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 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运动实质上是生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在不断地促进生理功能。从表面上看,运动只是肌肉在活动,实际上运动牵涉到全身各个方面。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中枢神经系统。健身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供氧,增强大脑的功能,从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有利于发挥大脑的潜能;运动能消除压力,振奋精神,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反应性和协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对寒冷、酷暑、疾病的抵抗力。
(2)心血管系统。运动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而又锻炼了心脏。运动使心肌收缩力量增强,血液搏出量增加,增加了包括心脏本身在内的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从而使机体更加健康;在心肌加大了收缩和舒张力度的同时,动脉血管也处于舒展状态,使血管阻力减小,血压下降。统计表明,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人,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不参加运动者明显要低。
(3)呼吸系统。运动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增强了肺活量和肺的通气功能,使呼吸变慢变深。一般人安静时每分钟要呼吸12~18次,经常运动的人每分钟呼吸8~12次就能有效地完成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
(4)消化系统。健身运动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横膈和腹部肌肉对肝脏和肠胃的抚摩,从而起到增加食欲、防止便秘和内脏下垂的作用。
(5)泌尿系统。健身运动能增加肾脏供血,增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如促进肾小管对水分和其他有用物质的重吸收,加强排泄功能和浓缩功能等。
(6)内分泌系统。健身运动能促进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对于增强细胞活力、发掘人体潜能、调节新陈代谢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7)运动系统。运动由肌肉、骨骼、关节等运动器官协调完成,通过运动锻炼使肌肉纤维增粗、增多,力量增强;骨密度增加,骨骼更加结实健壮;联结肌肉和骨骼的韧带和关节的力量、速度、耐久力和灵活性都会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健身运动对防治近年来流行的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富贵病”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如糖尿病,运动不仅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且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时随着肌糖原分解和储存增多,促使血糖转化为肌糖原,同时还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而有利于病人康复。健身运动对防治骨质疏松也有显著效果,我们平时补充的钙制剂,大部分仍将被排出体外,很难在骨骼中停留。健身运动能促进钙的吸收和钙在骨骼中的沉积,真正起到补钙的作用。运动对降脂减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促进手术后的康复等方面的效果为医学界所公认,运动不仅是养生的佳法,而且是治病的良药。
14 。2 健身运动三原则
健身运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运动中遵循客观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违反客观规律,必然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健身养生的效果,而且还会给健康带来危害。健身运动必须遵守以下三条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健身运动不仅仅是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运动,它还必须在中枢神经统一指挥下,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下才能有效完成。运动使整个机体的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都发生变化,只有在机体能够反复承担运动任务而又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有益于健康的各种变化,按照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变化规律,机体才能逐步适应,最后达到完全适应,这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从人类生命活动的周期性来看,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运动,只有控制好运动的节奏,做到运动—休息—运动,使运动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运动所产生的废物得以排放,运动带来的疲劳通过睡眠等方式得以恢复,健康水平才能提高。生命活动的这种适应性、周期性和节奏性特点决定了健身运动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养生的目标。就以最常见的步行健身来说,一般人每天要求以每分钟走90~120步的普通速度走1小时,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但是不能要求一开始参加步行锻炼的人就达到这种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步增加步行的时间和速度。至于运动强度比较大、技巧性比较高的跑步、爬山、跳舞、打拳等运动项目更加要求遵守循序渐进的运动法则。
2。持之以恒原则
健身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而且是决心和意志的考验,无论是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还是健身的效果,都是坚持不懈、千锤百炼的结果。根据生物进化“用进废退”的规律,健身运动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做肌肉健美的器械训练,还是练习意念和柔韧性的瑜伽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康复训练也一样,高脂血症和肥胖者,通过运动收到了降脂减肥的效果,一旦停止了锻炼,又回到了原来的状况。所以健身运动贵在坚持,要求每天不得少于30分钟,一年四季,365天最好不要间断。如果有困难的话,每周锻炼也不得少于5次。要不受天气变化和家庭琐事的干扰,室外去不了时可改在室内;出差或到外地旅游时也不忘健身;家里来了客人,客人走了以后最好能补课。总之,健身运动要养成习惯,做到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为了确保健身运动能够做到持之以恒,要把运动的意义提高到储蓄健康、珍爱生命的高度来看。运动是一种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负责的行动。为了提高对运动的兴趣,除了选择好运动的地点、内容之外,还可以与朋友或邻居结伴进行。同时要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每完成一次锻炼就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对自己进行一些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如此不断积累成果,使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3。因人而异原则
健身运动的项目很多,每一种运动都有它的积极意义,适用于自己的运动就是好运动。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健身运动。各国运动医学家推荐的健身运动都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通过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身体运动对氧气的需要,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通过氧化糖和脂肪来提供,有氧运动的特点是运动时全身大部分肌肉都参与。有氧运动的运动量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每周运动的次数三个主要因素构成,运动的强度在轻、中度以内,运动的时间在15~40分钟之间或更长一些,每周运动的次数要求在5次以上。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减少脂肪积累,改变亚健康状态,增强身体的素质。步行、爬山、跳舞、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扭秧歌、武术等都是有氧运动。相对而言,无氧运动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出成绩、得名次,其强度大,一般持续时间短,能量主要是靠糖的酵解系统提供。由于糖的酵解过程要产生大量乳酸,因而会引起肌肉酸痛及身体其他反应。短跑、投掷、举重等属于此类。即使是有氧运动,同一运动项目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别。运动量过小,等于隔靴搔痒,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对身体是一种损耗,而且容易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于健康不利。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以处方形式对健身运动参加者的运动强度提出建议,内容包括健身目的、运动种类、强度、时间、频率、注意事项等。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正式使用“运动处方”的名称。实践已经证明,运动处方对病人的康复和其他目标人群制订健身计划是非常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民众还没有普遍使用运动处方的条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率(或脉搏)和自我感觉来把握运动量。根据心率来把握运动量的计算公式是:
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
有专家提出,最大心率的50%或以下可作为心率恢复区域;最大心率的50%~65%为脂肪燃烧区域;最大心率的65%~85%为目标心率区;最大心率的85%~100%为无氧阈值区。例如,一个30岁的女青年,为了减肥而进行健身锻炼,她运动时的心率应为:(220-30)×(50%~65%)=95~123,即她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95~123次才能有效地燃烧脂肪,达到降脂减肥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心率计算公式来测定运动心率:
最佳运动量心率=180-年龄
年老体弱者,常数180也可改为170,例如,一个70岁的老人,他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170-70=100(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要求在运动停止后10~15分钟之内,心率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以自我感觉来把握运动量的方法是:若运动后食欲增加、精神振奋、睡眠安稳,表明运动量的把握是恰当的;如运动后出现心悸胸闷、口干舌燥、食欲下降、睡眠不安等症状,或者运动后次日脉搏增多或反常减少,都视为不正常现象,应该调整运动量,减少运动的强度。健身运动以低运动量开始更加安全、有效,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对健康带来损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14 。3 步行有益健康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百练走为先。”在现代化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步行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人们依然把这“11号小汽车”当作最廉价的交通工具和最安全、有效的健身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新的步行热正在风靡世界。在美国,据说有6000万人自愿加入到步行的行列;在欧洲一些国家,步当车、雨中行、徒步旅行正成为新的时尚;日本建设部则在地下开发了许多舒适的步行网。在我国,步行健身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杭州等大城市还专门规划设计了步行街,成为城市的新景观。
步行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称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步行出智慧。”他总喜欢跟学生们一起步行,一起讨论问题;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是在他那每天长达数小时的步行中获得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从俄国的文豪托尔斯泰到法国的巨匠雨果,无一不是酷爱步行的受益者。中国的古人把步行作为修心养生的基本途径,指出“动形养生,安步当车”,从东汉的名医华佗,到唐代的名医孙思邈都是步行的推崇者。现代的许多伟人和名人都有步行的习惯,毛泽东“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情舒畅、劳逸适度”的十六字养生经就有步行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坚持步行,“文革”期间也不间断。彭德怀、邓颖超、徐特立、巴金等都是步行的爱好者。
步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它的确有许多奇妙而独特的功效:步行最明显的特征是下肢活动,腿部肌肉群的收缩,加速了血液循环,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步行速度越快,时间越长,对心肺功能的锻炼越大。其实,步行时全身大部分器官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据研究,人的脚底有许多与内脏相连的穴位,步行时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按摩和刺激,可激发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全身健康状况。步行能增加大脑的供血和供氧,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步行能刺激下肢骨骺线的生长,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步行能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有助于消除紧张心理。步行对许多疾病都有预防和促进康复的作用:步行能促进手术病人创口的愈合和内脏功能的恢复;步行对久病初愈的慢性病人具有振奋精神、消除愁闷的作用;对于肥胖者,步行能消除过多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步行能增加肝糖原的储存,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步行能增加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对于吸烟者,步行还可以减少血液中过量的一氧化碳和烟碱,以减少抽烟对人体的危害;而古今中外的老寿星们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步行还能使人健康长寿。
据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们对72488名40~65岁的女性进行步行观察后发现:中年女性每天快走30分钟,不仅有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中风等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2年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看来,步行的确是一种科学、简单、实用的健身方法。
步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有正确的姿势和一定的强度。步行时应抬头挺胸,两眼平视,摆平下巴,肚子不要挺起,臀部应收拢,双脚平行,脚尖向前,有一种轻快、舒适、精神饱满的状态。以健身为目的的步行,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时间,才能使心肺得到理想的锻炼,步行时每分钟的脉搏数应比平时提高70%左右。年轻人要求每分钟走100步以上,达到走6000步耗时60分钟。中老年应以轻、中度的步行强度为宜。例如,先从每周走3次,每次走20分钟开始,以后每次增加2~3分钟,逐步增加到每次走30~45分钟,每周走5次。有专家为中老年制订了一个步行时间的公式:
步行时间(分钟)=100-年龄
例如,70岁老人每天走30分钟;40岁中年人每天走60分钟等。步行的强度以步行时不感到气急、步行结束时略微有点出汗比较合适。以健身为目的的步行,一段时间以后应进行效果的自我评定,包括食欲、睡眠、精神状况等自我感觉,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等体检指标以及身体的素质等方面。如果开始步行锻炼时走2000米要用30分钟,一个月以后只要25分钟,说明身体素质已经有了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以制订新的步行计划。
步行尽管是最安全的健身运动,仍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例如,冬天步行时,身体末梢部位须防冻,夏季要注意防晒,雨天要防滑,等等。步行锻炼与一般的散步和逛街有所不同,不宜在餐后立即进行,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影响消化和吸收;血糖和血黏度比较高的中老年朋友,清晨空腹步行前要喝一些水或吃些点心,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和心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步行应区别对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总之,坚持有序、有度、有恒的步行锻炼,才能真正收到健身、健心、健美的理想效果。
14 。4 擦背强身
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董聿茂先生生前身体非常健康,90岁时还带了一个研究生和一个进修生,每天上午都要去办公室工作,回到家里还要编写枟中国动物志枠。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一些会议,进进出出、上下楼梯都不需要人照应,看上去不过70来岁,平时很少求医问药,连感冒都不大有。我们问他有什么养生的秘招,他笑笑说:“防胜于医。”擦背强身便是他强身防病的方法之一。
几十年来,他坚持在临睡前用热水揩身擦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每次擦10多分钟以后,皮肤发红,四肢温暖,全身舒适。上床后,再在被窝里用手掌按摩胸腹和四肢,以加强揩身擦背的效果。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通过机械摩擦和水温刺激,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淋巴液回流量增加,对血液循环和体液的再分配产生良好影响。揩身擦背还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影响中枢神经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降低血压、增进健康。据日本东京大学小野教授研究发现,经常用湿毛巾擦背有增强免疫、防癌抗癌的作用。他认为,人的皮肤存在着一种组织细胞,这些组织细胞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受到擦背的刺激以后便开始活跃起来并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发育成网状细胞,从而加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
擦背疗法对初试者来说,应注意防止感冒。可以从夏天开始做起,一直坚持到冬天。天冷时应关好门窗,准备好衣服,开始时擦的时间不宜过长,从2~3分钟逐渐延长到10多分钟,以擦得皮肤发红、发热为度。水的温度可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而定,董教授用的是热水,有锻炼基础者水温可以逐渐降低,甚至用冷水,强度可能更大。擦背揩身不仅仅是局部皮肤的一种锻炼,操作时精神振作,手臂不停,也是一种全身运动,对心、肺功能都有好处,因此最好坚持自己做,不要由别人来代替。
14 。5 华佗的养生之道
华佗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而他的养生经验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据考证,华佗所处的三国时代,人均寿命只有20~30岁,华佗60多岁时仍然是黑发童颜,要不是被曹操所害,他活到100岁没有问题。他的两个学生吴普和樊阿,遵循他的养生之道,90多岁时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完坚,身体非常健康。
华佗的养生之道,可归纳为两条:一条是淡泊名利,不求富贵。枟内经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华佗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养生观。他医道高明,被誉为“神医”,统治阶级为了自己保命的需要,多次请他去做官,当时的沛国宰相陈圭,曾推荐他做“孝廉”,西汉的大官太尉黄琬,也劝他做“侍医”,他都拒绝接受。当时曹操得了“头风”,头痛得要命,大臣华歆推荐了华佗,经华佗针灸以后,曹操的头痛病大有好转,于是要把华佗留在身边专门为他治病,华佗推说妻子有病执意离开了曹操。华佗热爱大自然,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在他看来,过分的名利、地位的观念会成为思想之患而影响健康,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华佗的另一条养生秘诀是动静相济,劳逸结合。他曾经对学生吴普和樊阿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指出运动能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但又不可过度疲劳。他又说:“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用经常活动的门枢不蛀不烂的道理说明运动对心身健康的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原则,华佗在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应对于心、肝、脾、肺、肾五脏,发明了动静相济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类似太极拳运动的保健气功,以虎的勇猛、鹿的迅捷、熊的矜持、猿的机灵、鹤的自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由于五禽戏能做到心静体松、动静相兼、刚柔并济、气行血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经常练习虎势,能使人强筋健骨;经常练习鹿势,能使人增强体力,益肾固腰;经常练习熊势,能增强睡眠,促进消化;经常练习猿势,能使人头脑灵活,增强记忆;经常练习鹤势,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现代医学认为,五禽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方式,它能锻炼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大脑抑制过程,改善睡眠,提高人体的反应性和协调能力,同时还有增强心肺功能、促使肠胃消化吸收、强健筋骨等作用。早在1988年,我国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就发出通知,把五禽戏作为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操的内容之一。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作为“保健气功”向全国推广。
14 。6 气功偏差及其防治
气功是中医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祛病延年、有益心身健康的锻炼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气功热曾经在社会上风靡一时,1990年5月13日上午,我国著名气功师严新,在浙江省体育馆作了一场气功演讲,几千名听众被弄得如醉如痴,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号啕大哭,有的在地上打滚,还有一位妇女狠狠地咬了旁边一个陌生男子一口? ?哭、笑、叫、喊、敲、蹬,可谓千姿百态,整个会场变得像精神病院一样。但其中也有一些人,包括记者、医务人员和瘫痪病人,虽然也按气功师的要求去进入“角色”,但却泰然自若,无动于衷。以上情况说明,气功训练存在着个体差异;气功训练使某些人精神错乱,称为气功偏差或“走火入魔”。当时有人把气功说得神乎其神,似乎无所不能,结果物极必反,导致之后一段时间气功热降温。现在练气功的人数虽然不如当年,但气功的健身效果不容否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保健气功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和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具有独特的功效,使古老的气功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不断加入到保健气功、放松训练、瑜伽的行列之中。
为了更好地参加保健气功锻炼,需要对气功偏差引起的“走火入魔”现象有所了解。医学心理学认为,气功的本质是一种以自我暗示为核心的心理调节手段。练功人通过调神(调心入静)、调身(放松肌肉)和调息(调整呼吸)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和生物调节机制来达到自我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目的。因而,暗示性较高的人,容易“得气”和进入状态,某些功能性疾病气功的疗效特别显著。在气功训练时,由于机体各器官、组织过于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和能量,使大脑进入暂时性缺氧状态,容易导致功能紊乱而诱发气功偏差,出现“走火入魔”现象。精神疾病和某些神经症患者,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性比较高,练功时特别容易出现气功偏差。气功偏差跟人类对自己的生命奥秘一样,对它的认识目前还处于十分肤浅和幼稚的阶段,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预防气功偏差的方法
(1)掌握气功的适应证。既往有精神病史者不宜练气功;暗示性强、疑心病重、有性格缺陷者,或患有癔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官能症者,练气功要慎重。
(2)应在经过正规训练的气功师指导下进行练功。
(3)排除杂念,无欲无求,避免不分场合地片面追求气功的特异效应。
(4)选择环境清静、舒适,没有空气污染和噪音干扰的练功场所。
(5)避免训练过度,操之过急。
(6)摄入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
(7)坚持自我锻炼,带功报告不宜提倡。
2。气功偏差的治疗方法
(1)自我调心、调息和按摩控制法。先深呼吸几下,然后保持自然呼吸,进而排除杂念,使全身肌肉放松。按摩方法有掐指法和按“涌泉”穴位法。掐指时患者取自由姿势,用拇指压住中指第一节关节处,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按“涌泉”穴时,患者取盘膝坐位,意守“丹田”(肚脐下2寸处),用左手按摩右脚心涌泉穴30次,再用右手按摩左脚心涌泉穴30次(涌泉穴位于足底当卷足时呈现的凹陷处),此法适用于轻症气功偏差患者的治疗。
(2)针刺和磁疗纠偏。针刺内关、印堂、足三里、太冲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磁疗纠偏是将磁疗机两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胸前和后背约半小时。
(3)药物纠偏。中医认为,气功偏差主要是惊恐等因素损伤肝气,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肝气郁结,其气横逆而上冲。宜用消热降逆和疏肝理气的中药。
14 。7 最佳的积极休息———垂钓
垂钓是一种富有情趣的自我保健活动。据研究,垂钓活动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及自主神经的一系列神经反射和调节活动来实现的。在上述高级神经中枢部位,存在着“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快乐中枢”兴奋时,人就感觉到欣快、愉悦、精神振奋,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活动功能正常,食欲和睡眠改善;“痛苦中枢”的兴奋占优势时,即产生忧愁、烦恼、憎恨、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在垂钓之际,眼看水面的浮子,全神贯注水面的动静,手握鱼竿,随时准备鱼儿上钩,达到神形合一、手脑并用、动静相济的意境。这时“快乐中枢”的活动占相对优势,当鱼儿上钩,垂钓者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拎上岸的瞬间,大脑“快乐中枢”的兴奋达到了极点,其乐趣足以消除任何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垂钓活动一般都在湖边溪畔进行,参加者除了垂钓本身的感受之外,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大自然的山光水色,树木草丛中的鸟语花香,会使人更加心旷神怡,因而被称为“最佳的积极休息”。
垂钓者的一部分脑神经在活动,而大部分脑神经,如主管读书、写字、言语、思维、计算的中枢部位则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不会再去胡思乱想,可以避免这些部位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并有利于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而改善睡眠。
垂钓活动一般都在郊外进行,起早落夜,途中来回往返,要消耗大量能量,有助于分解体内多余的脂肪,因而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垂钓活动从准备工作到结束,是一个连贯、完整的活动程序,需要作周密的思考和完成各种细致的操作,可以防止生活懒散、不动脑筋、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
垂钓活动特别适合于中老年朋友,中年人工作繁重,尤其是长时间坐办公室或从事单调体力活动者,适度参与垂钓休闲活动,能调节心绪、减轻压力,还有预防便秘、痔疮、肝胆及尿路结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效果;老年朋友坐在家里“享清福”,容易出现未老先衰的心理状态,并引起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肥大、心肺功能减退、老年性痴呆等慢性疾病。垂钓活动是一种全身运动,特别能使高级神经系统、心肺功能、肌肉和骨骼等都得到有效锻炼,因而有益于中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
当然,垂钓活动是一项有相当强度的全身运动,只有具有一定的精力、体力和独立操作能力者才能完成,伴有心、脑、肝、肾功能不全的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和体力不支的老人等都不宜单独进行垂钓活动。
近年来,由于垂钓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垂钓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浙江某大学教师姜某与另一位金老师结伴而行前去钓鱼,姜某患有高血压病,在插钓鱼搁竿时不慎跌进鱼塘,金老师竭尽全力将其拉到岸上,发现姜某已经昏迷,好不容易叫来120急救车,把他送到省人民医院,却终因重度“脑溢血”而不幸去世。垂钓活动多在江、河、水库、湖等“危险地带”进行,必须注意安全,年老体弱者最好结伴而行。垂钓前要准备好充分的食品、饮水、保健药品及遮阳设备,雷雨天气要有防雷安全意识。垂钓活动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丰富生活,“钓翁之意不在鱼”,不要废寝忘食、唯鱼是图,渔具碰到故障或钓到大鱼更不能冒险下水。垂钓过度会引起极度疲劳,于健康不利,所以要控制时间,见好就收。
14 。8 运动不忘安全
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健康,但若不注意的话,也可引起伤害,发生意外。因运动不当而发生一般性创伤者不计其数,造成伤残甚至死亡事故的也时有所闻。
1。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
2005年5月一位名叫“风信子”的网友在杭州“十里琅珰”第二届驴友节爬山时不幸猝死;2009年10月14日,杭州市萧山区某中学高一学生单某在跳高运动员集训时猝死;没过几天时间,台州学院大一学生张某也在参加体育集训时意外猝死。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幸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运动中一定要增强安全意识,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没有一种能把外伤立刻治愈的方法,更没有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运动伤害事故必须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预防。
(1)运动前。首先要选好运动场地,消除可能引起伤害的不安全因素。个人的穿戴要适合运动的需要。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包括身体的准备运动和心理的自我调节适应。冬天四肢末梢血液循环较差,皮肤弹性减退,肌肉张力增加,韧带僵硬,准备运动尤其要充分。在夏天,室外温度高,要注意防暑降温,不宜在阳光下照射时间过长。参加一些剧烈的运动项目,运动员还应接受体格检查,发现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肝炎、肺结核等躯体疾病时,应听从医生劝告,暂停剧烈活动。女子月经期间,盆腔充血,生殖器官抵抗力下降,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和游泳运动。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饮酒过度;已婚青年还要节制性生活。
(2)运动中。要严格遵守运动规则,掌握运动的要领,集中注意力,认真做好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并保持良好心态,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把运动当作一种享受和乐趣。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掌握好运动量,运动量的简单自我测量方法可用“隔夜观察法”:如果在剧烈运动后的第二天早晨并不感到疲劳,而且精神振奋,表明运动量正好或不足;如果第二天早晨精神萎靡不振,疲劳没有消除,则说明运动量过大了。另一种自我监测的方法是“心率检测法”(或脉搏检测法):运动前先测一下自己的心率(或脉搏),然后参加一定强度的健身运动,运动结束以后再检测自己的心率(或脉搏),要求在运动后10~15分钟内心率恢复到运动前的正常水平。心率恢复时间过早,表明运动量不足;超过15分钟心率还没有恢复到平时水平,表明运动量过大了。对于体弱或慢性病患者来说,运动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和时间,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适应,以确保安全。睡前、餐后、起床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3)运动后。不可忽视“冷身运动”。重大的运动伤害,如猝死之类的事故,常常是发生在剧烈运动停止后的一刹那,由于血压剧烈变化,引起心搏骤停而导致悲剧发生。运动专家们一再强调,运动后的5分钟冷身运动与运动前5分钟的热身运动同样重要,可以保持血压的稳定,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
2。运动创伤的处理
运动中如果不慎发生了创伤等意外,及时、准确地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减轻伤者的痛苦,促进创伤愈合,减少伤残或死亡事故。
(1)软组织损伤。有皮肤破损的擦伤、刺伤和割伤等伤口,经清洁、消毒伤口、压迫止血后,用消毒敷料包扎;皮肤没有破损的扭伤、挫伤、肌肉拉伤,可用冷毛巾湿敷局部,或用“冷冻喷雾剂”喷雾受伤部位,然后加压包扎;头部或胸腹部的挫伤应考虑是否有深部血肿或出血,应观察24小时或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2)骨折。若肢体受伤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变形或不能活动等情况,考虑可能是骨折。为了减少伤者痛苦,防止骨折断端活动而损伤血管、神经,在搬动前应进行固定。固定夹板的长度与宽度应与肢体相对称,其长度必须包括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在夹板与皮肤间应有柔软衬垫,以免损害皮肤;绷带固定时应将患肢的手指或脚趾露出,以便观察血液循环状况,发现指(趾)端苍白或青紫等循环障碍时应及时松绑;伴有出血或休克的骨折患者,应先止血和急救休克,然后再固定骨折。
(3)重力性休克。平时缺少锻炼者,突然参加长跑等剧烈运动时,因为受重力因素的作用,大量血液在下肢积聚,回心血量骤减,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脸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休克症状,称为“重力性休克”。可让患者在通风处低头高脚位平卧,轻轻按摩下肢,以增加大脑供血、供氧,不久便可复原。
(4)晕厥。久蹲或长期卧床者突然直立运动时,因回心血量骤减、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而晕倒,或因情绪过度激动、紧张或悲伤,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厥倒,称为晕厥或“单纯性”晕厥。此时应让患者平卧,给予饮水和精神安慰后,不久意识便可恢复。
(5)猝死。因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非创伤性意外死亡者称为运动性猝死。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加速,加上疲劳和紧张,血中儿茶酚胺激素水平急剧上升,血管收缩,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应激性增强,使得原来患有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血管瘤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引发心肌梗塞、血管破裂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猝死体征时,应立即让患者就地平卧,对准其前胸偏左部位(心脏部位)猛击两拳之后,立即触摸颈动脉脉搏,若已恢复脉搏,立即呼叫120急救车;若仍无脉搏跳动,则须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术者双手置于患者胸骨中下部进行按压,上下幅度约为4~5cm,每分钟按压80~100次。同时施以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次数之比为1∶4。争分夺秒的就地抢救能增加生还的希望;等待急救车,错过4分钟的最佳抢救时间,或者随意搬动病人,患者生还机会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