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徐力脚上所穿的家常布鞋,引起了深圳一位药材老客户的关注,对方打趣地称他是“赶国际时髦”,还说中国布鞋在国外非常流行,出口一台冰箱挣的外汇,还不如卖10双手工布鞋。说来也巧,没过两天,徐力又从央视国际频道获悉,国外对中国传统布鞋需求量很大,我国每年出口1000多万双手工布鞋,仅欧盟的需求额就达300万双。
这个消息令徐力眼前猛地一亮。布鞋,对啊?老家沂蒙山区的农妇,谁不是纳鞋的好手,要是真能把家乡的布鞋拿到国外去卖,那可真是商机无限啊。徐力即刻跑回住处,打开行李箱,里面有两双他一直舍不得穿的新布鞋。
第二天一早,徐力拿着鞋去找前一天说布鞋出口的客户,对方原是一句戏言,根本没想到会引起他这么大的兴趣。徐力却急了,动情地讲述起沂蒙山区农民的贫困,并认真分析了家乡农妇做手工鞋的优势。对方终于被他的真诚感动了,收下了布鞋并答应帮助寻找国外客户。
接下来,徐力连忙让家人赶制出一些鞋样来。当第一批120双布鞋寄到深圳后,他将鞋样送往一家又一家的外贸公司。看了徐力送来的布鞋样品后,业务员们都说好,但谁也不敢保证能卖掉。
直到1998年底,深圳外贸公司的朋友给了徐力一个惊喜,有外商需要一批布鞋,希望与他合作。徐力立即回到山东,他先在沂蒙山区挑出几十个有名的巧手媳妇,按外商提供的样品纳出了第一批手工布鞋。这笔货发到深圳后,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赞赏,称赞他们做的布鞋质量一流。随后,外贸公司又给徐力下了第二张订单。
于是,徐力就在山东沂源招收了300多名农村妇女,正式成立了他的“养生鞋厂”。这300名“远程办公”的女人从鞋厂领回图纸、原材料后,就在自己家里进行纯手工制作。这种不需要厂房、没有污染也没有复杂工艺的生产项目,确实适合该地的实际情况。
不久,徐力从北京到上海把生产布鞋上规模的鞋厂,做了一次全面调查。他惊讶地发现:市场上每种产品都有数十家、上百品牌,唯有布鞋的品牌最少,除了老牌的北京布鞋外,就没有了第二家。“这是不是市场上一条可以钻进去的‘缝隙’呢?”徐力的想法得到了济南一家电脑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们当天就把一台联想电脑送到沂源县徐力家里,并帮他调试好,连上了因特网。
1999年6月,徐力通过上网查询,将自己的鞋厂挂在了深圳一个“邮购世界”网上,网页制作与维护全由深圳方面负责,他只需负责提供资料。很快,就有20多家国内外代理商从网上认识了沂源县养生鞋厂,并开始磋商代理事宜,同时,他还收到几家外国公司发来的要求合作的电子邮件。令他终身难忘的第一笔大宗电子商务是,那一天,他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美国麻省一家公司的电子信函,对方欲购500双布鞋。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帮助下,徐力将这500双鞋卖出了国门。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养生鞋厂共生产各类布鞋1.5万双,而通过网络销售约1万双,获毛利近10万元。
商机不一定都象互联网这般明显,有些就象徐力的布鞋一样普通,但同样具有创业价值,可以这么说,别人需要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假如有人需要而一时没人从事这一行业,这无疑是个好机会,一旦由此开始创业,断无失败的可能。无论是徐力的布鞋,还是李俊峰从手机衍生出的商机,都是绝好的证明。
上世纪90年代中,手机来到我们身边时还是稀罕物,十几年来,蓬勃发展的手机产业让很多人都发了大财。一想到手机,大家首先会想到这是个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没产出的行业,一款手机要想在市场上打响,最终捞回成本并且赚到钱,不说研发、生产,光广告费就得投入一大笔钱……事实果真如此吗?
【案例7】:
1996年,21岁的时候李俊峰出门打工,一直到2001年他26岁的时候,才真正拥有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但那个时候,手机已经开始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走在城市街头,虽不说人手一部,却也相差不远了。对于好不容易才奋斗到手的一样宝物,转眼间便泯灭于芸芸众生之中,李俊峰很不甘心。他总想使自己的手机有点特色,与众不同。他没有钱赶潮流经常更换手机,便换汤不换药,为手机搞了些修饰。当时有一种小贴纸,本是让人家贴在墙上或书包上做装饰用的,他将其贴在手机上,未料效果还不赖,真产生了“区别众生”的观感。
后来,李俊峰将这种贴纸进行了改进。他在上面打印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压上一层塑料膜。因为不是手机装饰专用贴纸,这些工作做完后,他还要用刻刀比着手机的大小和形状对贴纸进行“雕刻”和修改,之后,才能贴到手机上。经过这样“改装”的手机,不仅区别于众生,而且超越了众生,在众多手机中显得卓尔不群,李俊峰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过,这也给李俊峰惹来了不少麻烦,那就是同事们不断要求他帮忙“改装”自己的手机。李俊峰不能不答应,这使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每天下班后,他就趴在那里给同事们做手机贴纸,进行手机美容。到后来,一些朋友的朋友为了排在别人前面得到他的手机贴纸,甚至愿意出钱购买他的贴纸,这使李俊峰心眼一动:原来这玩意儿还可以赚钱!随着愿意出钱买他的手机贴纸的人越来越多,到2002年初,李俊峰干脆辞了职,拿出6年打工的全部积蓄——一共1万8千块钱,在北京西单的一家商场租了一小截柜台,正式做起了手机贴纸和手机美容的生意。
3年过去了,李俊峰依靠一片小小的手机贴纸,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大秦手机化妆公司。他不但自己做,还发展加盟代理,目前旗下已拥有加盟代理商数十家。一片小小的手机贴纸,3年来已为李俊峰带来了超过百万元的利益,以后还会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谁也不知道。不局限于手机贴纸,李俊峰还将业务开拓到手机添香、手机水晶刻印、手机镶钻等三十多种手机美容业务,生意一片红火。
李俊峰根据主流行业开发附属行业,这样的机会是属于开创性的。因此一旦实施将会带来震撼效果,群起效仿者不断,根据先入为主的商业传统,虽然后期将面对残酷竞争,要成功积累第一桶金,也非难事。
如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断无减弱的趋势,创造财富的机会必然很多很多。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好多留意一下身边的商机,日积月累下来的意识沉淀会让你对商业有一种独到的敏感性,捕捉商机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第四套:个体户
提起个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街头卖小吃一类的传统经营模式,但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个体是一个笼统概念,只要自己单独从事小本经营,都在这之列。为便于分析,我们在这里说的个体主要指在创业之前需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然后才进行这些简单的投资。
本章介绍的这类投资基本可称为“傻瓜型”的创业,因为所投资的内容没有什么很明显的特色,社会上此类的经营遍地皆是,但由于市场需求很大,竞争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激烈,所以,这种创业比较稳妥且易操作。瞧瞧别人怎么做的,你完全可以仿效行之,只要用心经营,一般都能生存下来,并得到一定发展。
当然,这样做仅是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已,如想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在经营上下点苦心。这类创业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刚开始时发展较慢,但势力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挥出特有的威力,迅速壮大起来。
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大多采取这一创业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创业机会遍地都是,现在国内中小企业的老板,也多是在那个时期采用这种方式起家的。今天,这种创业方式并不落后,只是时代不同了,经营的内容有所改进而已。
从上面的所述可知,从事这方面的创业,必须有一定的起步资金。根据个体户的这个特点,本章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招,小生产加工
家庭作坊式的创业,在目前所有的创业项目中最为普遍,且对创业者的要求也没什么限制。现在的中小企业主,不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家的,而这些人起家的方式大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由于社会对各种产品的极大需求,因此,这个行业最容易获得成功,一旦扩大生产规模,便能成就大事。
当今社会对物资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只是无论任何行业,只要有利可图就必然存在竞争,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竞争幸存下来的,对此体会愈加深刻。只要突破世俗观念,进入这个领域的任何一个年青人,都会有展示才干的良机。即便是世界顶级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他的创业亦起源于小小的家庭作坊。
松下幸之助是世界著名电器财团“松下”电器的创始者,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备受世人重视,并享誉全球。尽管他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但当初他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仍是小小的作坊。
【案例】1:
1894年,松下幸之助出生在日本一个贫寒的家庭。在松下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境窘困,兄长和姐姐相继夭折,而父亲又欠下许多债,刚上小学四年级的他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大阪,开始了个人独立生活的历程。刚到大阪时,松下进入一家火盆店开始了学徒生涯。一年之后,经店主介绍,松下来到“五代自行车”店工作。
幸运的是,新老板一家对松下很好,他们教会了他许多作为商人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质。松下长大后,开始了对未来的思索:是在自行车店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他职?在这个时候,松下表现出了他的明锐目光和聪明才智。当时,自行车业虽然比较兴旺,但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了,而电气行业是新兴的,如果转入这行,必然大有作为。
1910年,年轻的松下毅然辞去了自行车店的工作,来到大阪电灯公司做练习工。他每天都要推着装满工具和材料的手推车走街串巷,给老百姓装配电线和安置电灯。在热情服务的同时,松下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技术。不久,由于松下工作出色,被提拔为检验员。松下不满足于现状,他想改变自己,过一种更有干劲、更有活力的生活。那时,他已设计出了一种改良灯插座,他想依托自己的技术,创办自己的企业,而不是做别人的员工依靠工资生活。幸之助萌生了独自办企业的念头,美好蓝图展现在他的眼前。
于是,松下又一次毅然选择辞职。他清检了一下自己的全部积蓄,总共100日元。要办自己的企业,他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无资金,二无人员,三无厂房,谈何容易。
最难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松下发明的那个新插座,其他方面都解决了,就是外壳的材料问题让松下和他的朋友一筹莫展。他们虽知道那是一种合成材料,其成份是沥青、石绵、滑石粉一类的东西,但究竟是何比例、怎样合成,大家就一窍不通了。松下没有退却,他认为不懂有不懂的好处。在当时,那是一门新型行业,许多技术工艺尚处于摸索阶段,已成型的研发资料也被发明者视为绝对机密的技术资料加以保护。
松下的两位老同事即他的忠实支持者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加上他的妻子和内弟井植岁男,一共5个人,步履蹒跚地开办起了工厂。松下和合作者反复实验,不断找回一些生产此产品的厂家的材料加以分析与制作,但始终不能合成。恰在此时,有个老同事现身了,他正好知道这种技术。1917年11月,松下的工厂终于生产出了这种改良灯插座。
当众人历尽千辛万苦,生产出一部分样品之后,却又推销不出去。他们拿着样品,走遍了大阪的大街小巷,几乎问遍每一家销售电灯的商店,一天最多卖出10只灯头;10天下来,总共只卖了100来只,收入不过10块日元。这就是他们苦苦奋斗4个月的结果。
出师不利,两位伙伴都自谋生路去了,幸之助夫妇和内弟3个人仍苦苦支撑着。那段时间真是异常艰难,但松下还是坚持了下来,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有一家北川电器制造厂对他的产品感兴趣,欲订购1000只电扇底座,而且不需要任何金属配件。这对当时的松下幸之助来说,无疑应了那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夫妇俩遂和年幼的内弟一起投入紧张的生产,大约10天工夫,他们完成了全部订货。不久,幸之助收到货款160日元,扣除成本,获毛利80日元,基本收回了开业之初的投资。
第二年,他们又接到一批底座的订单。小小的家庭作坊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幸之助意识到必须扩大规模,于是,他决定搬迁到大开街,租赁一座新建的两层楼房,楼上住家,楼下当工厂。
幸之助是个善于发明和改进的人,他紧紧抓住“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这一环,以电灯为中心,不断发明出一系列相关的新产品。但从市场销售来看,主要产品仍是“电灯改良插头”和“双灯用插头”,这两种产品品质优良,价格低廉,其它厂家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此需求量年年上升,市场渐渐扩大到东京、名古屋、九州乃至日本全国。
这时,幸之助手下雇员只有50人,每月营业收入也只有1.5万日元。在当时国内的电器产品生产厂家中,无论企业规模还是生产能力,松下都属于“小人物”。幸之助知道,要想赶超同行,只有一个办法——研制新产品。那时候,自行车已成为日本日常交通工具,而城市的市政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和路灯跟不上,夜间骑车的人们急需解决照明问题。虽然用干电池的车灯已经问世,但由于电池使用时间太短,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市民夜间骑车极为不便。
松下幸之助认为只要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一种理想的车灯完全可以生产出来。松下幸之助经过约半年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一种炮弹型的电池车灯,该灯用3节干电池,使用时间近40个小时。这种车灯设汁巧妙,价廉物美,产品被投放市场后,深受人们欢迎。
不久,有一个叫山本武信的商人主动找上门来,这人极有商业头脑,且在大阪商界颇有声誉。他向松下幸之助提出由他担任大阪地区总代理商,并保证1个月内售出1万只炮弹型车灯,3年总代销36万只。如果销售不出去,山本商店愿承担一切损失。更令幸之助大为吃惊的是山本武信答应将3年的货款一次性付给松下电器制造厂,就这样,松下步入了成功发展的快车道。现在看来山本武信还是很有胆识和商业眼光的,事实也证明他的冒险没有白搭。不冒无谓的风险是精明商人的本性,在别人眼中是风险,在商人眼中却是难得的商机,这就是商人成功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