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离不开"视、触、叩、听"这些基本方法,祖国古代医学诊病的依据即"望、闻、问、切",可称其为"四大法宝"。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祖国医学,望诊总是放在首位。儿童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或疾病症状的出现缺乏观察和自诉的能力。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学会在儿童明显的症状出现之前,即对某些疾病作出判断,或者说掌握望诊的方法,以此来辨别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这无疑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1.观头判别法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和躯体的发育有着一定的比例,头部发育最快的时期为1岁的上半年,新生儿的头围平均是34cm。在最初半年内增加约5cm,第二个半年内增加约3cm,第二年内又增加2cm。第三与第四年内共增加约1.5cm,第四年后直至10岁时,共增约1.5cm,以后一般增长比较缓慢。
头部望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囟门: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cm,至12-18个月时闭合。后囱在初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个月时闭合。国门早闭见于头小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症等及生长过速的婴儿。
(2)小头:头颅较正常婴幼儿小,头颅呈舟状、橄榄状等多种异常形状,这多见于囟门关闭过早,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患儿。
(3)大头:头颅较正常婴儿大,头皮静脉变粗,用手指敲头,可听到似敲破罐样的声音。患儿两眼球下翻,眼白外露。大头常见于脑积水。常因脑发育畸形,炎症或颅内患肿瘤等引起。
(4)尖头:下颌小、鱼样嘴、上唇沟短、两眼间距宽、耳壳低、突鼻、高聘弓,呈尖头形,可见于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粘多糖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等。
(5)方头:两侧额、顶骨中央增厚隆起,呈方形,见于佝偻病。佝偻病是婴儿缺乏维生素D或钙磷代谢障碍、骨样组织钙化障碍等引起的骨软化症。
(6)短头:头颅前后径短,枕骨扁平,眼小,两眼裂外侧上斜而内侧低,鼻梁扁平而宽,口常半张,舌常外伸,这是先天愚型的特殊头型。患儿除体格发育迟缓,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外,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
2.观眼判别法
眼睛与全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可以影响到眼睛,甚至首先从眼部出现症状。由于儿童不能自诉或不能清楚地表述疾病的症状,因此要知道孩子有无疾病,父母就应学会如何观察孩子的眼睛来测知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中医对眼睛的望诊有重要诊断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目赤红肿,多属风热或肝火。白睛发黄,多属黄疸。目毗淡白,属气血不足。目睛溃烂,多属湿热。眼睑浮肿,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用现代医学观察眼睛的方法可提示下列疾病的存在:
(1)小儿晨起眼分泌物多,甚至被分泌物粘着睁不开眼,眼睑有轻度水肿,且好流泪,眼球转动有疼痛和疲劳感,常见于儿童流感早期。
(2)眼睑有水肿、充血、怕光、流泪等现象,下睑下垂或睑裂变窄,有视物模糊和复视感出现,但程度不深,加之有两耳垂中心的肿胀,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
(3)双眼有异物感、灼热感、常感到视物模糊,眼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严重,视力降低,可见于红眼病。
(4)双眼睑轻度红肿,且有与面部和皮肤皮疹相同的典型皮疹,泪道可能阻塞,流泪,可见于风疹。
(5)初起怕光、流泪,眼睑水肿,并可见水珠样的殖疹在眼睑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偶然还有复视现象,常见于水痘。
(6)眼睑红肿如桃,且有红色皮疹,眼睛结膜充血,血色紫暗,并有压痛感,睑缘有炎症或脓疡,加之身上有皮疹出现,可见于猩红热。
(7)眼睛泪水汪汪、怕光、不愿睁开、眼睑轻度红肿、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充血、看物昏花、视力明显减退,可能是麻疹的先兆。
(8)最初眼睑轻度水肿,有血斑出现,结膜水肿充血,瞳孔散大或痉挛缩小,病情严重者可见眼球震颤或斜视,对光亮过敏或反应迟钝,并常常伴有结膜炎,出现结膜充血和粘液分泌物,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
(9)眼球巩膜呈橙黄色,视物偶尔模糊不清,眼睑赤痛、流泪,可见于黄疸性肝炎。
(10)眼睛怕光、流泪、爱哭闹,眼球和瞳孔横径增大,可见于先天性青光眼。
(豆豆)两眼瞳孔不等大,即一大一小,走路不稳,提示可能有颅内疾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12)瞳孔特别亮,能发生黄色或白色反光,像猫眼一样,应警惕视网膜细胞瘤。这种疾病应及早治疗。
3.观面部判别法
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通过面部观察来测知孩子的健康状况是极为方便的一种方法。有素称望面识病的说法,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中医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患病时色泽异常,即是疾病变化的表现,称为病色。望诊对观察孩子健康状况有一定意义。中医理论中,将面部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每种颜色又主不同病症。
(1)面色青紫:一般来说,面部青紫为缺氧的表现。中医认为是气血不通,经脉阻滞。多见于寒证、疼痛、惊风。当小儿高热时,面部出现青色,以鼻柱与两眉间及口唇四周较易察见,此是惊风的预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如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出现面色青紫。当胃部或肠痉挛性疼痛、胆道疾病引起的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2)面色红:为血液充盈皮肤脉络而致。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赤色。但有实热、虚热的不同,实证红色,常满面通红;虚证面红,多在久病后出现,如肺结核午后两颧发红。赤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表现。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
(3)面色发黄:面色黄有面色萎黄和面色鲜黄之分。对于面色发黄的儿童首先要区别是因为进食不当引起发黄还是由疾病引起发黄。如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桔子计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面色萎黄,多是脾胃虚弱。面黄还多见于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等。此外,新生儿出生后2-5天,皮肤可有发黄的现象,一周内消退,叫生理性黄疸。如果一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是消退后再重新出现黄疸,这就是疾病现象。
(4)面色白:健康儿童的皮肤是白里透红而且细嫩。如果面如白蜡无红润之色,多为贫血之病态。如面色苍白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剧烈腹痛、外寒的恶寒战栗,寄生虫病、血液病、休克等。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
(5)面色发黑: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现面色变黑的现象。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现。
望面色要注意区别正常颜色的客气与病色,中医所说的客气即是健康儿童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或由运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色,望面时要注意鉴别。例如剧烈运动、日晒、情绪激动、哭闹时都能引起暂时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则可使面色变得苍白。
应当说明,望诊所见是身体或疾病变化的外在现象,只能把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的向导,还必须结合其他诊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观皮肤判别法
儿童皮肤的颜色、光泽和生理特点都不同于成年人。它具有保护、呼吸、体温调节、分泌排泄和免疫功能。另一重要的作用是身体的外围屏障,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又是反映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员"。当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是患了某种疾病时,皮肤就会发出"信号",因此,通过观察皮肤变化为早期预测疾病,从而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皮肤望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宜在天然光线下对全身各部位进行观察。
(2)注意皮肤的颜色、光泽,有无异常的皮肤病变。健康的儿童皮肤细嫩,色泽光润,充实度良好。年幼小儿的皮下脂肪丰满,分布均匀。
(3)皮肤发黄,可见于新生儿黄疸、溶血、黄疸型肝炎等。
(4)皮肤呈现赤红,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红细胞偏高或心脏方面的问题。
(5)皮疹:皮疹是皮肤疾病或全身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根据皮疹出现时间提供的信息,可辨别出某些疾病,为了便于记忆,总结出六个字:"水、红、花、麻、斑、伤",代表六种传染病发病后出现皮疹的时间。水痘(包括风疹)第一天出现皮疹,猩红热在发病后第二天出疹,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等传染病的出疹时间,依次在发病后的第三、四、五、六天。
此外,还应注意皮肤有无荨麻疹、包块、疖肿或不明原因的红斑块、癣等。
5.观呼吸及情绪变化判别法
(1)观呼吸变化诊病
呼吸是肺脏和气管功能的直接表现,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呼吸。所以,通过呼吸观察孩子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孩子呼吸次数也有所不同:新生儿,40~50次/分;1岁以内,30~40次/分;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超过或低于上述正常值,便认为是呼吸增快或减慢。
①呼吸频率较快,可听到鼻腔内发出呼吸的声音,大多为发热。
②呼吸急促,不能平卧,伴有发热、咳嗽,大多为支气管炎。
③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鼻翼煽动,口唇发红。应警惕肺炎。
④张嘴做深呼吸运动,是鼻道不通。
⑤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或者鼻中有粘浊涕、黄涕,都是肺热和胃燥热的现象。肺热、胃热如不能及时解除,小儿可能很快会出现高热、咳嗽。
⑥呼吸减慢、暂停,或患儿出现点头样呼吸、叹息样呼吸,或呼吸节律不整时,说明婴儿处于病危状态。
(2)观情绪变化诊病
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的话,正常的婴儿神态自然,活泼爱笑,好玩,两眼有神,但孩子患病时,就会出现异常表现。常见的异常表现有如下几种。
①若婴儿出现烦躁、好哭闹、面色赤红,口唇干燥,这是发热的表现。
②小儿阵发性屈脚哭闹或打滚,喜俯卧位,好用手按腹部,大多是腹痛。
③小儿用头剧烈碰人或物,或尖叫、摆头,或用手打头部,大多是头痛。
④小儿思维迟钝,常感疲倦,对活动、爱好和与他人交往缺乏兴趣,不感愉快,常为儿童抑郁症的信号。
⑤小儿两眼凝视,意识不清,并伴有肢体抖动,常是惊厥的先兆。
⑥小儿嗜睡、呕吐、脖子发硬,是脑部疾病的先兆。
6.观指纹判别法
小儿诊病有很多方法不同于成人,望指纹诊病具有其独特之处。中医诊病认为小儿脉部短小,不好切脉,是凭辨识虎口食指纹的形与色来诊断疾病的。指纹是指食指掌侧面,靠近拇指一侧的浅表小静脉。也就是说浮露于食指挠侧面可见的脉络。由于小儿皮肤嫩,脉络易于暴露,指纹较为明显,故对5岁以下的小儿常结合指纹色泽与形态的变化进行辅助切诊,以了解病邪的性质、正气的盛衰、病症的深浅轻重等。
(1)指纹三关:中医将小儿食指三段关节称为"虎口三关"。即风、气、命三关,简称三关。食指自下而上第一节称为"风关",第二节称"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2)观察指纹的方法:抱小儿朝向自然光线,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直孩子的食指,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按。推按数次之后,便可使纹络愈推愈明显,很容易观察。
(3)正常指纹的色泽:正常小儿指纹红黄相间,隐隐不显,不浮露出"风关"以上。
(4)指纹色泽异常所表示的疾病:
①色泽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
②色紫红者,多为热证。
③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
④纹色浅淡、脉纹极细者,多属虚证。
⑤纹色深浓,脉纹粗大者,属邪盛病重。
(5)脉纹长短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中医有这样几句歌诀:"同关轻、气关重,到了命关病更重"。
①指纹在风关之内者,说明孩子的病很轻。
②指纹入气关者,病就重了,切不可大意。
③指纹达命关者,病情更重。
④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预示病情危重,需及时送医院抢救。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指纹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多,指纹的青紫就愈明显。因而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孩子,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也变浅。因此说,观指纹诊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当然,还要结合其他诊法,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7.听啼哭声判别法
婴儿一出生,就会发出哇哇的哭声,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的哭声能表示婴儿的健康状况,还能表示不同的意向要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婴儿的"哭"可分为生理性哭和病理性哭两大类。
(1)生理性啼哭
生理性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的正常表现,其特点是:哭声宏亮,面色红润,眼睛有神,脉搏有力,食欲正常,不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抽搐等。生理性啼哭是一种有益的全身运动。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哭声也是向父母表达的语言和要求,下面列举几种:
①饥饿性啼哭:哭声一声紧似一声,或者哭哭停停,啼哭间隙有吸授予食的吸吮动作,这就是饥饿性啼哭,做妈妈的应及时喂奶。只要吃了奶,孩子便会满足地玩耍或安静入睡。
②口渴性啼哭:婴儿的哭声不如饥饿时那么宏亮,如果常用奶瓶喂水,小儿会头颈不转地吮吸小嘴或张口等待,如果不及时喂水,还会再哭一会,停下来重复以上动作。
③睡眠不足性啼哭:当周围有噪声或其他干扰使孩子不能入睡时,哭声变大并连续不断。当孩子困了入睡前哭声比较低,经常抱打入睡的小儿,困了想入睡时,只要抱起来哭声也会停止或变小。
④撒娇性啼哭:哭声时高时低,但无眼泪,有时还发现"咳咳"声,与此同时还手舞足蹈,或左顾右盼,这是向父母撒娇,表示要人抱,要人与他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