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达到教育、培养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学校体育按不同教育阶段、年龄特征和个人兴趣爱好,通过必修、选修课程或其他课外身体活动形式,发挥它的特殊作用。由于处在学校这个特殊的领域,体育不仅按课程要求内容被列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计划之中,而且为保证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学校也为之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并与其他教育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过程。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体育为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健康观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服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确定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身目标,并视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使学校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体魄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学校体育为了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对人类的挑战,世界各国又都把关注教育的目光投向“如何培养新型合格人才”这个焦点上。在我国,为了大力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方针,学校教育正在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和教育工作计划,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学校体育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它与应试教育相比,除重视学生的学业水平,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健康体魄与人格的培养,并主张根据个人条件与特长,强调个性发展、应变能力、生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能力和竞争精神及个人价值的全面提高。鉴于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上述目标,除包括学生们所熟知的智力因素,还包括许多被忽视的体现人文素质与人格教育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体育应遵循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观点和方法,把体育教育的改革重心放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这个基点上,即改变单纯以“增强体质”和片面追求“生物效应”为目标,及时纠正“竞技体育为中心”,片面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及忽视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的错误倾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价值取向,拓宽体育教育的范围,提高体育的文化内涵,视体育为生存与生活的教育,力求把各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运动行为,以及无特定目的的活动和投入竞赛的动机都作为体育教育的手段,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努力协调体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有可能为重视挖掘人赖以生存的体力和原始本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为了加大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力度,本着把中国十几亿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口资源的愿望,使劳动者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基础,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总结前阶段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更加明确地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为学校体育的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普遍遵循的法则。
因此,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体育来说,应该使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现代的健康理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体育在促进身心健康中的作用。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健壮的大学生应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归宿。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避免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超负荷运转,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健康,还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满足,还必须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服务,为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新生活的现代人服务。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身心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不仅要塑造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将“塑身”、“塑心”、“养德”集于一体,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以往学校体育教育受生理观的影响和束缚,形成了以运动技术教学和竞技体育教育为主的教育观。把竞技体育与体育学科混为一谈。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的深入认识和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因此,体育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模式。让健身、保健、养生、娱乐与休闲,都能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教育和锻炼中都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主动增进自己的健康,掌握自我的锻炼与评价方法,养成符合健康卫生原则的生活习惯。
三、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知识、智能为中心的课程”向“以人为中心的课程”转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把学生视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把学生视为一个“知识容器”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体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现“爱心”教育。现代教育特别强调教育的人本性。许多教育家和改革者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反对那种压抑个性、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无视学生情感生活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生活空间,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真正获得良好的表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人才的今天,应该建立起“生物(体质)-心理-社会”三维教学观,即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学功能,还应该重视教学中的社会学功能,充分发挥教学的社会学功能,使教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能力多样、情感健康、意志顽强、体魂强健,并且具有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3型统一的一代新人,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符合“终身教育”的观念
终身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其影响之广泛和意义之深远,直至今天仍被世界各国教育实践所认同。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然而,在校的大学生们走出校门后,为何受过16年左右学校体育教育后,却表现出体育意识淡漠、体育能力差、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不懂得养生、不懂保健呢?这严峻的现实难道不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体系和运作体系提出质疑和反思吗?
“终身体育观”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物质基础。“终身体育”是指人们从少年儿童到中老年乃至一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人们一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总和。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里程,是接受体育教育最为系统、科学和规范的教育阶段,也是大学生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体育能力、塑造终身体育观的最后一站。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教育是应用个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以达到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意义、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集健康、教育、社交、娱乐、休闲、对抗、抗挫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展示自我身心力量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一个充满希望、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体育健身运动已经逐渐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保健、养生、娱乐等重要内容。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是现代大学生的一种追求。体育健身运动不仅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影响着他们个人的美好理想的实现。“富而思健,健而思乐”已成为时代的共识。体育健身运动正以其特殊的功能,全面地介入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在新时期里,现代人对健康的渴求已由身体健康拓展到精神健康、情绪健康、智能健康和社交健康等各领域。当代大学生虽然被誉为时代的骄子,但却面临着经济、学业、生活、就业、恋爱等多重压力,如果不进行适时的疏导和调适,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的损坏和产生心理障碍等身心疾病。然而,体育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种功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身心健康、思维敏捷、朝气蓬勃的现代大学生,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朝一夕锻炼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们需要科学的锻炼、持之以恒,发挥其身体锻炼的连续性效应,无论是接受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学习,还是从事更广泛意义上的体育实践,其根本目的都是以获得各种能力为基础,注重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运动素养和条件反射,增强其自身的体质,发展个性和培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锤炼成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奋发向上的社会中坚。因此,大学生塑造终身体育观,提高体育能力,不仅关系到使大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丰富的生活、健康的身心、创造人生更大的价值,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促进大学生身-心交互作用的实现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精力旺盛。长时间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往往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些学生就把过剩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和锻炼之中,他们热衷于开放、活泼、自由、自主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已不再满足被动的体育课的学习。一些新颖、多样、先进的体育设施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锻炼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活动锻炼的需要。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释放身心能量的广阔天地。一方面,学生的体质增强了,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方面得到锻炼,全面地提高了肌体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了中枢神经的兴奋,保持了旺盛的精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身心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闲暇时间里,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既可调节学习生活,获得和谐心境,减轻压力,又能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娱乐、消遣的体育活动中又获得了身心愉快,展现了自我,显示了身心力量。因此,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使学生身体的生物学方面得到改造,而且又能使学生的心理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得到很好的调节,从而实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