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以武力同外国侵略者抗争,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收复了台湾。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这首《复台》诗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将荷兰殖民主义者驱逐出台湾后所作。诗作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感情。
郑成功
郑成功生于1624年,死于1662年,是我国明清更替时期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南明王朝的“建安伯”。郑成功在福州受到南明隆武帝朱韦健的倚重,授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的职务,赐姓朱,叫做成功,人称“国姓爷”。1653年,南明皇帝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中国王朝更替以及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秋天,清王朝部队进攻福建,南明隆武帝被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率兵投降了清王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曾苦苦劝阻,未能阻止,于是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清顺治七年(1650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王朝部队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占据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郑成功在抗击清王朝部队的同时,又与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在1624年强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并不断对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进行骚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清顺治九年(1652年),台湾宝岛爆发了以郭怀一领导的抗击荷兰农民起义。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郑成功率领军队在东南沿海的金门举行了一个庄严的誓师仪式,准备收复台湾。这是郑成功战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也是一个十分英明而大胆的决策。这对结束祖国的分裂局面,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十三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先遣部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
荷军的据点台湾城、赤嵌城就在现在的台南市一带。这里海岸曲折,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叫做台江。台江西南面有七座山屿相连,叫做七鲲。每座山屿相距1里多,彼此“毗连环护”。一鲲北面隔海有北线尾小岛,中间海面叫大员港(又称安平港)。北线尾北侧为鹿耳门港。荷兰人修筑的城堡台湾城在台江西侧的一鲲,赤嵌城在台江的东侧,互为犄角。
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路:一条是大员港,也就是南航道,在北线尾与一鲲之间;一条是北航道,在北线尾与鹿耳门屿之间,即“鹿耳门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容易驶入,但港口有荷兰舰队防守,陆上有重炮瞰制,必须经过战斗才能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1627年荷军曾在北线尾岛北端建有热堡,1656年在一次台风中倒塌后便不再派军防守。荷军认为,凭此“天险”,只需要用舰船封锁南航道海口,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郑军登陆。
针对这种情况,郑成功在酝酿、讨论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制定的作战方针是:首先收复澎湖,作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于台江实施登陆作战,并切断台湾城与赤嵌城两地荷军的联系,分别予以围歼,再收复台湾全岛。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次日,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于是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澎湖。但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鹿耳门港。
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大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驶入。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冒险,要求暂缓开航。郑成功果断地说:“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于是,他下令立即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三月一日拂晓航行到鹿耳门港外。三月初一中午,鹿耳门海潮果然大涨,郑军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一路驶入台江,准备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陆。
台湾城上的荷军原以为中国船队必从南航道驶入,未料到郑成功却躲开了火力,船队从鹿耳门驶入台江。荷兰侵略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郑军船队,“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惊慌失措。郑军船队沿着预先测度好的港路顺序而入,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荷军的联系,迅速按计划在禾寮港登陆,并立即在台江沿岸建立起滩头阵地,准备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在北线尾登陆的一支郑军,驻扎于鹿耳门,以牵制荷兰侵略军兵船,兼防北线尾。
此后,郑成功督师多次粉碎荷兰驻台总督揆一的反扑。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绝了水源,在城周布设火攻器具,守将描难实叮无奈地率众出降。郑成功派描难实叮劝揆一投降,遭到拒绝后,即率军威逼台湾城。荷军千人凭坚城利炮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于是改攻城为长期围困,分兵收复岛上其他失地。五月,将赤嵌改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改台湾城为安平镇。下屯垦令,组织部众垦荒屯粮,整顿法纪。同时在台湾同胞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击败了荷兰殖民者从巴达维亚派来的援军。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在十二月初六下令炮击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迫使揆一于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郑成功接着在台湾加强建设,促进了政治、经济发展。
台湾人民迎接祖国大军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争先出来迎接他们,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根据荷兰方面记载,郑成功的登陆行动得到中国居民中2.5万名人的帮助。正是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不但使郑军顺利登陆,而且为分隔包围盘踞台湾的荷军创造了条件。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郑成功一生,因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的业绩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