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高峰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职场,直到现在,他先后跳了五次槽。在这二十多年当中,他跨越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也做过不同的职位,期间还在美国拿了两个学位。
他在中直机关干过,也曾在跨国公司就职,还在国内的民营企业待过。他工作涉及的领域包括业务拓展、兼并收购、融资、战略规划等方方面面。2003年之前,他在通用汽车干了六年,在UT斯达康干了半年。2003年,他去了伊顿,负责该公司整个大中华区的经营管理,一直到现在。
有人觉得他并不是一个安分的职业经理人,因为他总是跳来跳去,好像更热衷于跳槽。对此,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很喜欢跳槽的人。与其说不太安分,不如说我是更愿意接受挑战,也很善于抓住机遇。”即便在国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也属于很正常的事,可为此也会错失很多机遇。而高峰则不然,他比较擅长抓住机遇,或者说为自己创造机遇。
大学毕业后,高峰进了商业部。在那个时代,中直机关基本上是每个人最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每天的日子都过得非常安逸,喝喝茶、看看报,下班后和同事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于是他就去进修了英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觉得时间不能这样白白浪费。后来,有一家美国公司到商业部来招人,高峰因为英语突出,很自然地就拿到了这个机会。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重要的机遇,就会和他的同伴区别开来。可这机遇并不是等来的,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同时还要时刻准备着,这样在机遇出现时,你才能抓得住。高峰就这样抓住了机遇。
1988年,高峰第一次来到了美国。最大的感觉就是不适应,衣食住行等所有的生活方式跟国内都完全不同。那时的他,连麦当劳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他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比较乐观、自信,愿意主动和别人沟通,于是很快就适应了。
而对于他的几次跳槽,高峰是这样说的: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应该有一个规划,而公司也会给你提供一条职业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两者是不是吻合?如果是,长期做下去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是,就有两种选择,要么你自己调整自己,按照公司给你的那个方向做下去,要么你就坚持自己的选择,换一家能够符合你期望值的公司。这是一个互相调适的过程。
他确实就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当初在中国通用干的时候,之所以一干就是六年,正是因为公司提供的职业发展之路与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致的。而后来他又选择离开,是因为公司要把他从中国调到美国,虽然是一次升职,可他清楚自己的优势是既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市场,又对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非常熟悉,到美国工作明显不如在国内更适合,于是他果断地选择了跳槽。
就这样他跳到了伊顿,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一般人都不愿太轻易地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认为“做熟不做生”。这样的问题高峰也考虑过,因此他刚到伊顿时,为了不让员工对自己产生隔阂,就让大家都直呼他的名字,并且只要他办公室的门开着,就可以随时进去找他。就这样,他很快就和员工熟悉了,也很快融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
温馨提示
有人问:个人发展到底是个人努力重要,还是诸如环境等其他因素更重要?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提问者已经意识到个人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渺小。那些以个人为中心的人往往是不会这样想的,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够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因此,这类人中有为数不少的人觉得,自己与成功之间,所缺的也就是一次机遇。只要偶然间一个机遇到来,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一个人能否成功,个人方面的努力当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诸如环境、机遇、学识等。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要想成为英雄,个人当然要有成为英雄的资本,但若时不利、势已穷,也是白搭。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穷途末路,有多少豪杰壮志难酬!所以才会有“时也,运也,命也”的感叹。
当然,英雄也能造时势,但却不能缺少机遇的垂青。闻鸡起舞的祖逖,从小练就武艺,一心想着北伐;仰天大笑出门而去的李白,仗剑斗酒诗百篇,总想着一展胸中的抱负,其实所缺的也只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