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人生像一局胜负无常的棋局,我们无法奢望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况且,“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只有建立在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基础之上的人生追求才是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
不争一时之得失
这是一个关于乌鸦的寓言故事:一只乌鸦嘴里衔着一大块刚从肉铺里抢到的牛肉,当它高兴地翱翔在天空时,后面突然跟来一大群乌鸦,每只都凶狠地攻击它。最后,这只乌鸦被近放弃了口中的肉块,才得以脱身。而那些追逐者,又叫嚣地扑向另一只夺得肉块的乌鸦。这只乌鸦喘着气说:“这里安宁多了,现在我拥有整片天空。”
在生活中,这种争夺与分岐时刻存在。有很多人就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伤和气又伤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也万事兴。
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太认死理,装装糊涂于己于人都有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人:敏感、多疑,关心别人的隐私,注重交际的得失,苛求心理的平衡却永远平衡不了。整天眉头紧锁,面冷如冰,连笑也笑得那么沉重。如此人生,怎么能超脱,怎么能潇洒。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般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有怀念很深的小事件,甚至会终生不忘。当然,这仍然属于正常之举。谁都知道,怨恨会随时随地有所回报。所以,为了避免招致别人的怨愤或者少得罪人,一个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据此提出了“报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话来教育弟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含义均是叫人处事时心胸要豁达,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庄子》中对如何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作了阐述。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
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
“难得糊涂”所提倡的是对外界事物包容并蓄、不为苛察的态度。世界上一切互相对立的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各种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的标准也是可以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我们不必苛察严究事物的好坏是非,不妨以圆通灵活的态度对待之,使之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用这种态度处理是比较明智的。
有一些事情本来就很难分清是非,或者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分清是非。对这样的问题采取“难得糊涂”的态度也是比较明智的。例如同事之间的个人恩怨和纠纷,当领导的不必一一评判是非曲直,而应该搁置一边,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工作、事业上来。家庭、邻里间的纠纷也不要过分重视,提倡互相宽容谅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增广贤文》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说的是当公婆的,对子媳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的矛盾,都宜装聋作哑,不必事事计较,事事表态,更不要卷入矛盾的旋涡,使矛盾复杂化。
这种处世态度对生活中的人们很有借鉴意义。人们往往因为别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应对态度与己不同,因而排斥对方,认为惟有自己才正确。其实,只要能够遵守做人的原则,那么采取什么生活方式都无所谓。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在生活各个方面和自己一样,或是事事都如己愿,这是极不现实的。如果能认清这个道理,人的心胸就会豁然开朗。
胸怀旷达,施恩释怨
人世纷争,因怨生恨,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并不少见。“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释怨比博得他人的欢迎更重要。别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也就是说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古人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人不能太清高了,因为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什么样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与人斤斤计较,只会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个人必须具有容纳污秽与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恶贤愚的态度,才能有圆满的人际关系。
大凡有影响有魅力的人,都具有良好品质。如果我们能爱心永存,真诚待人,宽以待人,就能尽可能多地赢得别人的好感、信赖和尊敬,就能较好地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顺利愉快地前行。
这是一个丈夫与妻子间的家庭幽默,丈夫对朋友说:“我对妻子的记忆力非常担心。”朋友不解地问:“为什么?她很健忘吗?”丈夫回答:“不,刚好相反,她对我过去的事情都记得太清楚!”健忘有时也是好事,有些旧的事情记得太清楚,反而让大家日子都难过。偶而神经粗一点,不必自己受苦,也不会让别人受苦。有些做太太的,念念不忘丈夫当年的初恋、婚外情、不忠、苦虐……到了年纪一大把还在算旧帐。许多人宁可让怨恨承受着岁月一起成长,也不愿轻言饶恕,惟恐便宜了对方。但这只是让自己继续成为受害者,徒然丧失现在就可以拥有的快乐和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些具体问题处理不当而结怨的情况时常发生。如果不及时解决,轻则产生隔阂,影响团结,重则关系破裂,闹到势不两立、两败俱伤的地步。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怨怨相报,恩怨之争就没有穷期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到用正直之心报答怨恨是难能可贵的事,需要有理智,有涵养,有宽宏博大的胸怀。如果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必然是以怨报怨,眺睚必报了。
齐桓公重用管仲,可算是以直报怨的范例。齐襄公死后,两个异母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别国赶回齐国争夺王位。管仲是辅佐公子纠的。在回齐国途中曾箭射公子小白,为公子纠剪除竞争对手。但公子小白并没有死,抢先回到齐国都城临淄夺取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结果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送回齐国。齐桓公本来对管仲有刻骨之恨,想杀死他,后来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的劝告,不但没有杀管仲,还亲自出城迎接,任命他为相。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这和他不记一箭之仇、重用有治国之才的管仲是分不开的。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不念旧恶,着眼于全局和未来,就可以化怨为恩,对工作和事业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采取相反的态度。只记住旧的怨恨,忘记新的共同要求和利益;只记住别人的过失,忘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结果怨恨越积越深,导致关系破裂,两败俱伤。这是很不明智的态度。
原谅别人是一种伟大的情操,也是最困难的一个举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故意让自己掉入仇恨、愤怒的深渊不愿自拔,结果真正伤害的是我们自己。
饶恕并不是给人一条生路,而是给自己一条生路;不是释放别人,而是释放自己。饶恕别人就是放自己一马,让我们的心从不能自拔的痛楚中挣脱出来,使自己能好过一些。毕竟伤害已经造成,久久不能释怀的愤怒,只会造成二度伤害,得不偿失。与其一直注视着那件使你愤恨的事,倒不如转移方向,去看到其他的需要,用爱去从事各项关怀行动。
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消除仇恨,而是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
忘掉背后带来的是释放,一个常常回头看的人,就有机会向前看。当我们辛苦拖着一箩筐的愤怒或不谅解时,如有努力向前奔呢?把那些不愉快当做垃圾丢掉吧。把那些根深蒂固、甚至盘根错节的记忆一一放掉时,你将会经历轻松和愉悦的人生。
吃亏是福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放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与这样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一切所谓积极的哲学都会显得幼稚与不够稳重,以及不够圆熟。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大智者,常常是若愚的。而且,惟有其“若愚”,才显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这个字在这里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义。以下是唐代的寒山与拾得他们二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的解脱智慧的象征 两个人的对话。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结局一定是够尴尬的了,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扑满”,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用瓷或泥做的储蓄盒。在小时候,我们常将父母给的一些零用钱放进去,当这个储蓄盒满的时候,我们就将这储蓄盒打破,而将其中的钱取出来。然而,当它是空的时候,它却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像“愚”、“让”、“怯”、“谦”这样道气十足的话,即使不是出于孔子之口,也必定是哲人之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部分。
“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下,又焉有不败之理?
因此,人最难做到的,即“吃亏是福”的前提,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
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予人以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做一个清醒正常的人。因为,一个非常明白的事实——即不需要任何理论就可以证明的是,一切的祸患,不都是在于人的“不知足”与“不安分”,或者说是不肯吃亏吗?
人们总是相信一切都能通过人们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但也有些人认为,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放在一起,就产生出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种不朽的东西,即宁肯吃一些亏,以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而在此和平与安全时期之内,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绚丽光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但其灾祸和痛苦却不是仅由个人造成的。祸也好,福也好,一切都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自然灾害、大规模战争可能无法抵御,但个人的幸福、祸患都要靠自己去追求、去抵抗。要顺其自然,就得面对现实,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灾祸面前能自持,经得起、顶得住,摊上了,听天由命,慨然以对,寻死觅活不值得;幸福突然来临,也不必太兴奋,乐极生悲。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自己毁了自家的幸福,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老子思想中一个最为著名的思想,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成语则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