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是指在社交中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其最大特点是怕见人,跟人交往时害羞脸红、说话紧张、不敢看对方的眼睛。社交恐惧又属于气质性恐惧,比如,抑郁型的人,性情内向、敏感多疑、害怕与人交往。儿童时期遭受的挫折,成年后有的会演变为恐惧症。比如,一位小男孩出于好奇,扒了一位小女孩的内裤,遭到家长的痛打,后来在高中时,偶尔瞥见一位女同学的内裤,顿时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冲动,从此不敢看这位女同学,并发展到不敢看所有的女性。也有的人是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或自己讲话伤了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不敢与人交往。还有的人是自幼社会交往少,已经习惯长期独处,一旦与人交往,就打破了心理平衡而引起恐惧。
为了克服社交恐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自己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是气质,还是挫折经历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时仅仅找到原因,就可以大大地减轻恐惧症状。
(2)改变个性中的不良气质因素。抑郁气质在交往中给人紧张、呆板的感觉,会令人不愉快,反馈回来,本人就会更加紧张不安,造成恶性循环。为此,在开始交往时,不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在交往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形成自我体验的良性循环。气质虽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并非完全不可改变。而且,通过努力可以扬长避短。
(3)克服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完美是一大误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总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就会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所以应顺其自然,对他人和自己都不要求全责备。但要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4)强行将自己置于社交情况下,迫使自己与人交往,在做中学习。大学时期就是培养自己社交能力的最好开始,虽然开始可能很难堪,但时间长了就会与人交往自如了。
对于严重的交往恐惧反应,可运用前面介绍的系统脱敏技术并配合自信训练加以矫治。如果还是无法解脱,只好去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3.孤僻
社交恐惧时害怕与人交往,孤僻是不愿与人交往,其表现为不随和、不合群、封闭自我、喜欢独来独往。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生有一种合群倾向,喜欢同其他人在一起,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需要友谊、爱情、交往。大学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能够正确地交往。然而,在实现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与人交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人们的自我评价大多以周围人的评价为参照标准,而孤僻者却无视他人的看法,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自我评价过高,就会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当在人群中找不到这种感觉时,便退缩到自我的小圈子中;自我评价过低,就会感到低人一头,同别人在一起感到压抑,于是宁愿自己独处。
(2)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特别是童年时的心灵创伤。儿童在长期消极的心境下,如父母不和或离异,对孩子管教过严或过分保护,都易导致孩子的孤僻性格。
(3)兴趣爱好贫乏,与周围人缺少共同语言,或过分沉迷于自己的嗜好,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很少与人交往。
(4)交往技能不足,与人交往时处处受挫,于是变得日益退缩、孤僻起来。如何克服孤僻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性格。孤僻者往往有性格上的弱点,一般表现为内向、固执、我行我素、喜欢独处等。前面的自信训练、敏感性训练都是改变性格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最实用的办法就是投身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去,并体验交往的乐趣,锻炼交往的能力,时间长了,自己的性格自然会有所改善。
(2)摆好自己的位置。要敢于面对现实,客观地了解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要孤芳自赏,更不要盲目自卑。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走向人群时,才会感到坦然。健康的交往是双方平等,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保持自尊,这样,就有望走出自卑或清高的误区,摆脱孤僻之苦。
(3)综合矫治,因人而异。由于孤僻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由单一因素引起,有的由多种因素促成,所以应区别对待。比如,幼年时受过精神创伤,就不妨请心理老师进行分析治疗;因技能欠缺而回避交往的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另外,孤僻者也可以从自信训练和敏感小组训练中获益。
4.忌妒
忌妒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
爱忌妒者一般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看见别人进步或取得成绩,不是替别人高兴和迎头赶上,而是无端地攻击和诽谤。这种忌妒有百害而无一益,它不但给对方造成伤害,且折磨忌妒者自己的心灵。巴尔扎克说过:“忌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所以,自觉地摆脱忌妒的困扰,一方面要克服自己的忌妒感,另一方面学会应付他人的忌妒。如何克服忌妒心理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竞争代替忌妒。别人比你强,你感到心里不平衡,就会化做动力,依靠自己的才智,堂堂正正地超过对方,这既无损于他人又有益于自己。
(2)不要只顾自己进步,不妨伸出援助之手,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乃至一些实际的帮助。
(3)全面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便不会忌妒他人。比如,同桌口才好,非常惹人喜爱,你自愧不如。但不妨多想想自己诚实守信,能赢得同学持久的喜爱和欢迎,这样,心理就会平衡。
(4)主动与对方交流。受到他人忌妒时,许多人往往轻蔑、厌烦,回避对方。其实,不妨主动找到对方谈谈心,帮助他调整注意中心,诚恳地指出他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用真诚和友善缓解其忌妒感。
(5)以积极方式消除威胁。你可以通过努力超过对方,或扬长避短,以己之长胜其之短,消除威胁的影响。相反,若在忌妒中燃烧不平衡的心理和情绪,甚至伺机报复,只能是害人害己。
(6)越是成功,越要尊重别人。人之所以受到别人的忌妒,往往是由于给别人造成了威胁,当然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贡献。但是,若一味无视别人的忌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不要咄咄逼人,凡事都与人去争个高低。越是有所成就,就越需要谦虚谨慎。
(7)加强修养,开阔眼界。忌妒严重的人往往有个性缺陷,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自我小心、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修养,重塑个性。要把眼界放开一些,看到别人做出的成绩也会推动自己的发展,也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样,你就会为他们的成绩感到欣慰,“心无底私天地宽”。
(8)应看到忌妒是一种变相的恭维,是以曲折的方式认可自己的成功,所以不必对忌妒者愤愤不平。另外,敏感系统训练及社会技能训练也可用于克服忌妒心理。
5.猜疑
猜疑心理是一个人产生对他人或事物不信任的复杂的内心体验。一个人猜疑心过重,对谁都不信任,对什么事都不放心,整天疑心重重,便会形成社交心理障碍。
在社会中,一定猜疑是有益的,属于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但猜疑心过重则不好,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胡猜乱想,这种情感体验一旦形成,知觉就会出现偏差。“疑人偷斧”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猜疑者的心理误区。他们首先要下结论,而后只摄取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越看越像,更加信以为真。猜疑者不仅自己痛苦也会挫伤别人的感情。例如,宿舍中若有一位同学猜疑过重,室友就会感到很别扭,平时不敢随便开玩笑,一举一动都很拘谨。
消除猜疑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而应学会先观察、吸收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再得出结论,并且要善于用事实检验论断,勇于推翻原有论断。凡事都要认真仔细考虑,而不要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和判断。
(2)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猜疑者往往凭感情用事,一旦怀疑别人时,冲动的情绪就会使他只看到单方面的信息,巩固错误的推测。所以,在情绪激动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一些其他事情,等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分析、判断。
(3)要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实力的认可,是必胜的信念,是立事之本。树立了自信心,就不会胡乱猜疑别人了。
(4)要客观地了解他人。猜疑者不信任别人,而不信任往往来自于不了解。所以,应学会观察他人、了解他人,同时多听听周围多数人的评价。当了解到对方是正直、善良的人后,就不要随便怀疑人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被怀疑者应正确对待来自别人的怀疑目光。受到怀疑,自然令人很不舒服,若感情用事,讽刺挖苦,与对方争吵,会把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做法是坦然处之,暂不理睬,忍耐克制,让事实说话,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当然,原则性的问题例外。
6.害羞心理
害羞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但过分地害羞就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容易使人在交往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容易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害羞者往往生来沉静内向、遇人胆怯,又过分地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害怕自己的言行不当受到他人的耻笑。
害羞心理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陌生的场合,时常表现出腼腆、动作不自然、脸红、心跳加速、羞于在公共场合说话,说话声音低又小,心理紧张;害羞者很难与陌生人交往,并且在交往中害羞心理会导致其难以清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
如何克服害羞心理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交往实践训练。患“害羞病”的人是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上的胆怯反应。所以这种人最为缺乏与人交往的实践,因此要大胆地勇于结交朋友,多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让自己在社交的实践中消除害怕、胆小、害羞的心理。
(2)利用自我暗示方法。时常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我要勇敢地对他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心理暗示可以提高自己的勇气,改变害羞的心理,使自己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沉得住气,不再遇事谨小慎微、胆怯,从而大大方方地与他人正常地交往。
(3)抛弃多疑之心。害羞的人最怕自己的言行不当受到别人的讥笑,所以总是存在着多疑之心。其实,越是这样越会加重自己的羞涩心理,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多疑之心远远地抛在脑后,抱着无所谓的镇定自若的态度去面对他人。
二、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交往应该建立在对自己、他人、人际交往本身正确的认知基础上,所以大学生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以克服不良认知的消极影响。
(一)自我认知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的自我评价将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人际交往有较大影响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评价过高,会引起骄傲自大的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优于别人,比别人高人一等。这样就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屑与人来往,不愿意与人为伍,最终只能使自己陷入孤独之中。这种凌人的盛气会使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大学生的个性和自尊都比较强,谁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扮演低人一等的角色而进行不平等的交往。
过低地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恐惧的心理,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足的地方有很多,以至于缺乏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会在交往中特别是人多的场合,就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造成害怕、胆怯、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严重的则发展成为交往恐惧症。自卑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往往会在无意识中将自我封闭起来,从而缩小了自我交往的圈子,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本身存在的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良好人际交往标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与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很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许多大学生对良好的人际交往标准却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许多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时常感到现在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有的大学生认为,与周围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隔膜,或被周围所有的人喜欢才是人际关系良好的表现。追求这种理想的人际交往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是自寻烦恼。
2.对交往最基本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认识
如有的同学平时走路低着头,不敢看别人,见到人便把目光投向他处;甚至见到老师与不喜欢的人低头而过。还有的同学处处议论他人的不是,或是“嘴快”,一点儿小事便传遍全班或整个年级。长期以往,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且从心里不会再与他交往。
3.对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缺乏正确的认识
如有的同学认为拒绝别人的要求会伤害别人,所以就习惯于有求必应、委曲求全,偶然一次不满足对方的要求,就会担心对方会生气。因此,要在实践中学会正确的交往技巧,掌握交往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