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是大学生有所成就、走向社会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引起了强烈的波动。择业中的大学生喜悦与忧虑交织相加,渴望与恐惧相煎。大学生必须重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合理定位,调节自我心理,提高自己的择业能力,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以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地择业。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引导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它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产品”---大学毕业生,其就业方向明显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服务。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作为个体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大学生择业的对象是受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规定性角色,如我国社会中的行政人员、司法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财会人员等。所以,获得相应社会资格的审查必须依据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来进行,使其服从较严格而明确的角色规范。如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许多职业角色往往是天赋的。农民出身的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根本就不允许去获取某些只有贵族出身的大学生才能扮演的职业角色。而自工业社会以来,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们的职业角色不再主要由先天决定,而是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所规定,大学毕业生们可较自由地去获得某些职业角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原则上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多的职业角色可供大学毕业生进行自由选择。但由于以前受前苏联“高度集权,唯计划经济体制”
模式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中照搬照抄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很少有选择的自由,基本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承担社会主动赋予他的社会角色而不能自主择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充分暴露出计划经济分配体制的弊端:“强行配置、供需脱节、经济缺乏活力”。为了充分发挥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过渡势在必行。当然,这也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规定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是社会补充智力资源---脑力劳动者的必要环节,是社会再循环的重要条件,它必然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而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的社会化,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在20世纪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种经济背景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也越来越多。前苏联在1971-1986年的15年里共出现207种新职业,“消灭”了232种职业。美国在过去的30多年间,也有数千种职业盛衰兴亡。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第一产业就业萎缩,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发达的状况,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冲击和诱导。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必然受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不可能像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那样自由地向第三产业滑动,而较多地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寻找就业机会。即使在第三产业中择业,我国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无法找到像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这类新职业的角色,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就业选择是无法实现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必须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才是现实和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无冲突地承担一定的职业角色,顺利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完成其个人社会化的一般过程,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或工作者,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们的传统观念束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要受到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我国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使许多大学生轻视工厂的技术实际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从而导致了重视为“官”的就业观念倾向,轻视了承担技术实际工作等职业角色。在英国,传统观念也强调绅士文化而把企业家的社会角色看得很低。这种英国绅士式的文化教育思想背景使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则与工匠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不但导致了大部分优秀学生选择理科(理、工科大学生之比为100∶60),而且使工科毕业生在最后择业时,也在无法选择其他职业的条件下才选择进入企业。可以说,英国工业的衰落与其这种强调绅士文化的传统观念是不无关系的。
与上述两种传统观念相反的是,日本“尚武”的传统观念则在激励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倾向“亲手劳动”的社会角色的同时,束缚了大学毕业生对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社会角色的选择。这种“生产现场优先主义”的本意是想引导日本大学生以从事技术实际工作为荣,从而促进了日本“技术产国”战略的成功之路,使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强国。但日本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传统又终于使日本发展底气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使日本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大大逊色。
四、经济发展周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周期及国家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的波动分为长波动理论、中波动理论和短波动理论。
按照长波动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如5060年为一个周期。繁荣期即为经济发展时期,厂商订单纷至沓来,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工资上升,就业机会大大增加。而萧条期则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由于产品销售困难,新企业的建立遇到了困难,新增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原有企业纷纷削减生产,使公司企业从业人员面临失业的危险。长波动理论依据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但是实际上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有很大的关系,每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促进经济有近30年的黄金发展期限,随后进入相对萧条期,等待下次科技革命的来临。
按照中波动理论,2025年为一个周期,其中前1012年为繁荣期,后1012年处在相对萧条期,这主要是依据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住宅重建,使经济产生了繁荣和萧条的替换。在中波动理论中,由于新一代所引起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带来的可能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产生、创造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提供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而短波动理论中的时间跨度一般为58年,前4年为繁荣期,后34年为萧条期。这依据于企业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促进经济走向繁荣,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短波动理论中,经济繁荣增加的就业机会,主要表现在就业人数的扩大上。
进入21世纪,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革命、克隆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新的朝阳工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热点。总之,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各地区、单位特别是发达地区对各类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可以适当提高自己的就业和收入的期望值,反之则应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多种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入公司后也需要再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另外,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在经济繁荣阶段的收入、消费中,也必须考虑到经济萧条阶段的收入、消费。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4年寒窗苦读,其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面对择业,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和多变的心理,这些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是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您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的答案,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示,诱发了许多大学生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不是不对,而是要正确对待。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在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三、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度、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多少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大学生的求职心态。
四、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可干,大批农村打工者填补了无人干的工作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而有些热门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一位女青年的表白令人瞠目:“都什么时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织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工厂、下车间干“苦活”,而是一味地想找一份既有高工资又比较清闲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热门职业的渴求就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以及外贸部门等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