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孤独症
网络孤独症是指希望通过网络娱乐、网络交友、收集信息等方式来改变自己,但上网并未能解除孤独感,甚至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感,或因频繁上网而对它产生了依赖,从而引发了孤独感这样一类不良的心理状态。经常上网的大学生,长时间与电脑独处,这必然会减少他们与身边群体交往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他们适应社会的机会,从而导致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下降,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使人趋向于个人孤立化,容易产生焦虑、孤僻、冷漠等问题。还有些学生本打算通过上网交友、聊天、娱乐等来排遣现实中的孤独感,他们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向网友宣泄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以求得网友的心理支持,这时,他们会觉得心理得到一定的放松。但当他们回到单调的现实生活后孤独依旧,于是又选择上网排解,下网后再度孤独。长此以往,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形成网络孤独症。
4.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
这类患者的人格问题大多出现在自己迷恋的网络操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其人格障碍并不明显。如有些性变态者,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其行为可能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及法律的制裁,他们往往借助于虚幻的网络来实施对他人的侮辱,这些人平时待人彬彬彬有礼,或较为腼腆,可一旦上网就会原形毕露,甚至穷凶极恶,形成分裂人格,他们的网上行为很容易转化成实际行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5.网上破坏行为
由于网上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及相关技术支持,加之大学生心理上不完全成熟、道德责任意识薄弱、自律性不强,极易滋生破坏欲望与犯罪意识。有的大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破译他人的网络密码,窃取、篡改他人的网上信息,散发、编制病毒,当黑客;或利用计算机技术窃取其他网络用户及一些公司、企业、网站的账户,从中谋取非法利益,还有的学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揭发他人的隐私、毁人形象,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甚至恶意中伤他人,对领导、教师和同学进行人身侮辱,发布不良的信息攻击学校和社会;也有的学生通过网络聊色情话题,通过剪贴黄色影片的镜头等方式大肆传播黄色信息。这些都会给他人、组织、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伤害,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危害。
二、培养健康网络心理的对策
网络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益处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它的负面效应。要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多样化,视野更加开阔,他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和易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加强信息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自觉地把网络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对待,主动地认识和掌握网络信息。同时,必须依法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用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来识别信息,从而做到有取有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避免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
1.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它既是一种新的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知识资源、新的生产力,它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务等新事物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王教授曾指出:“谁错过了互联网,谁将犯历史性的错误。”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认识到网络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应该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吸取全世界各国人民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在网上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和灿烂文化,把它作为提高自己、展现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对互联网应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应汲取其精华部分,弃其糟粕,不能因为一些渲染色情、暴力、邪教或反动的网站及网络存在的虚拟、隐匿等特性所引发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而远离网络、放弃网络。
2.端正上网动机,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心理控制能力
网络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它不是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目前,聊天与游戏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他们上网不是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工具。端正上网动机,对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极其重要。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控制上网欲望,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对于有网瘾的大学生,在上网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要弄清自己上网到底要做些什么,强化控制意识与动机,不要轻易地被某些无关的信息所干扰,对信息做出理性的、有效的选择。大学生应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加强沟通,从对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3.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进其从他律走向自律
网络社会里,信息含量十分巨大,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各种文化与价值理念交织纷纭,各种诱惑比比皆是。同时,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缺乏非常强大的外在约束。面对这一虚实难分、是非难辨,且又无明确而强有力的约束的多彩世界,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网络心理问题。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他律影响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使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网络属于大众媒介,网络秩序的维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网民的素质。大学生要自觉维护文明,树立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对网络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要坚决进行抵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要自律、自控、自辨、自我约束,提高免疫力。做到不制作、不传播、不利用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权,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违法活动等。
4.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免疫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抵制网络社会不良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生活方式,他们很少与现实社会联系,疏于处理人际关系,这很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重视对上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适当开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心理素质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让他们知道沉迷于上网游戏、聊天、交友、网上恋情的危害;帮助他们排除在虚拟社会中所形成的不良心理,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塑造其健康的内心世界。
(二)改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将会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越来越难以离开网络。网络虽然给人们创造了新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但是也会影响人的心理成长。为了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关注,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净化网络
网上信息常常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低级、腐朽的内容严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网络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的力度。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防止信息垃圾的入侵,对网上垃圾要及时清理,净化网上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学校要规范网络运行,落实真名注册登记制度,通过必要的技术、行为等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
2.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
网络传播技术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建立一批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健康网站,扩大主流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在网上坚持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对不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和对腐朽的生活方式、色情、迷信、反动信息的抵抗力。
面对网络社会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我们还应改变思维方式来应对出现的新动向,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对于网上发布的一些热点问题、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学校可以有指导地在网上开展一些讨论,主动发布一些引导性信息,引导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澄清学生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畅谈自己的观点,并针对他人的观点展开讨论、评价。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思想交流,使网络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也成为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3.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净化网络环境,仅靠舆论监督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应依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来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健康与文明。政府应加大力度打击网络犯罪分子,严惩非法的网络经营者。此外,高校也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所访问的网站及内容进行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