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外界刺激性啼哭:表现为啼哭音调正常但无规律,有心的母亲此时应查看是否尿布潮湿,或臂部、腋窝、大腿根部皮肤糜烂。另外,还要注意皮肤是否被针刺着、扎着,衣着、雄褓是否过紧、过薄或过厚等等。
⑥惊吓性啼哭:当孩子听到刺耳的怪声或惊吓,会突然"哇哇"地尖声大哭,浑身乱动,也应注意婴儿的手脚被什么东西卡住,或被蚊虫叮咬,或耳道里、鼻子里进了小虫等异物,只要除了刺激因素,哭声便会停止。
(2)病理性啼哭
病理性啼哭常由于婴儿身体有病或某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所致,其特点大多表现为突然剧哭,哭声急,音调高,类似尖锐刺耳的呼叫。也可出现面色苍白,两手握拳,四肢屈曲。常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或某些疾病引起:
①引起腹部疼痛的疾病:如急性肠道炎症、肠道寄生虫病。消化不良、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此外,还应观察孩子有无呕吐、腹泻等表现。
②急性扁桃腺炎:常因咽喉疼痛哭闹不休,常伴有发热、不吃奶,夜间啼哭加剧。如观看孩子咽部,会看到扁桃腺肿大或有脓点。
③感冒发烧:多因头痛、鼻塞、周身不适引起。哭的声音正常,但烦躁不安,怎么哄也哭,哭时如伴有喘鸣声,应警惕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或肺炎。
④口疮:哭叫拒食,一含乳头就哭,流口水,如观察口腔,可见口腔粘膜充血,有溃烂的溃疡面。
⑤耳朵方面的疾病: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症。表现为哭闹不安、发热、摇头擦耳,手抓耳朵。如观察耳道内有时会有分泌物流出,手压孩子耳廓时哭声更剧也说明耳朵有病。
⑥既虫病:常在睡前哭闹,烧虫多在婴儿入睡前从肛门处爬出刺激肛门处引起瘙痒。有时可从肛门处看到像白色线头一样的晚虫,民间称线头虫。
⑦婴儿湿疹:哭声既强烈而又烦躁,且不停地在接触物上摩擦,应注意观察孩子躯干、四肢有无湿疹。
⑧消化不良、积食腹痛常引起啼哭不止,骚动不安。
⑨营养不良:此类孩子哭声无节奏,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且有较长时间的间歇现象,面色黄瘦。
⑩排尿时啼哭,应警惕尿道口有否炎症,如有炎症时尿道口发红。
大便时哭,注意大便是否干燥,是否带血,是否因大便干燥使肛门裂伤疼痛引起。
佝偻病引起的啼哭常为夜间啼哭不止,脾气暴躁,并且有夜惊或多汗的现象,症状明显者还可有头发稀疏、因门大、鸡胸、蛙腹等现象。
如不能观察孩子有哪方面的疾病,只是哭声细弱无力,继而不哭不动不吃,体温不升,常常是病情严重的征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屏气性发作:其表现是婴儿每遇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闹,几秒钟后就颜面青紫,眼球上翻,重则全身强直或短暂抽搐,每次大哭后屏气,轻者持续半分钟,重者不过三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民间称这种现象是哭背过气了。屏气性发作多见于神经质的小儿,是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官能症,发病年龄为三个月至四岁之间,一般到两三岁后自然停止,不需治疗。只是平时注意对婴幼儿精神上多给予体贴和关怀,则可减少或避免其啼哭。
总之,根据以上对啼哭的观察方法,可以提示孩子是否有病了,当然还应根据其他检查手段和方法进一步诊治与治疗。
8.观睡觉判别法
正常情况下,小儿睡眠时,一般是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有时小脸蛋上会呈现出各种表情。但是,当孩子身体健康发生异常或患病时,睡眠就会出现异常情况。父母只要掌握观察的方法,留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疾病,以便及时治疗。常见的睡眠异常有以下表现:
(1)发烧与睡眠:睡觉前烦躁、哭闹、易惊醒,入睡后全身干涩、面红、呼吸粗糙而且快,脉搏比平时快。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或已有发烧。
(2)狗倭病与睡眠:常在入睡后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并伴有四方颅,出牙晚或因门关闭迟缓。
(3)入睡后两颧、口唇发红,口渴喜饮,或手足心发热,撩衣蹬被,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
(4)消化不良、胃有宿食的睡眠表现:入睡后翻来复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应以健脾、消食、导滞为主。
(5)睡眠时哭闹不停,时常摇头,用手抓耳,有时还伴有发烧,提示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6)受惊吓后睡眠表现:入睡后四肢突然抖动,"一惊一乍",即猛地抽动一下。
(7)入睡后磨牙,即上下牙齿磨得"咯咯"响,亦称之为夜间磨牙症。磨牙症与肠道寄生虫有关,还与牙颌畸形有一定关系。此外,也有少数孩子因为有精神创伤或情绪不稳定而引起夜间磨牙的。
(9)熟睡时,特别是仰卧睡眠时,鼾声隆隆不止,张口呼吸,且逐渐出现面容呆笨、鼻梁宽平之貌,这是因为扁桃腺肥大影响呼吸所致。
(9)入睡后经常用手去抓屁股,而肛门周围又见到白线头样小虫爬动,这就是螃虫病。
9.观饮食判别法
观察孩子饮食情况,不仅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同时对营养、神经等全身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饮食:新生儿正常情况下每天吃奶6~7次,婴儿通常为4~5次,较大儿童则随年龄不同都有不同正常的食量,家长只要留心观察,是不难掌握的。
(1)婴儿吃奶次数减少或不思饮食,或在喂食时发脾气,常是发热的先兆。
(2)婴儿拒食或是吃食后即哭,流口水,可能是口腔内某个部位有炎症。应检查口腔有无溃疡。
(3)小儿吃奶后出现溢奶,如无任何疾病症状,如无发热、无腹泻、睡眠良好、活动正常等,即属于生理性呕吐,这是由于喂养方法不当、吞入空气或吃奶后搬动过多等引起的。生理性呕吐一般不需治疗,只要查出原因,改进喂养方式,就可以使呕吐减少或消失。
(4)婴儿食欲差,精神萎靡并伴有呕吐,说明有神经系统疾病。
(5)母亲在喂奶时,如感觉到婴儿的小嘴有灼热现象,通常是孩子发热引起的,应及时给孩子量体温,注意体温变化。
(6)当小儿吃奶后出现溢奶,同时伴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多属于病理性呕吐。病理性呕吐因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各种脑炎、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引起。
10.观大便判别法
《黄帝内经》说:"凡病必观其下"。意思是说根据大小便的情况可以观察人体的健康状况。小儿有病常可以从其粪便变化中显示出来,通过观察孩子粪便的性状和次数常常可以为发现某种疾病提供重要的线索。
新生儿出生后三四天内所排出的大便称为胎粪,呈墨绿色粘糊状。以后随着小儿主食不同,大便性质也有所不同。生后即采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大便渐渐转为金黄色软膏状,略带酸性。每天排便2~4次。
人工喂养儿(以牛、羊奶为主食)的粪便,一般呈黄色或土灰色,质地比母奶喂养儿粪便稍硬,略带腐臭气,每天排便1~2次。
混合喂养儿(母奶不足,加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的粪便比人工喂养儿多,一般呈黄色或褐色,质地软且臭气较大,每天排便1~2次。自食的幼儿的粪便与成人的粪便相似,一般为黄色成形便,但臭气较小。每天排便1~2次。
父母应当了解婴儿正常粪便的变化,就可以从小孩粪便的变化中发现异样,以便及时进行保健和预防。
(1)饥饿便
量少,色深绿,有粘液,见于母乳不足的小儿。哺乳时或哺乳后常见小儿啼哭。有的家长看见粘液误认为是腹泻,于是就减少奶量,结果,腹泻反而加重。其实,只要适当增加奶量,腹泻即会好转。
(2)颗粒便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粪便呈颗粒状棕黄色,多为饮水过少,或在热天衣着过厚,婴幼儿出汗失水过多所引起。也有的是由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太少所引起。
②粪便似乳汁凝固的小块,有灰白或白色光泽,这是消化不良的先兆,要求喂乳要定时、定量。
(3)粘液便
大便像鼻涕样,有的无色透明,有的颜色污秽,这是肠道粘膜发炎,要及时治疗。
(4)血样便
①脓血便:主要见于小儿痢疾,大便呈血样状,可混有粘液,排便时哭闹不安,有里急后重现象,便后常不愿离开便盆,可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轻症每日排便数次,重症可有数十次。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②鲜血便:大便表面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可能为直肠息肉或肛裂。
③果酱样便:为血和粘液混合的红色粘陈样粪便,像红果酱样,有时为深红色的血水,并伴有阵发性哭吵,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这常见于肠套叠(2岁以下小儿最多见)。此外,果酱样大便,也可见于阿米巴痢疾。
④柏油样便:又称黑便,提示胃或小肠大量出血,应寻找出血部位和病因。
当发现小儿血性粪便时,除了考虑胃肠道疾病外,还应当想到以下几种可能,应给予鉴别。
①首先要检查乳母的乳头有无微裂出血,临床发现,婴儿排黑粪有很多是由乳母的乳头裂开出血引起的。
②父母应检查孩子口腔有无破损出血。因为这些血液被孩子吮吸入消化道后,就会排出黑粪。
③进食猪肝、动物血之后,粪便也会变黑。
④服铁剂补血药,粪便亦可变成黑色;服利福平,粪便可染成红色。
以上这些情况均不是胃肠道出血,应仔细鉴别。
(5)泡沫便
粪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且含有多量食物残渣或完全未消化的食物,大多是由于进食多或食物中糖量过高所造成。这时应少吃糖,控制米面摄入,可喂些米汤、藕粉糊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减轻肠道负担。经饮食调整后,一般在1~2天内即可恢复。如果家中备有酵母片,可让孩子每天吃一粒,有助消化作用。
(6)水样便
①蛋花样便:出现这种粪便为孩子消化不良。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排5-10次,且均为黄绿色水样带白色小块(系不消化的脂肪等)和粘液样粪便。调整的方法应控制食量,适当加喂含糖盐水或少量普通茶水。
②绿色絮状水样粪便:常在着凉或食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如果大便次数每日达10次以上。一般表示中毒消化不良,须及早医治。
(7)散乱便
外观的特点为一部分是成形便,一部分是腹泻便,这种粪便常见于营养失调或有感冒及麻疹等病的小儿。
(8)糊状便
①粪便呈淡黄色稀糊状,不含粘液,每日3-4次。多为睡觉时腹部着凉引起。这时应采取保暖和减少食量的措施,或暂时少吃、不吃油脂食物和蔬菜,稍饮浓茶即可恢复。
②大便呈糊状,颜色较淡,若将大便放入水中,大便呈油样在水面上,这说明婴儿吃得太油腻,为脂肪消化不良。此时应调整饮食,吃得清淡一些。
(9)豆渣样便
①新生儿肝炎大便呈淡黄色、灰白色豆渣样,皮肤及眼白黄染,小便深黄。
②一种为黄绿色带粘液的稀便,有时呈"豆腐渣"样,是一种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表现,称为霉菌性肠炎。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婴儿。患此病的孩子多同时患有鹅口疮。
(10)稀便
稀便若呈深绿色,含纤维较多,则是因吃蔬菜过多所致。若是大便量多、不成形、淡黄或深黄色、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有恶臭的粪便,则是因进食太多所造成的,应减少其食量。
(11)于硬便
多见于便秘症。粪便干结而坚硬,量少,表面偶尔带有少量粘液或血丝,可以几天排便一次,排便时常伴有哭闹或用力的"吭吭……"声。便秘产生的原因与摄入的食量、饮水量、纤维性食物的多少有关,也与摄入的蛋白质、钙质含量偏高有关。应适当减少食物中蛋白质、钙质的含量,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等含渣和纤维的食物,并在两次进食的间隔内喂一次稀释过的果汁、糖开水或果泥等,这些办法可使粪便恢复正常。对便秘比较严重的幼儿,往肛门内挤进一些开塞露可帮助排便,可加喂蜂蜜水60~70ml,或植物油5~10ml,熬热冷却后口服。
(12)脂肪便
粪便呈灰白色,糊状或液状,外观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在便盆中滑动,有腐臭,这是由胰腺功能障碍,胰脂酶分泌不足,食物中的脂肪不能吸收所致。
(13)肥皂样便
大便颜色像蛋黄色或接近白色,有的好像石块,这表示食物在肠内发生腐败。在孩子食蛋白质比米、面、淀粉类食物多的情况下,容易排肥皂样便。此时可增加一些糖类食品,如蜂蜜、白糖等。
11.观排气判别法
排气即放屁。细心的父母,如能注意到孩子肛门排气的变化,是观察和了解孩子消化道功能和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注意排气的有无、排气的频率、排气的气味,即可了解到孩子的食量是否适中,品种是否适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这对正确指导孩子的饮食起居、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儿肛门排气,一般可分以下几种:
(1)无排气:如孩子吵闹不安或表现出腹部阵阵作痛之状,腹部有肠形蠕动,但始终不排气,也无大便或伴有呕吐,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要及时就医,且莫延误诊断与治疗。
(2)臭排气:呢逆或排气不断,并有酸臭,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如果是婴儿,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如果是幼童,应该减少食量,特别饲减少脂肪、高蛋白类食物。
(3)空排气;即断断续续不停地排气,但无什么臭味,多为胃肠排空后,因饥饿引起的肠蠕动的增强(常听到阵阵的肠鸣音)而造成的,这种情况提示父母注意,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
(4)多排气、多粪:常因吃了山芋类食物,或多食了蚕豆、豌豆之类的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山芋等淀粉食量,增加蛋白质、脂肪类食物,否则将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12.观尿液判别法
孩子的尿液对反映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的价值。某些疾病可以通过尿液变化来做出大致的判断。
小儿正常尿液为淡黄透明。
小儿异常尿液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黄色尿
如果饮水少,天气热,汗液挥发多,体内缺水可致尿色加深如茶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如尿色似豆油,多为黄疸引起,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道梗阻性疾病。
(2)红色尿
提示泌尿道某一部位有出血,且常在患急性肾炎、尿道结石。肾结核或肿瘤时发生。
(3)棕色尿
色似酱油,为溶血性贫血所致。
(4)白色尿
提示可能丝虫病或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脓尿。
孩子在两岁前,尿频是生理现象,不是病。如果小儿患了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膀胱炎、膀胱结石、尿道口炎等,除了尿频外,还可出现"尿痛",即撒尿时尿道或小阴茎里面疼痛,孩子往往表现为撒尿时哭闹或用手握住阴茎。
遇有上述情况,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