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牢骚满腹,而应想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有多幸运。你不应该表达不满,而要振作起来,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享受即将来到的恩赐。
多数人面临的最棘手问题是缺钱花。尽管读过、听过有些人通过这种“精神原料”便得到了几大捆面值1000美元的钞票,但我仍然觉得,金钱的获得是“精神原料”和积极行动相结合的结果。通过思想肯定能吸引到钱,一旦地面上有钱,思想将促使你通过各种手段得到它。虽然从事投资银行业,我却知道许多人有五花八门的赚钱方法,并且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金钱意识”。对财富的思念,以及占有金钱的行动,与我在本书较早时介绍的亲身经历颇为相似。
将目标烙在脑海里
不论想要什么,实现目标的技巧总是相同的。将想要的东西描绘出来,并始终对自己说你将会得到它。不过,如果一味沉湎于一段时间的观望和等待,就不要指望它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要去工作,将目标始终烙在脑海里,而且还要省着点儿花。从每周工资里每省出1美元,你便向将要成为你掌中之物的财富走近了一步。坚持这样想,并且尽可能多地存钱。存的钱越多,积累这笔财富的速度就越快。接着,将存款连本带利取出来,将它们投资到对你极为有利的地方去。不要赌博或买股票,而是购买价值不容怀疑的债券、房地产或自己的某项业务。带着这种金钱意识,随着投资数额的增长,你将惊喜地发现,投资的钱越多,积累的财富就越多。此外,你会发现这件事惊险而又刺激。盈利性投资的机会从许多意想不到的未知来源向你涌来,但是,不要像许多人那样跟着感觉走,从而铸下大错。在投资每一美分之前,都要听听别人的忠告。
我想起一位女士和她的女儿。她们25年攒下的钱超过50万美元,如今,这笔钱大部分花去购买公寓大楼和高层建筑了。这位女士的丈夫在一战结束后不久便去世,留给她一套相当宽敞的房子。对于如何养活自己和刚刚读完中学的女儿,她一点主见也没有。她以前从未有过保持一份工作或经营某项事业的经验,却会烹饪,也会管家。一天早上,她想起自己的房子可以接纳房客或供人寄宿。这仅仅是开始,成功随即接踵而来。不出2年,她便卖掉了房子和业务,赚了一笔可观的利润,然后买了一栋更大的房子,房子的街对面便是一家有名的男士俱乐部。她相信,凭借出色的烹调技术,她能将俱乐部很多顾不上的生意揽过来。她这样做了,而且生意兴隆;尽管雇请了很多帮手,但在业务高峰期,她仍然忙得焦头烂额。
有一天,一位年岁较大的退休商人到她的公寓借住。他提议她开个茶馆。他说,他会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她盘下一块地方。他们在所在商业区找到了某栋办公楼顶层,于是茶馆开张了。高峰时期,她当女老板,女儿当出纳,其他时间她则到厨房帮忙、指导员工。很快,她便使茶馆成了商人们青睐的饮食场所。通过一家抵押贷款公司,她们购置了一家海边旅馆,而茶馆的生意也日益兴隆。这期间,她还投资购买债券,没过多久,便攒了2.5万美元的储蓄金,这笔钱后来成了购买某濒临倒闭的公寓大楼的首付款。她对公寓大楼进行了重新装修,使其吸引力大增,在她的管理下,这栋楼很受欢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她的名头引起一家保险公司的注意(这家公司过去曾拥有另外一些公寓大楼)。该公司请她管理许多公寓楼,享有薪水外加提成。随着资金增长,随后她又有机会购买另一些公寓大楼。后来有一次,我听说与这位有“金钱意识”的女士相关的消息时,说她不仅在该城市有几栋公寓大楼,而且还在一处海边胜地买下一栋公寓大楼。这栋楼以前只在夏季开放,但她现在却全年经营。
如果一个人有某种可行的想法,那么挣钱养活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困难。这是我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然而,在说服别人给自己借钱之前,他必须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详细的“自我推销”。如果希望有自己的企业,可以在这一点上做文章,并运用信念科学,因为这样做,你能找到某个有钱人资助你。
学会对想法进行“自我推销”
巨额资财并非一天攒就,而是在你已有财产、挣下或存上的钱上一点点积攒的结果。但是,要想发大财,就必须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工作。它一定会出现——只要运用信念的魔力就可以。
这里还有个例子。有人运用这门科学,不出10年成功便接踵而至。一家濒临绝境的药铺破产了。固定资产归房东所有,而大部分股票则由药品批发商掌握。有位年轻的药剂师打听到出租的消息,却没有营业所需的起码资金。最终,批发商和房东见了面,而这位年轻小伙子向他们做了“自我推销”。房东急于将房子租出去,不仅同意赞助这位小伙子几个月的资金,而且还为药铺的重新开张向批发商提供必要担保。妻子忙前忙后地帮助他,一会儿当出纳,一会儿卖冷饮,生意开始出现转机。这位年轻的药剂师早就对配药兴趣浓厚,认为这种药能帮助他人,但一直没有自我经营的资金。有一天,他决心和很有钱的房东谈谈。由于对自己的设想相当自信,他毫不费力地说服了房东。房东为年轻人设立了一个公司,并提供5000美元的启动资金。整整几个月,商店打烊之后,他便在租用房的地下室配药并装瓶入箱。人们对这种药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生意开始越做越大,很快便遍及全国。没过几年,他不仅将房东的借款还清,还对我说他的利润不下5万美元。如今,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他和他的公司已经拥有当初营业的那栋大楼。
几年前,所谓的“大萧条”中期还有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故事是其主人公亲口讲述的。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当牧师,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出现在公共事业振兴署(WPA)的薪水名册上。他妻子四处求助,因为她身上患的某些病需要以“宗教”手段进行治疗。当地的宗教组织支持“十户联保”(由十户人家组成一个行政区域——译注),也就是说,每户成员1/10的收入要上交教堂。
顺便说一下,许多人都是“十户联保”制度的坚定信仰者,事实上,有位在自身组织内外均鼓吹宗教教义的伟大实业家,还将自己的成功大部分归因于实行“十户联保”。另一位在销售烘烤机和烘烤设备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人,甚至将自身成功完全归因于“十户联保”。这种将1/10收入上交教堂或另一些宗教组织和福利机构的做法是否与这些人的成功有关,我当然无法回答;不过可以肯定,这些“十户联保”者完全相信自己的做法很有效,如果是这样,那么谁又能说这种做法对自己不管用呢?
有一天晚上,她在WPA工作的丈夫听从了别人的怂恿,陪妻子去教堂。接着,“灵感突然闪现”,他这样对我说。回到家时,“某种东西”引导他去寻找一种古老的秘方,他父亲曾用这种秘方调制出了可在所有理发店和美容院使用的洗涤液或保健品。找到秘方之后,他开始到杂货店和垃圾堆收集旧瓶子,带回家洗干净——这便成了他最早的包装盒。此人偷偷从这家理发店跑到那家理发店,从这家美容院跑到那家美容院,没过多久,他便放弃了在WPA的职位,开张了自己的店铺,这个故事够有说服力吧?他笃信“十户联保”体制是他发大财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切想法的重要根源。他的产品开始享誉全国,但并非他自己独立供货——批发商帮他的忙,他自己也有了营销机构。这是信念魔力的又一个例证。
财富始于想法
任何处于物质层次的东西,一开始都只是一种想法,存放在某个人的思维中。推销产品的人其实在推销一种想法——如果是一台机器,就宣传机器能干什么;如果是建筑材料,就宣传它怎么用;如果是食品,就宣传它营养怎么样、味道如何,如此等等,无穷无尽。一切商业、一切财富都是某种想法造成的结果,是某个人的想法加行动形成的产物。
多年来,我一直在观察詹特森制衣厂的发展状况。这家制衣厂是著名的詹特森泳装的制造商。我看着这家生产厂家从除了设想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商业组织,而其幕后的成功故事可与霍拉肖·阿尔杰(美国作家,其作品多为励志类的历险小说——译注)笔下的任何传奇相媲美。我曾数次与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董事会主席J·A·曾特鲍尔谈论这门科学,征得他的允许,我引用他给我来信中的一段话:
如你所言,有些人似乎拥有某种说不清的东西,这种东西激励他们追求幸福而成功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尽管勤奋工作,但个性中却没有这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与成功的东西。
我从未系统尝试过开发这种说不清的品质,但相信我父母,尤其是母亲已经在我身上铸就了它。如果我们小孩子说“我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之类的话,母亲立即会反对。她会对我们说,不应该说不能做某事,就算不说“任何人能做的事我都能做到”,起码也应该热情地对待工作、不断尝试,直到技艺纯熟;应该为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做好准备,不要由于某项工作太重要或不重要而退缩。然后,她会不停批评我们的坏习惯,因为小孩子喜欢抱怨,对什么事都不满。当我们有怨天尤人的倾向时,她会说,“不要牢骚满腹,而应想想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有多幸运。你不应该表达不满,而要振作起来,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享受即将来到的恩赐。”
我们家有4个孩子,3男1女。我们总是格外高兴,我认为这得益于双亲的教诲;在母亲不懈培养我们的同时,父亲往往会说这样的话以附和:“要永远看到事物的光明面,绝不要盯着阴暗面不放。”
如果一个人没有幸运到受到如此熏陶的程度,那么我认为,必须进行大量的自律锻炼和磨炼,以形成这种品格。从你明确阐述的角度看,这对于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非常必要。无论一个人目前的处境如何,我都敢保证,运用你的这门科学,他必定能受益匪浅。
战后世界的竞争异常激烈,不用说,为某个职位准备得越充分的人,比那些没有为此做准备的人越能赢得该职位。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不想给所有读者传递这样一种观点,即一个既没有受过教育、又没有阅历的人,却能从军队退役或辞去工厂的工作,仅仅运用这门信念的科学,便立即接管一个大公司。也许个别人做到了这一点,但那是特例,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
万事总是开头难。如果某人觉得并相信自己有资格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并为得到这份工作做好了准备,那么利用这门科学,他便能得到这份工作,或另一份同样好甚至更好的工作。
一位著名经理曾经对我说:“在我看来,大部分找工作的人难处在于过于保守,甚至根本不想办法给未来老板留下‘我能帮老板干什么’的印象,而无视别人恰恰只关心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他们这一事实。”对有些读者来说,这种态度似乎有些冷酷,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切身利益却是所有求职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有句古谚说:“如果不听从自己的想法,而别人却遵循自己的想法,那么你就要照着他的想法去做。”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其内存含义——这标志着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区别。不思考、不利用自身创造能力的人,总是在听命于思考和利用这种能力的人。不想思考,你就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这意味着你累得要命却得不到多少回报。
因此,要将你想要得到的工作描绘出来,运用卡片和不断的确证,直到对目标的信念成为你身体的一个关键部分,直到你在血液里、骨子里以及身体的每个细胞组织中都能感觉到它。如果脑海里看到自己确实在做想做的事,这件事便会真的完全实现,因为坚定而持久地怀有的每个想法,迟早都会变成与该想法一致的现实。所有人都曾在方便时度假旅行。你有没有停下来分析过与旅行相关的思维过程?首先,你有外出旅行的想法,然后,要确定旅行目的地,很快,你便想象自己在高山上、在海滨上,或参观某个从未去过的城市,从而如期成行,因为你看到自己在做这件事——这件事其实在旅行之前便成了现实。什么事不能变得更清晰呢?无论想做什么,只用采取同样的原则,便能得到同样成功的结局。
“镜子技术”的神奇一例
你也许还记得我曾详细介绍的卡片法。还有一种方法,我称其为“镜子技术”。在介绍这种技术之前,我想告诉你我是怎样碰巧发现它是多么神奇的方法,以及怎样用它来得到更快速、更有效的结果的。
多年前,一位阔佬邀请我出席他的宴会。他拥有包括伐木机和锯木机在内的多项专利。他还邀请了许多报纸发行商、银行家和企业领导人,到一家豪华旅馆他的套房里做客,目的是介绍锯床操作的一种新方法。大家开怀畅饮,没过多久,主人便已经酩酊大醉。刚要开饭,我发现他摇摇晃晃地走进卧室,突然在梳妆台前停住。想到也许能帮助他,于是我尾随他走到卧室门口。我站在那里,看到他用两手抓住梳妆台的上沿,瞪着镜子看,嘴里就像醉汉通常所做的那样不停地咕咕哝哝。接着,他的措辞开始有条理。我往后退了退,继续看他表演。我听到他说:“约翰,你这个老家伙,他们想把你灌醉,但你就是要愚弄他们。你要冷静,要冷静,出奇地冷静,这是你开的宴会,你必须冷静些。”
他一边不停地重复这几句话,一边用双眼继续瞪着镜子里的自己。我发现他的脸容正在变化。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直,脸部肌肉开始绷紧,醉醺醺的样子也不见了。整个表演过程可能长达5分钟,但是,作为一个曾在报刊行业工作过的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有机会目睹许多醉鬼的警察部门专访记者,我还从未见过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由醉鬼变成正常人。由于不想让他知道我在观察,我于是匆匆走向浴室。再次回到餐厅时,我发现主人坐在桌子的首席,尽管脸上仍然有些红潮,但从整个表情看已经很清醒了。宴会结束时,他还对自己的新计划进行了非常生动而令人信服的描绘。后来,没过多久,我对潜意识思维的力量有了更深了解,这时,我才理解这门科学为何能将显然醉醺醺的酒鬼变成头脑冷静的主人。
“镜子技术”可以振奋精神
多年来,我一直将“镜子技术”讲给成千上万的人听,收效甚大。这些年,许多人前来找我,请我帮他们解决自身问题。这其中女士奇多,而所有女士几乎一讲到自己的遭遇就哭哭啼啼。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她们站到一面大穿衣镜前好好打量自己。我让她们盯着镜子里的眼睛看,然后告诉我看到了什么——爱哭鼻子的人还是角斗士?她们的哭声很快停止,而这些例子使我相信,通过镜子看自己形象的女士哭不出来。是自尊、羞愧还是对“女性是弱者”观念的否定使她们停止哭泣,这一点并不重要,不再流眼泪却始终是个事实。
许多伟大的演讲家、传教士、演员和政治家都长年运用这种“镜子技术”。根据德鲁·佩尔森描述,温斯顿·邱吉尔在每次发表重要演说前,必定先到镜子前演练一番。佩尔森还说,伍德罗·威尔逊也采取了同样方法。我称这种方法为“增压”法,即将发言者的潜意识力量一点点提升,从而使他出现在听众面前时,这些力量能够流向并感染他们。在快要演讲之前,利用镜子排练演讲,那一刻,你便对你自己、你的话语、你的音调、你面对观众时的情景描绘出了一幅画面,而这种画面很快便会变成现实。通过朝镜子里看,你可以极大振奋精神,而通过这种振奋状态,语言的力量和含义可以很快渗透到听众的潜意识思维中。
“镜子技术”为我们认识福音传教士比利·桑德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提供了线索。我在比利·桑德处于事业鼎盛时期时认识了他,经常听他布道,但在那些日子里,我对这种“精神原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于是便对他怎么像吉普西·史密斯和另一些伟大的福音传教士一样,能将人感化到那么令人吃惊的程度很是迷茫。
然而,现在我有证据表明,比利·桑德深谙“镜子技术”使用之道,这种证据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评论员埃里克·塞瓦雷德在1946年出版的《梦,并非脱缰的野马》中给出的。塞瓦雷德先生讲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报社记者,是怎样成功访问比利·桑德的。
“他把自己关在旅馆房间里,一只脚架在窗台上,专心致志地凝视着窗外。现在,他用双手牢牢地抓着梳妆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演说起来。”
能说服自己,才能说服他人
有位美国最优秀的保险推销员(他很早就接受了信念科学)对我说,如果不在镜子前面先把推销内容的介绍陈述一遍,他绝不会去拜访重要客户。他的销售成绩相当惊人。
每位推销员都听说这句话:“能说服自己,就能说服其他伙计。”此话不假。历史上每次伟大的群众运动,无论是宗教的还是军事的,都是由个人发起,对事业炽热的信念赋予他以力量,去改变无数人的信仰。不用学习心理学便知道,激情可以传染,而且可以在充满激情时轻易将它传播给其他人。“镜子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强化对自身推销能力的信念,并由此强化激情的力量。
如果从本书中给出的科学角度看待“镜子技术”,它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使潜意识思维的强大力量得以运用,去影响与你打交道的人。
无论知道与否,所有人都在推销某种东西——不是商品,就是个性、服务和思想。其实,一切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推销这样那样东西的基础上,无论何时说服别人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都在从事这种活动。从法律上讲,合同或协议是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订立的,如果不能让别人设身处地替你想想,你就不能如愿以偿。但是,一旦双方在重点问题上达成一致,其他方面都会好办,而在点划线上签名不过是几分钟之后的事。
“大萧条”期间与许多企业和营销组织合作、帮他们扩展业务量时,我曾推荐这种“镜子技术”,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效果。在一家馅饼制作公司,我在所有货车后门的内壁上都挂上一面镜子,当兼任司机的售货员打开车门搬运货物时,第一眼就能看到镜子。我总是告诫所有人在拜访客户之前,先确定要卖多少馅饼给他,然后再在镜子前对自己说,这么多馅饼一定要让客户收下。有位司机告诉我,他好几个月都想将馅饼卖给一位饭店女老板,但她每次都拒绝购买。后来他决定试试“镜子技术”。那一天,他卖给她10块馅饼。给我讲这件事时,他平均每天已经卖给她15块馅饼了。
“镜子技术”用于保险公司、金融商行、橡胶工厂、汽车代理商、甜饼加工厂以及其他组织时非常有效。这些组织要么有推销员,要么既有推销员又有生产管理员。我的老办事机构为安全起见,必须进行一次彻底改造。我首先采用了这种技术,在办公室里屋(员工放帽子和外套的地方)放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十分显眼,每个人进门或离开时都必须看到它。一开始我贴了一些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必胜”、“只要坚忍不拔,万事皆有可能”、“让我们证明自己的勇气”、“向世界证明我们没有屈服,然后再放手工作”、“你今天打算卖多少”之类的标语,还有许多其他口号。后来,我们又拿起肥皂,直接在镜面上写下标语。每天早上都有新口号出现,其唯一目的就是使员工相信:即便同行业的其他商行都在为维持生意而挣扎,仍然有生意可做。后来,这种做法又得到放大:我们拿来第二面镜子,靠在通往办公室的大门门框上,推销员离开办公室时,最后一眼看到的东西总是它。随后,我又把镜子放在所有推销员和经理桌子上的台历架旁,这样做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效果:在“大萧条”最艰难的日子里,推销员们(我这里指所有推销员)两倍或三倍地提高了自身收入,此后,他们就一直取得进步。有许多人在最景气的时候,月收入可能都没有超过300美元,但现在平均每月已经有1000美元以上,而且已经好几年如此。对某些读者来说,这听起来未免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我的文件夹里有许多经理、推销员以及其他人写来的信,他们都证实了镜子手法的有效性。
“镜子技术”的使用方法
现在来对这门技术作一归纳。站在一面镜子前。不一定是与你等长的穿衣镜,但是镜面必须足够大,起码能看到你自己腰以上部分的身体。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立正是什么姿态——站得笔直、脚后跟并拢、收腹、挺胸、抬头。现在,做34次深呼吸,直到对自己的能力、体力和决心有某种感受。接下来,往深处看自己的双眼,告诉自己将要得到想要的东西——将它大声说出来,以便能看到自己的嘴唇在蠕动、能听到自己在说什么。将这种做法经常化,至少每天早晚各练习一次——其结果将令你称奇。你可以进一步深化这种做法:用肥皂在镜面上写下你希望的某句口号或关键词,只要它们是你此前设想内容的关键词汇,或是对你希望看到的现实景象的提炼。不出几天,你便会树立一种自信感,而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还能树立起这种自信。
如果你正打算拜访某个特别难缠的顾客,或者准备采访某个以前曾经害怕的老板,不妨使用“镜子技术”,并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确信你能毫无惧色地得体地发言。当然,如果应邀发表演讲,无论如何你都要在镜子前面演练一番。可以打手势——将一只拳头重重地击在另一只手的掌心,以着重强调观点——使用所有自然而洒脱的其他手势。
站在镜子前,不断对自己说:你将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功,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你。听起来很荒唐是吗?请不要忘了,提交给潜意识思维的每个想法,都会在物质生活中原封不动地产生,潜意识接受这一想法的速度越快,愿望变为诱人画面的时间就越短。当然,将采用的手法四处宣扬不可取,因为你会受到嘲笑者的奚落,从而动摇信心,特别是刚开始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人员或销售经理,希望尽己所能推进公司的发展,可以向员工们传授“镜子技术”,看他们怎样应用。现在许多组织都这样做。
对眼神所传递的力量的描写有很多。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能揭示你的内心思想活动。眼睛对内心活动的体现,远远超出了你能够想象的程度。古话说得好,眼睛使别人对你“心中有数”。然而你会发现,一旦开始练习“镜子技术”,眼睛便会拥有一种力量,而你从未意识到自己竟然有这种力量(我曾称它是一种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目光成为具有穿透力的凝视,使别人觉得你正在洞察他的内心灵魂。深邃的目光迟早会证明你的思维深度,并得到别人认可。不妨想想爱默生曾说,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含有对身份的准确提示。请记住,你在生活中所处的阶层或职位,是由眼睛里的某种东西体现的。所以,练就一双表明自信心的眼睛吧!镜子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这种“镜子技术”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带来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如果你姿势不雅,或者言谈随便,就会发现在穿衣镜前进行练习能创造奇迹。镜子中出现的人,就是别人遇见你时看到的人,你可以将自己塑造成希望他们看到的任何模样。
据说,演什么角色,便会成为什么角色。这里再次证明,在镜子面前排练是最好的办法。虚荣在这门科学中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不要以目空一切的方式照镜子,而是用它来把自己塑造成想要成为的人。的确,如果世界上某些最杰出的伟人都运用这种“镜子技术”塑造自己,并提高对别人的影响力,那么你也可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的特定需求。
留意直觉并始终相信它
关于直觉、预感等方面的文章有很多。有些心理学家称,经由直觉让我们想起来的念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积累的知识带来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我们以前看到或听到什么。对于化学家、发明家以及其他运用自身知识和以前的实验结果、利用“排错法”干工作的人来说,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真实性,不过我却坚持认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发现、启发和由灵感驱使的工作,均来自潜意识思维,不需要以前积累的、埋藏在大脑中的知识帮助。我们遵从的每个习俗、使用的一切工具,最早都是人脑中的一个想法,它首先以“预感”、灵光(随你叫它什么)的形式出现。所以,留意直觉并始终信任它,才是明智之举。
许多伟大领导人、实业家和发明家,都曾公开宣称他们跟着预感走。这些预感在他们稍事休息时,或做其他事情而不是设法解决自身问题时便会出现。让潜意识思维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某个晚上快要睡着时,可以命令潜意识思维给你提供解决方案。你可能在半夜带着解决方案醒过来,或者在早上醒来、白天做某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时来到你身边。当它来到时,你要迅速地捕捉,而且要不失时机地按照它的指引去做。
你也许有一种去拜访某人或给他打电话的预感。他也许是某家公司的负责人,处于某个能为你提供巨大帮助的职位。然而,由于他位高权重,你不敢付诸行动,一方面,你与自己的“预感”作斗争,另一方面又有惧怕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恐惧感十有八九会占上风。下次当恐惧或疑虑进入你的脑海时,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真的去看他或打电话给他,会有什么损失呢?我会受到什么伤害吗?”你的恐惧和疑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毫不迟疑地按你的预感去做吧!
不过,我在这里应该提出一点警告。许多人都喜欢赌博。有些人玩牌,有些人则为赛马或赛狗下注,还有许多人玩股票。的确,有些人说他们跟着预感走,还不时大发“横财”。不过我还是要劝告诸位,不要企图拿预感去赚取不义之财。这种赌博中有一些根本性错误,因为多数赌徒都会两手空空。此外,还要警惕预感将你带到你从未涉足的领域。它们也许根本不是预感,而只是突如其来的奇特欲望。真正的预感总是和某种直接或间接与你相关的东西联在一起,它能给你做某件事的想法,随后便是付诸必要行动的冲动。
我从不认为哪位读者会把这本书当成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或名声远扬的秘笈。我只是想把它作为一把开启通向成功之路的门钥匙,这条大路会指引你到达渴望的目标。当然,迫不及待地去做能力和状况远远不及的事是不明智的。如果想成为某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的负责人,自然必须熟悉业务,如果渴望成为一家大型运输系统的调度,也同样如此。但是,通过运用这门科学,你将能学到登上成功巅峰的各种途径。不过,任何工程开工之前都必须有一个行动计划。你不会在到街角药房买药时只说自己想买药,而应该详细说出想买什么药。运用这门科学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有一个行动计划——你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用具体一些就行了。
如果你能明确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有一个固定目标,接着,便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命运的宠儿,因为你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保持对自己想法的精神画面,并且开始以实际行动实现它,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你获得成功,因为无论给潜意识思维什么样的明确而有力的命令,它都会照着去做,从不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