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对仗工整,可抒情、写景、状物,言志,国政民俗,宣诸笔端,发为吟唱。而灯谜则文显意隐,启智迪思,比奇斗巧,引人入胜。两者结合,可咏哦,可猜射;品意、吟韵、赏对、索隐合诸为一,使诗、联、谜在“横向联合”中扩大艺术领域。因此,“双谜”虽属谜中之“阳春白雪”,但却把小技“雕虫”升华为“文心雕龙”。遗憾的是,在抗日战争以后,福州“双谜”销声匿迹,鲜为人知。随着我国谜坛的兴盛,福州谜界为发掘这一传统谜种做了大量工作。黄荣宽同志在连续两届八闽谜会上发表了“双谜”论文。《榕荫射虎》也多次刊登有关“双谜”的文章和谜作,这些谜作在语言的运用、谜目的范围和嵌字的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双谜”的表现手法,使福州“双谜”走上历史新阶段。兹举三则新作与同好共赏:
台随峰岫从中出江在烟霞以外流
秀山射县名二
丽水
谜面上下联嵌入“台江”(福州地名)二字,可称为折枝诗“台江”第一唱。面、底各自成对。词句清新佳丽,是一幅春日山行画卷:眼前群峰叠翠,亭台隐约,自有“路转溪桥忽见”之慨;远处烟蒸霞蔚,江流依稀,顿生“数声柔橹苍茫外”之感。山之秀、水之丽实令人心旷神怡!
桃花树上千丝挂青草丛中万露盈
红线射古女二
绿珠
这又是两幅山村即景图。一为夭桃艳发,红幔上蛛丝垂银;一为绿草若茵,晨光中露珠晶莹。怡静淡雅,意趣盎然,铺色赋形,至为得体。
秋风起三丈春水皱二分
大气射物理名词二
微波
谜面是五言对,上下联分别描写不同季节大自然景象:秋风乍起,万木萧瑟;春水送暖,微波荡漾。吟咏之后,仿佛秋声满耳,春光盈目。风起三丈,其势雄浑;水皱二分,其态妩媚。尤以物理名词作底,更觉古趣新姿,妙手天成。“双谜”如斯,允称上品。
上述三则,虽然都是运用正面会意手法,但却融诗谜于一炉,因而扩展了灯谜的内容,提高了灯谜的文学欣赏价值。“格”助谜活,“体”助谜雅。诚然,“双谜体”对于未谙诗词格律的谜作者难度较大,但对于射虎者而言,并不难于其他谜体。稍有对联知识的蝆坛虎将,还可以在射中上谜后,以凤求凰,通而获之。
国运昌臻,谜苑繁茂,百花竞放,万紫千红。为了让中华谜艺鼎足于祖国文学之林,鄙见认为,在发挥灯谜娱乐的同时,必须着重提高其文艺性。福州双谜正是娱乐性与文艺性有机结合的优秀谜种之一,望谜界师友悉心加于扶持。诌议一番,还祈监察。
(原载《榕荫射虎》)
灯谜谜趣和形式逻辑
灯谜是结构最简单、篇幅最短小的文艺形式。它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其生命力在于一个“趣”字。但是谜趣往往只能意会而难于言喻,尤其如何产生谜趣更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结合逻辑学的原理进行考察,也许能究其根源。
灯谜的结构由面、目、底组成。面与底都表达了一定的概念,正如逻辑学所说“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因此从逻辑学角度看,谜面所反映的概念称为前提,谜底所反映的概念称为结论。如果逻辑正确,则前提与结论应当符合同一律,否则就会犯“概念矛盾”或叫“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灯谜艺术对于如此简明的形式逻辑却明知故“犯”,以障眼手法将谜底“偷换概念”,使人们按常理思索发生“昏迷”,觉得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怎能同一呢?于是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每每落空,心理的悬念和好奇难于抑制,最后在谜目指定的范围内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经过一番演绎推理,将底、面(或底与面同时)的原来概念变换成新的概念,终于发现前提与结论竟然发生奇妙的联系,于是由“概念矛盾”到“概念同一”,由“昏迷”到“幡悟”,因意外而生奇,从惊奇中获趣,正如宋代黎清德辑《朱子语类》云:“一旦豁然贯通……其乐自有不能已者。”从迷惘到突然理解,其乐无穷矣。可以说灯谜艺术正是利用形式逻辑的原理故弄玄虚,产生戏剧性的悬念,而又在演绎推理、概念变换后遵循逻辑思维的同一律。
以上所述,谜趣的产生已见端倪,但是为了弄清问题,还必须对演绎、变换进一步探讨。演绎一般地说,是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灯谜的演绎推理包括概念变换,因为概念的变换是在演绎中产生的,只有当与原来的概念产生歧义而转变成新的概念并符合谜目的要求时,演绎推理过程才能完成。然而由于汉字的形、音、义多变,演绎变换也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尽管随着谜目的不同最终都是使面与底符合同一律,但却有高下优劣之分,因此也就使谜趣迥然不同。所以演绎变换至关重要。
一、演绎变换的前提。灯谜演变的目的是为了面与底扣合,用逻辑语言表达是为了使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前后概念一致,所以演变的前提是符合同一律。面底回互,准确无误,无懈可击是灯谜的基本要求。那些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所谓概念变换和那些闲字浮言、拢意不全、关合不切的谜作,都是违背这一前提条件的。
二、演绎变换的必要。底或面的原来概念如果不经演绎就不可能达到同一,前后矛盾令人怵目。只有在扑朔迷离中经过精心的演变,从“山穷水尽疑无路”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才能获得艺术享受。谜作者巧布谜阵是演变的过程;猜谜者穿云破雾也同样是演变过程。前者善埋伏,后者善化解,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见那些“直译”或“直解”式的谜,正是未能真正掌握演绎变换这一“技术诀窍”,所以如同歇后语无须演变,如:“老鼠爬竹竿---一节过一节”、“竹篮里装水---一场空”
等,都是把完整的一句话故意说一半留一半,后一半是前一半的续语,它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回互其辞”。可以说没有演绎变换也就不能称之为灯谜。谜界有“谜贵别解”正是此理。
三、演绎变换的依据。灯谜是从我国汉字所独有的形、音、义多变的特性而产生的。一个以上特性的变化就使原概念产生歧义而成新的概念含义。所以演绎变换以形、音、义这三个特性变化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吸收我国古代语言的精粹,将借代、通假作为辅助手段,譬如“莫”通“暮”、“秋”通“愁”、“华”通“花”、“然”
通“燃”、和“蟾宫”代“月亮”、“华夏”代“中国”、“闽”代“福建”、“潇湘”代“湖南”;“云”从“龙”、“风”从“虎”,以及子概念代母概念等等。但是借代、通假也往往须和形、音、义三个主要特征结合在一起,否则谜趣未免淡薄。概念的变化举例如下:
此地空余黄鹤楼(猜离合字一)禽人离
“禽”字由形变(分析)产生概念变化。
枪伤(猜武器名一)中子弹
“中”字由平声改为仄声,音变产生概念的变化。
伴奏(猜成语)助人为乐
“乐”字从“快乐”义转为“音乐”义,底的概念产生了变化。
芝兰之室(猜台湾地名一)花宅
“芝兰”为花,子概念代母概念。
春去也(猜外国地名一)华盛顿
“华”通“花”,花又代表春,概念发生变化。
可见任何由词(包括单字词)或词组形成的概念用于面或底的,都必定具有可以变化的汉语成分,才可能演绎变换。但是如何变化得奇巧得体恰到好处,则是谜趣浓厚的关键。
四、演绎变换的形式。为了面、底符合同一律所进行的演变形式大致有三种,为便于说明,以“A”、“B”
分别表示面、底的原概念;以“A′”、“B′”分别表示新的概念;以“→”表示演变;以“=”表示同一律,则:
1.A→A′=B(谜面别解式)。如:
A哀乐(名词)→A′悲哀与快乐(形容词连缀)=B悲喜交集(成语)大多数字谜都可视为谜面别解式。如:
A半部春秋(短语)→A′半部分春、半部分秋(连缀短语)=B秦(字)2.A=B′←B(谜底别解式)如:
A频年不解兵(五言唐诗句)=b久拖的战斗(短语)←B拖斗(交通工具)3.A→A′=B′←B(面、底双别解式)如:
A千金一诺→A′女儿一声答应(句)=B′女儿的心已经愿意(句)←B《姑娘的心愿》(电视剧目)从上列三种形式中可见a与b所反映的新概念已与原来的概念A、B本质不同,正因如此才能使面与底符合同一律。但是还应当说明面与底的同一,可能是可逆的,也可能是不可逆的,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可逆反映与不可逆反映之分。用逻辑语言,正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灯谜谜目的作用恰恰可以称为媒介(催化剂)或导向剂,它将“反应物”(谜面)催化引向“生成物”(谜底)。谜圣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说:“作谜者如化学家之制造物品,一经锻炼,即变其本来之性质。”“锻炼”一词是演绎变换,在化学工程中称为化学反应。为了获得纯度高的化学物(而不是混合物)在化工上务求“反应完全”。对灯谜来说,则必须保证演绎变换的高效。只要坚持不懈努力钻研,巧变善变,无论何种形式,都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唯第三种形式尤其迂回曲折,往往谜趣更耐人寻味。
五、演绎变换的优化。化学工程上任何一种产品的研制,都牵涉到各种工艺配方的筛选和工艺路线的选择。
因为要达到同一目的,客观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研制方案,而每一种方案的确定,都反映出设计者的构思,关系到未来新产品的技术经济水平。灯谜也是,由于汉字多变的特性,演变手法存在各种可能性。比如“将来”一词一般指“未来”,但也可以变义为“将领来了”或“拿来”,还可以与其他词汇连缀通过转注等手法变义,甚至可借助谜格,如采用蝇头格读成“大将来了”;采用“秋千格”倒读成“来将”用于象棋术语。当谜人的构思暗合时,“撞车”现象经常发生。为了创作“优质品”,必须对演绎变换的几种可能性进行优化,并相应选择各种媒介(谜目)。在这方面谜界专家们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创作经验,许多演绎变换得极其巧妙的佳谜脍炙人口。但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在评选佳谜时意见不一也是正常现象,这和其他文艺形式相似,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从定量方面制定出某种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过笔者认为,为有利于谜艺的提高,尽可能在定性方面寻求基本的原则是可能和必要的。几点拙见,也许可以作为引玉之砖:
1.缜密合理。演变缜密符合逻辑同一律,即思维、言词、理性遵守逻辑思维的规律性,概念含义清楚,面底关合贴切,内涵具有可能性和可靠性,指事明确、运典翔实,切忌不合实际任意杜撰。在文句上要遵守汉语语法、结构严格,杜绝语病。在手法上符合灯谜法则和约定俗成的要求。总之要做到合理、合情和合法。
2.健康豁达。遵循艺术娱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宗旨,演绎变换时必须选取健康豁达、励人奋进的内容为主,并注意时代节奏。不晦涩、不拖滞、不冷僻,爽朗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曲折奇妙。演绎变换以曲折为本以奇求妙。所以必须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演出人所未演,变出人所难变,意曲理正,词隐义显,才能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和精巧炫目、出奇制胜、余味无穷的魅力。
4.立意创新。凡乎艺术都贵在新颖。灯谜虽不反对借鉴,但却力忌“却是旧时相识”,所以即使是借鉴启发的灯谜,也应该着眼于提高、升华。似此似彼、人云亦云的谜作必然缺乏新意。在创作手法上,提倡独辟蹊径独特风格。总之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5.用词考究,文笔优雅。在变换有据、演绎成理、构思新颖、语法正确的基础上,力求文字风采和意境可赏。或运笔细腻,虚实有致;或灵动超脱,绚烂绮丽;或古朴旷达,蕴籍典雅;或诗情画意,俊秀清新……文笔的运用因材而定,环肥燕瘦,不拘一格。
文艺品评中有神品、妙品、能品之称。“能品”谓“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在灯谜入门和普及时,应强调这一最低层次,即摹形摹状符合谜法。“妙品”乃“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在灯谜的提高阶段,应以笔精墨妙谜趣醇厚作为努力的方向。至于“神品”则是“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显然这一最高层次已经是进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诚如国画的泼墨写意;书法的似淡而逸;篆刻的宁拙勿巧;戏剧的名丑不丑;诗词的“怒发冲冠”、“白发三千丈”、“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大智若愚”、夸张变形的艺术形象,其神隽味永的天然韵致令人荡气回肠,妙不可言。艺术创作还有“从生到熟,从熟到生”之说,前者之“生”为入门,后者之“生”为“入神”。纵观古今,能有多少“神品”之谜作乎?但称为佳谜者“能品”莫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