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建国以后,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连年征战,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国泰民安的关键。为此贾思勰集毕生的精力,约在533—544年间撰写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该书为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堪称“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
一、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曾任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太守,他集毕生之精力撰写出了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贾思勰之所以在农业科学研究上能取得的如此显赫的成就,首要原因就是他能足够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北魏的君主,是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拓跋氏,原是以畜牧业为生,不怎么重视农业生产,游牧生活使得民众不能安居乐业。天兴二年(399年),拓跋珪称帝(魏道武帝)后,便开始解散游牧部落,重视发展农业。拓跋珪亲耕籍田,广兴产业,北魏经济因此日益繁荣起来。
但鲜卑人的本性毕竟是好战的,所以魏道武帝治国是不会放弃军事掠夺的,由于连年大战,军粮是否充足,自然成为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推论,只要粮食、牲畜富裕,人民的生活就能安定,鲜卑人靠掠夺过富裕生活的习性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发展农业生产是国泰民安的关键。
贾思勰对此体会更深,他决心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亲身体验,通过实际操作来总结经验,从而使农业生产得以推广,北魏政权变得强盛,人民都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
贾思勰知道北魏国人习惯了畜牧业生产,如果自己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饲养牲畜的方法,能较大发展畜牧业生产,那么北魏国人就会信服他并接受他,有了这一基础,再推广农业生产,一定会顺利很多。于是,贾思勰开始养羊。他虚心请教一位老羊倌,得到指点后,他养的羊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非常高。贾思勰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请教他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
贾思勰的第一步计划得以实现后,便开始试验耕地种庄稼。通过养羊,他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虚心求教老农们。于是他不怕艰险,跋涉千里,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田间地头,他与老农们促膝谈心,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实际耕作中,他结合这些经验自己又摸索出不少规律,同时还潜心研究了前人有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资料。
贾思勰就是这样,在吸取前人著述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放弃了一些实践证明不太适当的说法,著出了《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著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44年)。
二、《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主要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被誉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
《齐民要术》的最大功绩有:第一,全面而完整地总结出旱地耕作技术体系,轮作倒茬和种植绿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多项措施。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第二,第一次对园林经验;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等进行了系统地总结。《齐民要术》填补了传统农学的空白,奠定了后来农学发展的良好基础。《齐民要术》的出现,很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标志。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约有11万多字,共10卷,分92篇,卷端还有“序”、“杂说”。其中“杂说”是后人写的。“序”包括著者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资料来源和写作目的,是全书的总纲。
在“序”中著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以及历史故事,反复阐述了“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强调“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农业生产被提高到治国安民上来认识。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才能“国富民安”。
《齐民要术》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食为政首”。它对此书的写作范围、内容,甚至是章节安排的顺序都作了规定。正像“序”中所说的那样:“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凡是和民生直接相关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无不详细记载。
《齐民要术》的内容相当丰富。卷一,3篇,分“耕田”、“收种”、“种谷”;卷二,13篇,论述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卷三,12篇,各论“种葵”、蔓菁等;卷四,14篇,论述“园篱”、“栽树”以及果树栽培;卷五,12篇,论述栽桑养蚕、伐木等;卷六,6篇,论述畜、禽及养鱼等;卷七,6篇,论述货殖、涂瓮、酿酒;卷八、卷九,24篇,论述酿造酱、醋,乳酪、食品烹调和储存,煮胶、制墨;卷十,1篇,论述“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北魏疆域以外地区)物产者”。
《齐民要术》所论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广义的农业范畴,反映了当时的多种经营方式也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规模。
“序”中提到“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事实上不录的,是那种重利盘剥农民的富商巨贾的事。然而,非常重视对季节性较强的农村集市的商业活动。集市所出售物产大部分是农民的剩余生产物,或者是在农闲时制作的一些手工制品。农忙时售者又都回到农业生产上去,不会因此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大体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所需要的“莫非种植之物”、“钱货无所交流”的社会现实。
《齐民要术》的结构体例也极其严密,每篇都是由篇题、正文和经传文献构成。不同作物,论述的详略也不一样。篇题下都有援引历史文献或亲自调查的注文,就如同“释名”、“集解”,包括异名、别名、引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等;正文是各篇的主体,都是“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每篇的结尾则引用了文献用来补充论证正文,包括重农思想、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农产品贮存与加工等。据统计,书中引用文献有160多种。可以说是历史经验和当代生产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农业论著。
《齐民要术》与以往有关农事的书籍相比,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结构最严谨。
三、《齐民要术》的影响
手抄本的《齐民要术》一问世,历代政府就非常重视,北宋朝规定“非朝廷人不可得”;明代王廷相称之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唐、宋以来所出现的很多农书,都是以《齐民要术》为范本。
《农桑辑要》、《王桢农书》、《农政全书》等几部系统的大型农书都向《齐民要术》取法,还把其中的精炼内容作为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关于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原理原则,在历代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贾思勰之后的隋唐时期,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的鼎盛时期,农业生产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较为先进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水利事业也大为发展,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展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平实”(杜甫《忆昔诗》)的开元盛世的景象。应该说,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北朝,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以后打下的农业发展基础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在农业技术方面,对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到了北宋时期,出现《齐民要术》的刻本之后,因为印刷术的发展,《齐民要术》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扩大了,对农业生产来说《齐民要术》所起的促进作用也就更大了。
在国外,《齐民要术》也影响深远。唐宋时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约19世纪时传到欧洲,英国学者达尔文(1809—1882年)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和《植物和动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就参阅过《齐民要术》,并引用有关事例作为进化论的佐证。
达尔文
《齐民要术》即使是在当今欧美国家面临农业危机的情况下,同样引起了欧美学者对它的极大关注与研究,还说它“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