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并且也很复杂,这里主要选择一些影响心理健康最大的因素来加以论述。
1.自我认知因素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及自身所具备的特长、个性、性格、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转变。这些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家庭经济状况上,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分化: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容易产生自负、骄傲自满等情绪,而当遇到挫折时就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失望、悲观等情绪。尤其在面临毕业就业前,若不能很好地认知自我,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经很强烈地认识到“自我”的概念,已把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自我”还不能完全自我独立的脆弱一面。因而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发展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其中有的学生在不断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地认知自己,只看到他人的进步与成长,而自己还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对自己有所失望,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的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放大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这样就会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没有得到社会、同学、家长、老师的支持,产生了严重的烦恼和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优秀的群体,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总有相当大的差距。对于客观事实由于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正确评价自己与现实的差距,就会重新确立发展目标,尽量与社会、群体的发展要求相一致,这就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因而在心理上逐渐与现实达到平衡;而有些大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没有正确地认知自我,而是一味地责怪现实的不足之处与残酷,于是就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出现思想意识上的冲突,产生消沉、苦闷、悲观、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迷于网络,甚至放纵自己,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学业期望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主要特点就是学习的自主性。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学里,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一切学习任务都需要自己独立来完成,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的评估和进一步的培养。
尽管我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大众化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很高,而且每年的扩招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也许是原来中学的佼佼者,并在班级确立了自己的学习优势,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有着较高的期待。但在大学里,他们或许不再是学习的佼佼者,以前学业的优势不复存在,面对众多的学习优秀者,自己需要对未来的学业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审视。如果大学生不能重新重视自己的学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悲观失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上升、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忌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方式、内容都与中学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期望的提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必须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既要获得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要加强职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找到自己所中意的工作。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力不强,沉迷于玩乐与网络游戏之中,就容易因不学习而影响到学业,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同时还可能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产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或辍学。所以,学业的期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3.人际关系因素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化,角色也呈多样化。相对来说,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比对学业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还要困难。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之中,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风格特点各异的并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和对未来前途充满设想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和谐、友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极其重要。这种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问题是大学生必须首先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有同宿舍、同班级、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处,还有新的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怎样与异性交往等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
大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学或亲人之间,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很少,人际关系比较稳定。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将面临一个重新结识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重新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展将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将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交往以及适应障碍,可能都与新生阶段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一定的关系。
人际关系更多地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的模式。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的期望,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他人要求过高或期望太高,只想到他人应该如何对自己,而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他人,因而会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集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于一身。
在大学生中,与异性的交往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特别重要方面。这既包括两性之间的友谊,也包括爱情的发展与成长。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拒绝,也不知该如何去接受以及如何把握爱的温度与尺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面对分手、面对自己,这样就可能造成因失恋而产生的许多心理疾病。
4.心理冲突因素
心理冲突是反映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心理冲突常常会造成人的动机部分或全部地不能满足,同时也使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动机与挫折有关,也是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冲突,既有个体之间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方法、语言的表达,也有群体的如独生子女与贫困学生特有的心理冲突,还有个体发展中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学业与情感等问题。
大学时代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除经济来源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摆脱了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建构。当多重发展任务同时落到大学生身上时,没有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没有父母的依靠,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并非是判断引起的冲突,而是由于选择带来的取舍。这种情况在人的一生中是会经常遇到的。例如,升学还是就业的选择;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选择;学习与恋爱的选择;学习与工作的选择;等等。但在作出选择之前,会陷入面临冲突的情境,往往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在作出选择时,不仅意味着选择什么,同时还意味着失去什么,很多大学生也正是由于害怕失去某些东西才难于作出自己的选择,进而造成心理冲突的发生。
5.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变动而影响生活的大事。如重要的考试、就业、患病、家人病故、失恋等。生活事件的产生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个体每经历过一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调整和适应因这些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产生应激反应。生活事件造成的应激越强烈持久,对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有时一个大的打击可能使人长期消沉,丧失生活的勇气。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个体抵抗力就会累加,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几个生活事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其严重影响。如大学生经历的人际关系的疏离、评优失败、失恋、学生之间的打架、父母离异等,都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不适。
在生活事件中,重要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如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师生关系的冲突等。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与家人、朋友,特别是恋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与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今后对人生的看法。失恋带来的挫折感尤为严重。荣誉的丧失主要是指很多认为可以获得奖学金或评优、入党却没有实现目标的人,或者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等。师生关系的冲突是指学生不听老师的批评而与老师发生口角,或是课堂上与老师直接发生冲突等。重要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生活事件虽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它也会增加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就必须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而带来的生活变化,这也带来了个体抗挫折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