者常乐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是不断变革、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知足知止的思想更代表着固步自封,怠情苟安,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诚然,我们对工作、对事业,以及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应该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永远也不应该知足知止。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知足知止也是有益的人生教训。
谈起知足,人们总以为那是人的惰性流露,其实不然。知足,是一种成功处世的艺术,它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但我们对物质欲望,对个人私利的追求,都应该适度,应该知足知止;不能贪得无厌,永无止境。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得陇望蜀,本是人之常情。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有许多人贫时不过思米一斗,后来发迹为官,则“八品九品官太小,三品四品仍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又想南面当皇帝……”在对工作、学习、事业不知足而上是好事,但而对物欲私利则应该知足知止。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饱含生活智慧的见解。不知足就是贪婪,而对物欲钱财、名誉地位的贪婪心,常常使人利令智昏,做出愚蠢可笑、害人害己的事来,祸害无穷。
什么都想得到,而且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人若过于贪则会被他人利用,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国君如果太过贪婪,那么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官员,如果贪无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将要丧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贪心不忍,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结果是利也没有得到,害反面先来临了。
贪欲,是众恶之本。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方寸皆乱;计算谋略一乱,欲望就更加多,贪欲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导致将事做坏、做绝,大祸也就临头了。所以贪欲不忍,什么事情都会办不好,受贪欲的影响,总是奢望自己能够多占多得,不劳而获。稍不如人,便气恨不己,只见眼前的利益,有损人格不说,长远的利益也同样会失掉。
《列子》中有齐人攫金者的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为什么在众人在的时候,他就敢伸手抢金子?因为他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到金子。这就是利令智昏,贪欲蒙蔽了他的眼睛。可见贪欲会扰乱人的心智,使平时能察秋毫之档者不见泰山之形,能听五音之和者,不闻雷霆之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争名夺利,旁若无人,这和齐人攫金并无不同。
奢侈之事要远离,才能成大事须知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一旦失去权势,便很难再过平淡的日子?安于平淡,清廉自守,也是人的高洁品质的一个方面。
奢靡之风不可长,小则败家,大则亡国。商纣王登基不久,有一次,萁子发现他用象牙筷子吃饭,就十分忧虑,因为用上这么高级的餐具,就不会满足于一般的食物。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有了饭吃,还要鱼肉,有了鱼肉又要想吃山珍海味。有了衣服不满足,还要有高级华丽的服饰。求奢之风令人胸无大志,一心只想享受,正因为极力追求奢侈,才有了一切罪恶。果然,商纣王因为穷奢极欲,最终导致亡国。
幸福的人生自然要有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基础和保障,这本无可厚非。当人们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时候,不能说他们是幸福的。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正常的、合理的要求。从世界大多数人来说,争取生存权、发展权,争取免于饥饿、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和正义的行动。“知足知止”,不能理解为否定物质利益的要求,安于饥饿贫穷的状态,而是对物质利益不能贪得无厌,以致成为财富和金钱的奴隶。人生幸福在于内心的宁静自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摆脱物欲的束缚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
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做法是应该反对的。一个人只追求个人享乐,就会丧失生活的目标和进取心,以致道德沦丧,腐化堕落。一旦落到这种地步,对现状的满足不再是快乐而是痛苦了。
2.豁达人生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生也有正面和背面,而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则拥有“敢于世上放开眼,不向人间浪皱眉”的恢宏的气魄,“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理性达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气度,如此处世才能从容坦荡,游刃有余。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急于出头露面,急于做出成绩,急于出众,这是许多人在成功道路上的心态。但是人生诸事最忌急躁,不急不躁是最好的做人心态。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离生活太近,不免陷于利害的冲突;一种人离生活太远,往往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还有一种人与生活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这种人就是豁达的生活着的人。
古往今来,安世处顺者大有人在;曲径通幽,最终成大业者也不少。即使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壮举,至少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轻松、潇洒的感觉,则特别适合于今天。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竞争和角逐之中,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平衡心态,重建人生信念。
一个老是觉得自己不太快乐的国王,召集了全国的智者,要求他们给他一个人生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必须能适合在任何情况之下,包括得意、失意、忧愁、快乐、得胜、失败……
当中最年长的智者思考了一会儿,对国王说:“三天内我可以给您一个完美的答案。”
三天后,这位智者交给国王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多好的一句话:这一切都会过去。
元论荣辱、得失、快乐、忧惧……一切都会过去,因此在失意时,不会自暴自弃;在顺利时,也不致得意忘形。
人生本就有起有落、有好有坏、有得有失,这乃是生命的常轨,生活的常态。我们可能上一刻事事顺利,而下一刻就困难重重。当你明白一切都会过去时,你将会更珍惜所拥有的,进而超越曾失去的,心情不会再患得患失,情绪也不致起伏不定。
苏轼可算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他有经世济时、仁政爱民的执著追求,又有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情怀。他的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被捕入狱,饱受打击。尽管人生道路坎坷不幸,他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办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欠缺,东坡及其家人还时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东坡先生过得肯定不快活。
谁知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脸上长胖了,甚至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是怎么一回事呢?苏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作元穷遐想。往南面眺望,是马耳山和常山,隐隐约约,若近若远,大概是有隐君子吧!向东看去是卢山,这里是秦时的隐士卢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城郭一样,师尚父、齐桓公这些古人好像都还存在;向北可俯瞰潍水河,想起淮阴侯韩信过去在这里的辉煌业绩,又想到他的悲惨命运,不免慨然叹息。这个亭台既高又安静,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时常登临这个地方。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高粱酒,煮糙米饭吃,真是乐在其中。
以豁达态度对待人生逆境,是一种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处世智慧。和自然界一样,人生总会有风雨,有坎坷,有挫折。只有具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才能任人生风雨穿林打叶,仍然吟啸徐行,对人生保持热爱和信心。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和智慧。这样既不过亦无不及、采取均衡状态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
常常看见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