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常见的对他人的认知评价方面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据优势,也称之为“先入为主效应”。人际交往总是在第一印象中进行的。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交往,如有些大学生常凭与他人交往的第一印象来决定以后是否继续交往。
首因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应该尽量克服因第一印象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同时力求在初次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今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初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就是典型的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一贯表现良好的学生,一旦出了一点儿差错或做了一件错事,便给别人留下很深刻的负面印象。也有的学生利用近因效应树立自己的形象,在关键时刻表现自己。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不要被近因效应所蒙蔽,同时还要利用近因效应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认识的主体依据已知的或某一局部的特征,推及出认识对象未知的其他特征,形成对知觉对象的完整印象的心理现象。生活中的“以貌取人”、“爱屋及乌”、“一好百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以及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等都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将信息泛化、扩张的心理认知方式,是一种以偏赅全、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它使得人们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忽略其他特征,习惯于由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例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看到一个人举止热情、大方则容易得到该人聪明、慷慨、能力强的结论;看到人冷漠,则可能得出该人狡猾、僵化的结论。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克服晕轮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多了解对方,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同时在,交往中还应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比如,通过优化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好的外在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把自己具有的某些特征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一是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观点相似。例如,自己喜欢的,认为别人也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别人也同样感兴趣,便没完没了地高谈阔论。二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讨厌、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所喜欢的人,过分地指责和中伤自己所讨厌的人。三是愿望投射,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并把希望当成现实。例如,有的大学生因暗恋自己喜欢的异性,在观察对方时,总是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一个友好的表示,甚至是一句玩笑话都会被误认为是亲近的信号。
投射效应容易使人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自我和非我不分、主观和客观不分。因此,大学生在人际认知时,就应注意客观性,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防止“以己心度人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在对一类人和群体的认知中往往根据已形成的某种概括而固定化的看法来加以评价。刻板效应使人们对每一类人都有一套固定化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固定到某个人时未必正确。例如,认为老年人保守,年轻人一定办事不稳;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南方人精明、能干,北方人厚道、诚实等。
刻板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简化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更加迅速,但刻板印象并不完全合乎实际,它是把同一样的特征赋予每一人,而忽略了个体间的实际差异,从而造成偏见,影响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与矫治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常常感觉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存在交际困难,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总感觉到自己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问题,始终迷失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方向。他们要么不想与人交往,要么不敢与人交往,要么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自己痛苦,也把别人搅得心情不快。致使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时常在痛苦中挣扎,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有3种类型:人际不适障碍、人际相处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一)人际不适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适就是指在与人交往中产生不能适应与人相处的心理。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尽管他们能够与周围的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而且还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但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真正的能够诉说心声的对象,没有能吐露衷肠、知心知人、配合默契的知心朋友,他们非常渴望知心朋友,但又没有人能关照他们,所以时常感到自己是孤独的。
2.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尽管他们平时能与周围的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但与人不能深交,没有交往的质量,与人相处总是平淡的。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力,有他与无他都是无所谓的,不被大家所重视,而且自己身边也没有亲密的朋友或要好的朋友,与人交往多是表面的点头平淡之交而已,没有人值得他们牵挂,也没有人思念他们,没有亲友团,平淡中显得他们不被大家所接受,所以他们与人交往,不能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大学生时常在生活中感到内心空虚、孤独、迷茫和失落。
3.与个别人难以交往
这类大学生他们能够与多数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而且还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有自己亲近的人或朋友,只是与个别人因某种原因而难以交往,或不愿意交往。特别是同宿舍同班的同学容易产生这种类型的交往人际不适障碍。由于只是与个别人难以交往,每天又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所以时常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心病”。
4.交往困难
由于没有交往的能力或是交往的能力有限、交往的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或产生了交往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与人交往,相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交往的。他们的交往时常不能被人接受,在内心中害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很少有交往成功的体验,长期下去,他们就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时常感到苦恼,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5.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的敏感,他们特别的怕见到人,在与人交往时感到害怕,自卑感很强,于是极力想回避与人接触,甚至不愿意与人说话。他们在与人接触中,特别是在与陌生人交流时,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心跳加快、脸红耳赤、说话不流畅。他们知道自己害怕交往,所以时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地影响他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更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6.不想交往
这一类人在大学生中是比较特殊的,所占比重很少。前5类学生都有交往的愿望,尽管表现出许多的交往不适障碍,但这一类大学生则是没有交往的愿望,他们时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不与人交往,形成了“自闭症”。这一类人大多有怪僻,他们总是自我欣赏、自我封闭,存在严重的交往心理障碍。
总而言之,前4种类型的人都属于一般性的人际不适障碍,他们都有交往的需要,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不适的社交障碍,这4类人所占比例较高。而后面两种类型的人,都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交往不适障碍,尽管人数少,但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危害是很大的。
(二)人际相处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相处障碍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较多地体验到的是负面情绪,明显影响人际双方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的心理危害性很大,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很容易使自己产生身心疾病或是神经病。所以,大学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人际相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人际失和
人际失和又称之为“人际紧张”,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同一个学校、班级、宿舍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相处时不能彼此地接受,悦纳对方的一些思想、做法和看法,就容易产生一些矛盾或不和,造成人际关系的失和。处于失和的人际关系的双方,只要彼此能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某些方面或容忍对方某些方面的不足,就可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恢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现象在同宿舍或同班发生的比例很高。
2.人际敌视
人际敌视又称之为“人际僵局”,处于人际失和的双方,由于没有及时解决各自的相应问题,使彼此的人际紧张进一步发展,当人际张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因为一点儿小小的问题而造成人际敌视。如果说人际紧张还容易调理好的话,那么人际敌视的僵局就难以改善了。双方所产生的人际敌视具有顽固的情感和态度的定势,都会敌视、仇视对方,两人仿佛是势不两立,彼此的双方不再有人际交流,在以后的日子里很难再改变这样的定势。人际敌视尽管在大学生中比较少见,但对双方心理的伤害是较大的,容易造成双方的心情不快或成为生活中的一块“心病”。
3.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又称之为“人际争斗”。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际冲突或人际争斗,即双方在言语上发生争斗或谩骂,在行为上直接地发生肢体的冲突或殴斗。虽然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人际冲突往往是在人际失和与人际敌视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当前的因素而引发的。人际冲突对双方心理的伤害是巨大的,这种心理创伤的阴影会长期地保留在彼此的内心深处。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仅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还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让个体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绪。前面我们所谈到的自卑心理、社交恐惧症、孤僻、忌妒、猜疑、害羞等都属于人际交往障碍。这里不再赘述。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矫治技术
具有上述障碍的大学生,即使懂得很多交往的技巧,也很难同周围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影响与别人的交流、合作。这些人只有首先突破交往障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发明了大量专门用于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技术,如系统脱敏法敏感性训练、自信行为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等。其实,这些都是心理治疗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有的是从认识上加以调整的认知疗法;有的是从行为上给予矫正的行为疗法;有的试图挖掘求助者深层心理世界的分析疗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只是治疗人际关系障碍的一种手段,还需要大学生自己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的心理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行为治疗技术。应用在交际障碍上,就是针对人们在交往中存在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易发怒、古怪小动作等不良行为进行渐进式的调整,使其逐步适应环境,能正常地从事人际交往活动。
系统脱敏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放松训练
在安静整洁的环境里,尽量放松自己,舒服地坐好,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再做肌肉训练,先体验紧张的感觉,然后寻找放松的感觉,并体验与保持这种感觉。肌肉训练的顺序是手臂、前额、眼睛、嘴巴、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腿部等。做完后全身均匀进入松弛状态。放松训练可以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或借助放松磁带进行,熟练后亦可独自进行。
2)将困难情境按强弱排序
系统脱敏就是让受训者在放松状态下逐步接近平时难以应付的敏感情境,以此逐渐消除过敏症状。比如,某同学因胆怯难以与人交谈,他的问题可由轻到重排列如下:①与父母交谈;②与好朋友交谈;③与陌生人交谈;④与权威人物交谈;⑤与异性交谈。
3)实施脱敏
系统脱敏一般有两种脱敏途径,一种是想象脱敏,即在放松状态下想象自己处于较轻的敏感情境,当轻微的敏感问题克服之后,再想象较重的敏感情境直至最重的敏感问题得以解除。另一种是现实脱敏,即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训练,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办法进行。比如,自己害怕与某人交往,可以在早晨刚睡醒或感到轻松愉快时想象着与人进行交谈,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增加与人的接触,同时在交往中放松肌肉。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