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发展特点
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924岁,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的青年时期,也可以称为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所以人们时常称大学生为“时代骄子”。他们的个性基本处于完善及定型的时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正处在从初中、高中依赖型---依赖父母、依赖老师直接教育及“保姆式”的管理,向进入大学后学习及生活的一切都主要依靠自己来独立完成的时期转变。特别是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心理发育也日渐成熟,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群体生活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关心时事政治,注重新事物的发展,跟随社会流行色,思维活跃,观察力、注意力以及概括、理解、分析、综合、记忆、思维等生理机能和心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知识面逐渐扩大及深度不断迅速发展,其思维更具有创造力和创造性。他们精力旺盛,志向远大,胸怀宽阔,善于探索、发现,并具有冒险和自我牺牲精神,有改变社会的良好愿望,而且情感丰富,情绪多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对新理论、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特别钟情于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理论、产业;他们喜爱各种艺术,爱好文学,善于交际,展现自己,涉足恋爱,对生活和人生充满激情。然而,大学时期必定是处于人生接受知识和做人教育的时期,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尽管他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社会化,但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没有真正的生活经历,时常还有天真的一面,看待问题也较为简单,富于幻想,对待问题常有片面性及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施,极易引起心理上的冲击。心境与行为变化很大,有时表现出过度兴奋的愉快状态,甚至出现不能自制的行为;有时则又表现出抑制与委靡、怀疑与动摇、孤独与悲伤。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单一、社会阅历少和在经济上时常依赖父母或他人,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水平并不一致,因而产生了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而心理发展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地完全达到成熟,因此呈现出既有别于少年儿童,又有别于成年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了自己的一些特征。
大学生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它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的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矫正的作用。
人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十分注重对自己的观察与分析。随着个体新的自我体验的积累和社会对个体要求的增高,本来完整的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分解成了一个“理想自我”(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一个“现实自我”(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理自我”(自己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材等生理状态的认识)、“社会自我”(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认识)和“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性格、气质、智力、情绪、情感、态度、理想的认识)。也就是说,大学生学会了使自己既是自我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对象。处在观察者地位的是理想自我,被观察到的是现实的自我。这种分化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开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处在这一阶段。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性常常给大学生的内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严重的心理冲突。另外,由于当今社会的剧烈变化,成人社会所具有的人际关系和规范不断变动,也使大学生的自我要领不断受到冲击,他们常常为无法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而感到不安。
1.大学生自我认识全面而深刻
人一旦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对自己的身材、体形、身高、体重、服饰、容貌等体态状况表现出极度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地增强,心理活动转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第二特征,身体形态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体态、容貌的变化,如身体的高矮胖瘦、皮肤的黑白粗细、容颜的化装、服饰的打扮等,而且更加关注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活动的感受,例如,关心自己的智力、才能、性格、人际交往的发展,力求使自己的形象趋于理想化的自我,常将自己看成是成年人,并与同龄的社会人相比较,进而产生自己的美感,并格外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打扮。同时,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常把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并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表现出全面而深刻性,并逐渐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展现。
2.大学生在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中面临着困惑
尽管多数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已经逐渐摆脱外界期望的影响,更多地从是否达到了自我内心标准来评价自我,但由于他们的个人经历相对简单,失败和挫折的体验比其他同龄人和成年人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因此,往往将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估计过高,也就是把理想自我的标准定得过高。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挑战,他们一旦发现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就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发生动摇,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最为多见。
一年级大学生刚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胜,骄傲地跨入了“天之骄子”的行列,大有“指点江山”的激昂气概。他们要在新的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处处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较高的自我意识并不意味着“自我”的成熟。复杂的现实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期望不断受到挑战,遇到的挫折更使他们面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裂、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对立所引起的内心冲突。他们不断地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或提高实现自我的水平,或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逐渐调整、完善自我的认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开始逐渐趋于全面、客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评价越来越多地具有广泛性、概括性的特点及理性的辩证思考,使得自我评价与外界的评价趋于一致,并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评价和设计自己。毕业班的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加趋于客观,他们从中获得了稳定的自信心,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逐渐趋于统一,自我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3.大学生的自尊心十分强烈
这与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有关。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自尊心得到满足会促使人对生活采取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一般来说,自尊心是以自信心为基础的,不相信自己的人很难做到尊重自己并设法保持自己的尊严。但是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却会成为一种虚荣心,它往往掩饰一个人内心的自卑感。有些大学生对于批评过分敏感,甚至只要别人持有反对意见,他便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闷闷不乐或者大动肝火,实际上这就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还有些大学生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而他却不愿意尊重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往往并不能真正懂得自尊。
4.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一个人必须通过表现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极强进取精神的群体,因此表现欲望格外强烈,这种表现欲使大学生充满无形的竞争。学习中的竞争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因此许多大学生感到获胜无望就自动放弃而转向其他竞争,如体育竞赛、文娱表演及其他社会活动等,甚至交朋友、谈恋爱等也都可以作为表现和竞争的内容。竞争获胜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去生活;竞争失败会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感有时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进而轻视自己,离群独处,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5.自我控制力提高
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量的增加,个体的心理成熟和个人的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形成,主要表现在他们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忍耐性、坚持性、独立性、意志力等都有显著的提高与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愿望十分强烈,他们处处表现在自我的觉醒,力图摆脱外界的束缚,摆脱父母保姆式的“管理”,很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处事。同时,他们能自觉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并能根据他人的评价与建议以及自己行为的结果来进行自我反省,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节、控制、改变自己不符合现实或实际的目的和行为,尽量让自己的行为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尽管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但其控制水平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情绪变化多样,偶尔还会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
6.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敏感、复杂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除学习之外,其自由的时间很多,他们将过剩的精力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之中。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具有比其他同龄人更加丰富的自我体验。据调查,大学生中的正情绪主要有:愉快、高兴、快乐、喜欢、轻松、欣赏、热爱、欣喜等;主要的负情绪有:不满、不喜欢、不耐烦、烦恼、反感、孤独、发愁、忧郁等。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基调还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也是复杂的,具有敏感性及一定的波动性。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程度,他们时常容易因为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绪波动大,不稳定,虽说有激情,但感情用事的成分很多。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他人对自己的言行、态度),都会引起情绪的强烈反应。同时,大学生的内心起伏较大,有极其明显的两极情绪,往往是大喜大忧,情绪跳跃式发展,大悲之后又大喜,在获得他们认可或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情绪体验,甚至骄傲自满、扬扬得意、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极易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情绪体验,情绪消沉、闷闷不乐,或是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智能发展特点
智能也可以称为“智力”,它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分析力、综合力等。在社会心理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必须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心理学家认为,要做到社会适应,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之为“社会智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但其智力发育已经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思维能力方面。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一般思维主要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思维已经达到了高级阶段。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广度、深度的加强,以及他们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一生中平均智力的最高峰。特别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发展是大学生思维成熟和智力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分析与罗列和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求揭露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要求有理论的深度。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不再喜欢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开始主动地、有选择地吸取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今天的教学环境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靠网络系统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量的教学资源。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性地获取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
然而,为什么校园中还有许多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补考呢?为什么大学生中还会有各种形式的不适应呢?为什么一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默默无闻,而长时间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来呢?事实上这些情况的产生,绝大多数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无关,不是智力因素所致,而是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关。人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上述我们所讲的认知因素(感觉、知觉、智力、想象、思维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个性、需要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走向社会后还有一个社会智能发展的问题。其中社会智能发展不完善是他们没有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智能也就是个体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这是人后天的习得,是社会的生活、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所形成的一种智能。有人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智能包括6种能力群的12种社会智能。
在这12种智能中,若是一种或几种能力明显欠缺,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才能的发挥,即使智商再高的也难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