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网上交往行为
通过网络的各种途径,与家人、同学及朋友或其他上网者进行交流,包括各种网上聊天、收发Email等。Email正以它方便、快捷、省钱等优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网上聊天则是更隐蔽、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交流方式。
3.追寻刺激行为
在网络上寻找各种刺激,包括玩惊险暴力游戏、网上侵犯及浏览色情网站等。
4.娱乐放松行为
娱乐放松方式有多种,包括玩游戏、打牌、下棋、听音乐、看电影等。到网上寻求情绪的解脱、宣泄心中不快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此外,也有少数学生在网上进行购物、洽谈等商业性质的活动。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心理分析
大学生上网主要基于以下心理。
1.人际交往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人际交往、社会承认以及获得一种归属感,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转折过渡时期,独立性日增,并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斯普遍朗格认为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孤独之中,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因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与人交流。然而,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与人交流与沟通。网络不仅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更是一个社会领域。网络空间接触的特性使人际交往能更深入地进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沟通。网络的交往特点,使他们难免大显身手、自由发挥,因而符合他们的需要,深受他们的青睐。
2.逃避现实
步入大学,初涉社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业及情感等方面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慢慢地适应。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自己或社会缺乏信心,不愿与人接触,不敢面对挑战,对现实采取逃避和攻击的态度。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折时,往往将目光和注意力转移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将互联网作为栖身的避风港,愿意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不快,把网络当做避难、发泄的场所,以达到受挫折后的心理平衡。这种逃避现实的态度,既不利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也难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与同学、朋友的隔阂也日渐增大。
3.对性的需求
性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和性心理不断成熟的时期,其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性机能趋于成熟,性意识进一步增强。然而,人又具有社会性,人们的性行为除了受自身的生理需求支配外,还受到社会舆论、道德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相对受限制的校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性表达和性宣泄。因此,其在性心理方面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性需求和性压抑的冲突。同时,性在校园中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而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敢于更真实地表达自己,且不必担心他人的评价。在网络中,性这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被堂而皇之地搬上了桌面,只要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知道一些不了解又非常想知道的内容,对性问题的探讨甚至调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对性的心理需求。
4.虚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由于校规校纪、社会道德等规范的制约,不可能完全地张扬自我。还有的学生,在生活中觉得不如意,自己的本领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现,没有受到同学及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在网络上,他们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和评价,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部分大学生把电脑游戏作为自己的演练场,在模拟的战场中指挥千军万马拼杀疆场,通过成为网络高手,来实现自己的侠客梦想。也有部分好胜心强、责任感弱的大学生把成为电脑黑客作为考验及展示自己能力的手段。电脑黑客是网络中的高手,虽然他们的某些行为是非法的,但高超的网络技术却使他们成为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一些学生期望自己也能具备这样的技术,成为互联网上的英雄。1999年4月,中国台湾地区一个大学生,就将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
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网络心理问题。
1.畸形的网恋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变迁,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恋爱方式。有人说,互联网上的“聊天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调情工具,网上聊天和“网恋”现在正成为大学生上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心异性、渴望同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大学生性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同学谈情说爱,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于是网恋便成少数学生的精神寄托。
大学生网恋在校园中屡见不鲜,从而引发了诸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网恋是什么?有人把网恋比做“一朵美丽却含剧毒的情花”。网恋是借助于网络媒体、依靠文字进行的,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正因为网恋让人难以置信,大学生的网恋缺乏真诚和责任,他们在网上大肆调情,其结果可能对付出真情的一方造成伤害,会助长游戏爱情等畸形的恋爱心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感情创伤。有的学生与通过甜言蜜语所铸就的“白马王子”或“梦中情人”相见后,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相去甚远,因此一蹶不振、情绪失落。也有的因追求网上虚幻的爱情而断送了生命,2002年7月30日云南日报就曾报道过一位云南女大学生因为3次网恋失败而自杀的事件。因网恋被害的大学生也屡见不鲜。
2.网络成瘾综合征
1994年纽约的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并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IAD)。美国心理学会将与国际互联网有关的痴迷障碍冠以“病态使用因特网”的疾病名称,简称“PIU”,并且正式宣布为心理疾病之一。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网瘾就是个体长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无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和玩游戏,以至于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典型的症状是:上网时容光焕发、精力充沛,在网上能连续待上十几个小时不休息,根本无法关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通宵达旦;下网后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目光呆滞、表情木讷、无愉悦感、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不惜荒废学业、放弃就学机会。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学习受到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70%以上是因为网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滑坡而造成的。
由于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片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从而导致人们能够完全沉浸到网络虚拟性的空间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相似之处,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所以人们也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痴”的10条标准:①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②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用网;④一旦减少用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⑤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愉快;⑥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⑦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⑧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⑨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⑩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杨格认为,上述10种情况,一年间只要有其中的4种,便可判断为“网痴”。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主要有下列网络行为:①迷恋网上色情音乐、图片、影像及暴力等不良信息;②沉迷于网上各种游戏,他们或与网上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人对抗或合作,或与电脑对打;③沉醉于虚无缥缈的网恋之中,甚至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④利用各种聊天软件或网站开设的聊天室长时间聊天;⑤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各类无关紧要的或无用的信息;⑥无休止地下载使用各种软件,制作网页及编制各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