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非洲最大的城市
开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641年阿拉伯统帅伊本·阿绥建立起一个居住区,名富斯塔特。现在它是开罗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老开罗”。969年法蒂米德哈里发在富斯塔特城北建都,把原名曼苏里耶地区改名开罗。至13世纪,开罗作为马穆鲁克王朝都城,已成为当时非洲、欧洲和小亚细亚最大城市了。以后几经兴衰,至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军队撤出后,统治者伊斯梅尔开始修建欧洲式新城。20世纪开罗城继续向北发展,现已扩展到尼罗河三角洲一带。今天的开罗人口将近1000万,占全国的1/4.市中心是现代化市区,解放广场位于尼罗河东岸,有10条街道在此汇集。政府机构、现代化旅馆、银行大厦,以及收藏着无数文化古物的埃及博物馆都聚集在这一带,有“开罗橱窗”之称。除现代化的市中心之外,开罗有3个古老的旧城区,房屋大多是11至16世纪的阿拉伯建筑,古老的城堡,深邃、庄严的清真寺,弯曲的窄巷……根据一些导游书的记载,开罗的名胜古迹有四五百处。世界第一所大学,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伊斯兰学院就设在阿兹哈尔清真寺内。建于9世纪末的伊本·吐伦大清真寺的连环拱廊和浮雕图案具有巴格达最古老的清真寺风格。萨拉丁城堡建于12世纪,1946年英国的军队在这里把军权移交给埃及军队。“老开罗”是埃及基督徒最早定居的地方,这里至今还有好几座基督教堂和一个展示埃及基督文化的博物馆。埃及市面积200余平方公里,但交通非常方便。除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和尼罗河上的航船外,我去开罗不久前第一条地下铁道也已竣工通车了。
世界奇迹之一的金字塔
凡是到埃及旅游的人,第一个愿望自然是参观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金字塔。迄今为止,埃及已发现的国王金字塔约80余座,可惜大部已倾圮坍倒。但就在开罗市西南吉萨却完整地伫立着大小10余座金字塔,包括最大的一座法老胡夫金字塔和已受风沙严重侵蚀的狮身人面像。这里已有两座大金字塔被凿开,游客买了门票可以沿着斜长的墓道走到塔中心原来停放法老棺木的墓室。墓室远不如我国已经挖掘开的地下宫殿那样雄伟。室中的棺木同木乃伊连同殉葬品早已移至他处,墙上的壁画也都色彩模糊。在墓室里转了一周,令人颇感压抑。另外,金字塔是严禁游人攀登的,所以参观金字塔的游客是不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那种登高望远、意气风发感觉的。但是我这次去吉萨金字塔却有一段奇遇。我同我的德国游伴已看完了所有要看的东西,但是意犹未尽,便信步走到金字塔群的边缘,西眺黄沙漫漫的利比亚沙漠。这时走来一个八九岁的埃及小男孩,黝黑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大眼,好奇地注视着我俩手上的照相机。我们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又把带来的水果给了他。他羞涩地拿了我们的礼物,招手示意,叫我们跟着他走。他把我们带到远处一座几乎已被沙漠包围的小金字塔,便脚步敏捷地从塔基一个缺口处攀登上去。我们也不甘落后,十几分钟以后,我同我的德国友人已经爬到了顶峰。面前是在夕阳中投掷下巨大暗影的一座座巍峨金字塔,另一面是一望无垠的黄沙,在落日余晖里闪闪烁烁。除了远处偶然飘来几声驼铃外,四周一片寂静,杳无一人。我和我的同伴也都沉思不语。一种亘古的荒凉之感油然而生。我不禁想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来。
漫步开罗街头
从靠近市中心的歌剧院广场沿着阿兹哈尔大街走下去就到了汗艾尔卡里里市场。这是首建于14世纪末、至今仍保留着阿拉伯古风的一座大市场,是开罗最吸引旅游者的一个观光地区。一条条狭窄迂曲的小巷,出售金银铜器、皮革、丝织品、地毯、香料和各式各样手工艺品的店铺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给。开罗市东北郊区还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骆驼市场,几百只单峰驼在这里待价而沽。除骆驼外,毛驴和山羊也占据了市场的一角。从远处把牲口赶来的乡下人,常常老少一家,席地坐在地毯上。一走进市场,扑鼻而来的是牲畜的腥膻混合着埃及各种小吃的辛辣芳香。骆驼的嘶鸣、小贩的吆喝、顾客与牲畜贩子讨价还价的争吵喊叫,构成了一曲阿拉伯风格的交响乐。在这个市场游逛,人们宛如置身于中世纪天方夜谭的神话里。
埃及人喜欢饮茶,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街头。地处繁华市区的茶馆非常讲究,有的布置成阿拉伯庭院式,有的居高临下,面对繁华街市,颇有些像中国古代的茶楼。但更多的茶馆非常简陋,两三间门面,七八张茶桌,桌子大多摆在人行道上。埃及人饮的是装在小茶盅里的一种甜茶,外加一杯冷水。一种形状像长颈玻璃灯的水烟袋是每家茶馆必不可少的设置。在开罗街头漫步,这些茶馆不只是我歇脚的地方,也是同当地人民接触交谈的场所。我曾在一座讲究的茶楼里遇到过手戴四五个大金戒指的退离影坛的影星,还有能操流利法语和英语交谈的商人,也在普通的茶馆里同更多的下层人民聊天。这些人在得知我是从另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来埃及旅游时,都表现出无比的热情。很多次在我离开茶馆时,茶博士告诉我茶资早已有人代付。一个年轻人叫我在茶馆里等着他。他自己说不好英语,叫另一个人转达他的意思。开始我不明白他要做什么,过了半个小时,这个年轻人回来了,骑来了一辆上海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于是茶馆立刻成了介绍中国经济改革的讲坛。最使我感动的是两个老人——一个老裁缝,一个早已退休的小职员。这两个人几乎从早到晚坐在离我住的旅馆不远的一家小茶馆里。我每次从这家茶馆经过,都要被他们拉住,坐在一起聊一会儿天。在我告别开罗的前夕,老裁缝特别邀请我到他的一间门面的小裁缝铺为他拍了几张照片。另一个老人向我要了一枚镌有中国国徽的五分镍币。他对我说,这是一件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几点感想
我在埃及旅游两周,在开罗逗留了10天,中间有4天到南部上埃及游览了另一古城——卢克索。这里我不只参观了埃及最古老、最壮丽的两座神殿,而且巧遇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派出的一个建筑队,受到国内同胞们的热情招待。告别埃及后,感触颇多。主要想到的是,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极丰富的历史遗产。近十几年,大力开展旅游事业,不仅向外界宣扬了埃及文化,而且赚取了大量外汇。在许多方面,中国与埃及很有共同点。今天,中国也在执行开放政策,埃及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埃及物资丰富,物价稳定,食品、交通有的比国内还低廉。到埃及来的旅客,固然可以住希尔顿大饭店,但也可以找到房价低廉的中小旅馆。埃及民风朴厚,除了在旅游点骑骆驼、租小驴车也要讨价还价外,乘出租车、买纪念品都没有向游客敲竹杠的现象。另外一点感想是,开罗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立交桥纵横交错,站在187米高的尼罗塔上俯瞰尼罗河大桥,车水马龙,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大城市。但是开罗的古城区却保持得非常完整,几百年的风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反观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很少保留有完整的城墙和几条古旧街道的。要吸引外国旅游者,就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只注重兴建现代化的大饭店以及那些可以并排行驶几辆汽车的大而不当的街道。后来在报上读到文化部长王蒙“存旧立新”的论点,谈的虽然是文化,但在城市规划上又何尝不然呢?
附记:此文写于1988年,登在当时《编译参考》杂志上。时间瞬息已过了20年,如今国人去埃及旅游的大有人在,我过去的记载已不新鲜。但是当年我的感触,例如开放旅游业,不应一味建造现代化高级酒店、拓宽马路,须要妥善保管好国有的文化古迹,今天看来也还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