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计划开设一家从事电信设备再出口业务的公司,需申领多个商业执照。在没有网上商业执照服务之前,他必须向多个不同部门分别申请多次。而利用该项服务,他只需通过一张“综合网上申请表”申请一次,由这些部门同时办理,再也不用查看要申请哪些执照,要跑哪些部门了。同时,像李先生这样的供应商还可以通过政府电子商务中心全天候查询政府招标与采购项目、下载和提呈竞标文件、了解招标结果。此外,李先生在网站上,也能方便地为其外籍员工,进行工作许可证的申请、发行、延期与取消。
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可是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推进改革,2011-2015阶段的电子政府总体规划将促进由“政府为你”向“政府与你在一起”的重大转变,以激发创新,鼓励共同创造。新的总体规划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
具体说来就是,为了增强公众的参与感,政府将携手社会,采纳老百姓的智慧,利用私营机构和公共部门的知识和资源,共同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在提供服务方面寻求共同创造,一个合作性的政府还会积极地邀请它的民众参与制定公众政策。新加坡政府部门将开始通过博客、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类媒体与国民进行更广泛的沟通,积极地邀请国民参与到政府事务和公众政策中。
此外,政府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同一架构下共享系统、服务和流程等资源,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三、瑞典
--“打造首个欧洲绿色首都”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被称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的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
斯德哥尔摩到底有多“智能”?若驾车进出斯德哥尔摩市区,将被按照时段征收“道路堵塞税”。但无需在收费站前面大排长龙,也没有收费员,甚至无需停车,一切都在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完成。
通过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18个路边控制站上的摄像头、激光扫描系统和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传感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当车辆经过控制站时,控制站的摄像头会被激活,拍下车牌照片,控制站和机动车上的传感器之间会交换信号,记录下时间、日期和缴税金额,然后直接从驾驶人的授权银行账户中扣除。当然,如果账户里没有钱,或者没有指定的账户的话,也会收到账单,可以自己去银行交钱。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其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曾经非常严重,令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瑞典政府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此外,瑞典还建立了一个重要的速度测量系统,可以提醒司机当前速度是否超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GPS定位系统确定汽车位置,该系统通过自带的微型计算机和数字地图进行监测,地图可以显示当前路段的速度要求,而微型计算机可以控制速度测量及超速提醒等。斯德哥尔摩已经在很多地方使用了这个系统。2010年实现所有的车辆都安装这个系统,最终不仅减少了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减少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城市的发展,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城市垃圾的分类处理问题,瑞典政府为此开发了城市垃圾自动处理系统。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汉马贝滨海新城(Hammarby),垃圾桶们好像是无底洞--无论你扔进去多少垃圾,垃圾桶都不会满溢--这并不是因为收垃圾的工人手脚勤快,事实上,就算你在垃圾桶旁蹲守上一年,也看不到一个收垃圾的。另一件怪事儿是,早晨和傍晚时,汉马贝地下会隐约传来一阵嗡响,类似抽油烟机工作时的声音。
其实,这是汉马贝地下的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在工作。你可以把这套系统看做是一套地下管道和巨大吸尘器的结合体,垃圾们在这套特殊的“下水道”中,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奔向小区边缘的垃圾收集站,速度媲美地铁。
简单来说,这儿的“垃圾桶”们其实是一个个竖井,与地下的水平管道相连。把垃圾扔进去后,垃圾会落到竖井底部的阀门上,在这儿稍事休息。控制系统的电脑会根据程序设定的时间,指挥某个竖井与水平管道间的阀门打开。此时,抽风机开始发动,管道中“刮”起每秒18到25米的大风,空气夹裹着垃圾,奔向中央收集站。在进入中央收集站的密闭垃圾集装箱前,还得过旋屏分离器这关,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在旋转中,垃圾落入集装箱,废气则上升,顺着管道经过装有活性炭和除尘装置的废气处理器,除尘除臭后被排出室外。
在使用这套系统的居民那儿,“干净整洁”是最常见的评价。传统垃圾收集方式的问题在于,一旦扔盒饭西瓜皮一类的东西,就会出现脏水横流的情形,接着蚊子、臭味儿就全来了。而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是密闭式的,不会出现这类问题。2006年时,盖洛普咨询公司对西班牙的用户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9成以上的用户更喜欢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对一般人来说,干净虽好,但用传统的方法似乎也没什么大影响。但在垃圾的二次污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比如医院和厨房,自动收集的好处就显出来了。事实上,世界上第一套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就安装在瑞典的一家医院里,从1961年开始,已经安稳地运行了48年。
垃圾自动收集与传统方式相比,最根本的好处在于效率更高。在瑞典一个集合了住宅、商铺、写字楼的混合型项目中,曾做过一个对比:在正常状态,也就是垃圾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用传统方式收集垃圾需要用150个小时,而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用时仅需1.4小时。当垃圾量多、处于垃圾投放高峰期时,垃圾自动收集的优势更加明显:即便每天收集2次,垃圾自动收集也只用4到5小时,用传统方式即便一天只清理1次,累计工作时间也要1841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230人才能干完。
在汉马贝,由于垃圾在投放时,就分为“有机垃圾”、“可燃垃圾”和“纸张”三类,使得对垃圾的后期处理变得很高效。三类垃圾各有去处,可燃垃圾会被扔进当地热电厂的焚烧炉,燃烧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了电能,另一部分热能则被水流吸收,并跟随“暖气管”进入小区居民的家中,发挥余热。有机垃圾则被送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一部分进了居民的厨房,一部分供给了小区内的混合动力车。剩下的残渣作为有机肥料,返回到土地中。废纸则进了回收厂,被制成其他纸制品继续使用。
作为汉马贝“循环生态圈”的重要部分,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连同污水处理系统、沼气池、集中供暖/制冷系统、被动式节能建筑、太阳能使用、“拼车小组”(三百多人共用25辆汽车)等环保节能技术,使得汉马贝的房子即便房价达到了每平方米约9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6.75万元),是周边地区的3倍多,依然供不应求。
在教育方面,斯德哥尔摩有250所小学和90所中学可以供居民选择。在电子系统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张地图,内含学校地址、年级、学生人数、师资力量、学生满意度指标、联系信息、学校介绍等,人们还可以对不同学校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这项功能被欧洲电子政府评为“15个最巧妙的电子服务之一”。每年有1.2万名儿童申请幼儿园,90%的家长选择在线申请。
其实,斯德哥尔摩的电子服务为了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舒心、更加高效,还有许多举措,比如在线查看氡气测量值,使更多居民(约比以往增加25%)关注氡气的指标。根据政府的目标,2020年家居氡气指标低于200,而对于学校和幼儿园,2010年就要达到这一标准。
四、日本
--“智慧城市让市民受益”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
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推出至2015年的中长期信息技术发展战略“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该战略是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的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该战略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每一个角落,并由此改革整个经济社会,催生出新的活力,实现积极自主的创新。因此本战略的要点在于实现数字技术的易用性,突破阻碍其使用的各种壁垒,确保信息安全,最终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向经济社会的渗透打造全新的日本。战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包括设置“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产业,以及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
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年到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