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运用逻辑学原理通过演绎变换生趣。古代虽没有逻辑学,但古人思想的光辉却衍生形成逻辑学,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灯谜,寥寥数语,千变万化,妙绪横生。一般人视之为“雕虫小技”,或只知其娱乐作用而不知其文学价值,更不谙其深奥理论。其实灯谜正是因为“超细精微”所以才易于推广普及,尤其是表现出其他文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和渗透力,几乎各门各类、各行各业无所不入。因此,为弘扬中华谜学,必须创造与总结兼举,实践与理论同倡,普及与提高并重,努力从纵向、横向以及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见仁见智地探索谜艺谜理,立足于发扬传统,着眼于开拓创新。
斯是陋见,唯吾意诚。
注:本文曾获福建省首届灯谜艺术节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缺),原载于1991年《八闽商灯》创刊号。
闽谜的艺术特色
---“金鹿杯”灯谜大赛谜题琐议
闽人行谜素以典雅蕴藉、扣合严谨、神体完备而称誉。纵观“金鹿杯”灯谜大赛谜题,知识面之广,运用灯谜技法之娴熟,谜体谜魂之完美,充分体现了闽谜的艺术特色。
运典入谜,神隽味永。典故谜可以启迪人们的历史知识,起到烁古融今的作用。典故谜既要善于选撷史实,又要符合灯谜回互其辞、浑然天趣的要求,绝非易事。此次运典谜涉及秦、汉、三国、唐宋、明清诸朝代,佳作纷呈。如据战国时12岁任秦国上卿之“甘罗孱口为相”射《聊斋》篇目“小官人”;据三国的孔明擒纵孟获之“七擒七纵蛮人服”射唐人“诸葛德威”;据宋代杨时拜师于理学家程颐门下之“立即到此见杨时”射医学家“程门雪”,以及据《唐书》、《说岳》、《水浒传》等典故谜,都自然浑成,扣合工稳。
缜密细腻,丝丝入扣。灯谜忌浅露粗俗和空泛浮脱。构思立意、遣词炼句取决于谜人的文学素养和行谜功底。“万紫千红”射“那英、张也”,“那”为“多”之意,源于《诗小雅·桑息》“受福不那”句,若不细察,无以会“万、千”。又如“秋分”射五言唐诗句“离别正堪悲”和“林疏似更秋”射中药“木香”,前“秋”通“愁”,后“秋”喻“白”,一丝不苟,务须详辨。
诗情画意,文采风流。闽谜极注重谜面文字工夫。福州双谜熔诗、联、谜于一炉,所以能在谜坛一枝挺秀。这次大赛谜面极具文采。“春来流水尽向东”、“三千佳丽宋江山”、“衔冤未饮黄龙酒”、“清处水流出四围”等文笔精华,平仄协律。“卅里百合住宅前”射建筑名词“宿舍”,以“卅里”“扣”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以”住宅“之前标明方位取”亻“、”宀“与”百“合成”宿“字。此谜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法门迭出,各臻其妙。”金鹿杯“大赛题谜融入古今诸多知识,堪称启智迪思、雅俗共赏。在成谜手法上也法门多变,糅合有度,各臻其妙。如会意法的”大众讲坛“射”凡登白“、”心心相印“射”集灵台“等;增损法的”无心思念各西东“射”苗栗“,”残灯明灭枕头倚“射”橙“等,会意增损揉一的”何堪诉说孤儿去“射”安提瓜“等,都是技精思巧之佳作。
(原载于1992年5月《榕荫射虎》第九期)
骊海品珠
---”金鹿杯“佳谜赏析
林疏似更秋
(猜中药一)谜底:木香
(黄荣宽作谜)谜的体裁:离合、会意
秋分乍起,树叶飘零,茂密的林野一时稀疏萧条。”秋“亦作飞舞解。《荀子·解蔽》有”凤凰秋秋“句。因秋而致林疏,因秋倍添秋意,秋林秋色,每勾起人们无边的秋绪,这正是谜面所渲染的境界。如此带有凄怆情调平仄协律的五言诗句,竟巧妙地用离合手法转化成中药”木香“,实令人瞠目咋舌。细析谜底,”木香“中有二木,一独成字,一隐于”香“字之中,状应”林疏“之意;而”香“字取”木“之后,余下”丿、日“,可视为”白“变更而致,用”似更“喻之,恰如其分。中国古代神话中白帝为西方之神,《周礼·天官冢宰·大宰》
有”祀五帝“者,唐贾公彦释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骠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因此西方属白也。又据《文选·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薛综注之:“秋方,西方也。”故将“白”与“秋”互为转借,似无不妥。
此谜跌宕错落,摇曳生趣,神隽味永,无文学功底和娴熟技法,焉得如斯佳构乎?
七擒七纵蛮人服
(猜唐朝人一)谜底:诸葛德威
(林人骅作谜)谜的体裁:会意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征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贵两省)夷人之叛乱,以攻心为主,七擒七纵,终于降服了当地豪酋孟获,取得平南胜利,稳定了蜀国后方的形势。谜以脍炙人口的七擒孟获故事为材,攫取“服”字作为契机,使面底气脉贯通,神理俱存。擒与纵是对立的,七擒七纵更是超出常规。正是由于特殊的矛盾才能转化成“服”的特殊效果。谜人在探究七擒七纵何以能导致“蛮人服”时,得出了深刻独特的结论---“德威”。历来军事抗争中的对手,一方投降另一方者,皆居于不同原因,或受武力所摄,或因大势所左,或择木而栖……更有暂降、诈降者,真正降而服的并不容易,诸葛亮从长远的政治谋略考虑,不但擒而不杀,而且累擒累纵,其用意在于体现政德,以德感化,威德兼施,终于使蛮人心服,不毛之地局势平稳。
闽人行谜擅于迂回曲折,深处植根,不细心嚼之,难会其意,难尝其味也。
魂断马嵬命由天
(猜电讯名词一)谜底:失真系数
(谢复华作谜)谜的体裁:会意
唐玄宗在位时沉湎女色,宠信群奸,鲜理朝政,生活骄奢淫逸。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反于范阳,引兵南侵连下数郡。玄宗携杨贵妃等自长安延秋门仓皇逃向四川,行百余里至陕西兴平县之马嵬驿,六军发生兵变而不前,先诛杨国忠等人,后逼玄宗“以贵妃塞天下”,玄宗无可奈何,命高力士将贵妃缢死。谜面用浓缩提炼的手法概括了这一史实,并用“命由天”
三字揭示贵妃香消玉殒乃大势所趋,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描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是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所断送,虽为九五之尊,又何能保住“三千宠爱在一身”
的杨贵妃呢?
谜底“失真系数”本为电讯上表示信号“走样”程度的专用名词,而今读成“失真/系数”,并故意谬解,使之与谜面会意分扣,相衬无间,贴合严密。“失真”乃丧失杨太真(贵妃),其“魂断马嵬”矣。“系数”指气数、天数、命运。刘峻《辨命论》有“荣悴有定数,天命有志极”句,认为兴衰皆天命注定,是为“命由天”
也。此谜稽史运典,言简意赅。赏谜品底,似李隆基哀人哀时哀命而从心底发出的悲叹,令人惨不忍闻也。
别分裂,团结共前程
(猜国际名人一)谜底:加利
(谢复华作谜)谜的体裁:离合
台湾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骨肉情深,岂容“台独”
分子搞分裂活动。“金鹿杯”闽台港灯谜大赛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两岸艺术交流,增进谜人间兄弟情谊。“别分裂,团结共前程”一题应时而作,却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此谜运用灯谜这种艺术形式,以离合手法斩钉截铁似的警语而化为国际人名,工巧之至,笔力不凡。“别分裂”是奉劝、似棒喝、如禁令,赋予谜中则断续读成“别/分裂”,即将“别”字分析裂解成“力、口、刂”三字素。“团结共前程”是互勉、乃激励,表达两岸同胞携手共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愿望,用于灯谜则是暗示须将“力、口、刂”与“程”之前部“禾”字共同组合(团结),方可获得“加利”之底。
通观诸多专题谜作,虽面或底针对性颇强,但扣合达到浑成自然者甚寡。斯谜化宏于微,寓教于乐,严谨细腻,允称上乘之作也。
(原载于1992年5月《榕荫射虎》第九期)
“双谜”艺术琐想
林人骅先生在《福建省第十六届职工灯谜大会汇编》
中又发表了多则嵌入海内外谜家名字的福州双谜。阅过谜稿,感想良多。
作为八闽之都的榕城,在明清而后,随着诗钟的源起,并蒂盛开了双谜奇葩。诗人们在折枝诗吟唱之时又挽弓射虎,从而把通俗的灯谜推向大雅之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福州谜事衰落,有着特殊要求的双谜更是销声匿迹。国家改革开放后,在百业俱兴的同时,双谜如出土文物得以重现光彩。可是时历数年,双谜仍局限于地区性,作者寥寥无几。原因何在?思之再三,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双谜本身创作难度是主要问题。选择适当的对偶材料,撰制楹联谜面,使面、底各自成对,造成“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艺术效果。灯谜技巧、诗词功力和闲情逸致,三者缺一不成。于是,我联想到当今常涉及的,诸如创作与猜射、自撰与成句、提高与普及几个相关的问题。
灯谜的创作与猜射孰易孰难各有所说。其实这一问题毋须深究。就灯谜娱乐活动全过程来说,应该是对立统一、两者并重的关系。它们一前一后,都是以谜理谜法为依据的。当然它们各有侧重,创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猜射则必须兼具敏锐和经验。谜人从谜过程,一般都是先猜后制,猜与制的比重随着从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论猜或制,入门容易登高难,万事如是。不可否认,猜与制的确有个难易问题。那不是对谜人,而是对谜本身,如谜目谜体而言。如果说字谜易猜难制,那么福州双谜更是难制易猜。她如珍贵之花,虽鲜艳却难培植。林人骅先生算得上苦中作乐有心栽花的双谜多产谜人。他少时师从前辈学诗,及兼学谜,是福州中山诗社理事,诗作载入《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凭着他扎实的诗词功底和对谜艺的追求,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双谜,并在前人基础上力求创新,毕力堪佩,精神可嘉。
双谜基本上都是撰制的。但谜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成句作面优于自撰。故海内外谜人翻遍故纸,以寻意摘句为风尚。卑见以为,古人得句,今人化谜,古雅今趣,相得益彰。但成句与自撰不宜有主次之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往往都是自撰的,如“远树两行山倒影,扁舟一叶水平流”猜“慧”字,“明月低遮云脚下,残花零落马蹄前”猜“熊”字等。成句构面可以使谜人多多接受中华古文化遗产,特别对于文字功底稍薄弱者宜用之。
但成句构面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底与面的契合常出现抛闲字眼(一般只用大拢意而就);又如制者甚众,暗合难免;还如同一成句,引用者虽以不同谜目猜射不同谜底,但同一张脸孔,见多了反失新鲜,致欲雅还俗。自撰面句既可弥足上述之不足,更重要的是可锻炼谜人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有人称摘成句作谜乃小乘工夫,而自撰面句为大乘工夫,斯说不无道理。须知古古今今,今也将古,吾辈创作的佳谜,数百年后也必将成为古谜,赏人骅创作之谜,其拟面之工不可不察。当他选取县名“秀山、丽水”为底后,则在面句作对时极力铺陈,为表现山之秀,竟着眼于“台”,使峰岫重叠之间,亭台乍出,遂成“台随峰岫从中出”之佳句,下联为描写水之丽,他想象江流之逶迤、烟霞之苍茫、视野之广阔,构思出“江在烟霞以外流”画面。上句的“随、出”,下句的“在、流”是双动词句式,倍添灵动和气势。咏面扣底,如行云流水,意境清嘉。再看他以张起南名字冠头的“起迁周室诸侯乱,南望宋朝幼主亡”猜数量词“七角、一元”,上联从“七”之“角”,想到《东周列国志》齐、楚、燕、韩、赵、魏、秦之混战,下联从“一”与“元”构思,以南宋亡于金而立意。史载,1279年,宋、金海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展开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籨投海,宋朝灭亡。“南望”两字,从史考察符合史实,从谜考察,“望”之南企“一”,乃增减法之笔。而幼主亡“元”乃兴起即是会意之必然。
从七角与一元,展开两个不同时代的壮阔画卷,稽史运谜,足具南宗神理和闽谜之精坚。在欣赏一切自撰谜面的时候,我总觉得谜面的文字功能是评佳谜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对于如福州双谜之类的文人谜,不可就谜论谜,还应当从面句文学水平的角度放开视野。嵌名双谜创作难度更大,谜、联、名,两联对仗,面底照应,上下开头、不擅此道者切莫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