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无论是为官,还是待人,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变”。根据不同的世道,选择不同的处世原则,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待人方法。所以,历史上能够善始善终的人,大都能够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对自己的言行和处世法则做出变通。
《易·系辞》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几无不利。”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做事容易,需要在穷困的时候做出改变,变化之后就会顺通,才能长久,从而使万事万物达到完美的境地。
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为人处事最忌讳僵化的思维,人们喜欢按照以往的经验处理手上的事情,却忽略了眼前事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很难获得圆满的结果。而与朋友相处的时候,表达富有想像力的语言,探讨一些新鲜的话题,会使你更有吸引力。
一个人不能抱着满腔热情,怀着赤子之心却不顾实际环境,不看周围大众的水平而自顾自地施展抱负,在待人处事的方式上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话必撞一鼻子灰而于事无补。
商业世界中也充满了变数,一成不变的思维是财富的绊脚石,只有具备叛逆、求变思想的人才能掌握最新的情报信息和知识,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IBM提出了“随需应变”的经营理念,它适应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客观需要,所以成为“以不变应万变”的完美诠释。
改变墨守成规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变”。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没变;有时候,周围的环境没变,我们却变了。这时候,如果固执一端,必然会吃大亏。明智的做法是,控制自己,该变则变,不该变时,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周围的世界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善于把握时局的发展进程,主动跟随事物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原文】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释义】
肝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见;肾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生在看不见的内脏,但症状却发作于能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功夫。
【解读】
汉代著名文学家枚乘在他的《上书谏吴王》中写道:“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做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做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
正如洪老先生所说,假如一个人肝脏出现了问题,那么视力也会受到牵扯,假如肾功能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到耳朵的听力,虽然病变的内部别人看不见,但是疾病影响到的部位,别人是能够看得见的。所以,假如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希望别人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那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古人讲修身不是说表面上让自己完善,无懈可击,关键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心无愧。他们认为,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念头。别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过人之处。
历史上这样的聪明人很多。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公仪休,非常明智,他懂得勤政廉洁是本,职位俸禄是末。他心理明白:他人送礼给他是因为他有职权,想从他的职权中得到好处,而他的职权又是由他的勤政廉洁、为国效忠获得的。因此在位期间,公仪休从不接受别人送来的礼品,由此美名远扬。
公仪休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吃鱼,所以鲁国有一些为了谋求个人利益的人,争先恐后地买好鱼来送给他。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来人最后只好把鱼带回去。
公仪休有个弟弟,看在眼里,就跑去问公仪休“大哥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他们既然诚心送给你,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他的弟弟听了公仪休的这一番话,十分佩服哥哥的为人,更对哥哥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
慎独是人生修养的较高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要做到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努力实践,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律己。要从细微的小事情做起,不论人前人后,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格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去做。
其次要自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试想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再次是知错能改。陶觉说:犯错是一错,不知错又是一错,有错不改是错上加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难免偶露劣性,违反规则,出现错误,重要的是认识和改正错误。
古代曾子说:“每日三省,是恶当惊;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思想之错宛若生理之疾,有错不改犹如讳疾忌医,终会酿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当心,即使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知耻。”可见,在自尊、自重、慎独方面,东西方文化有相同之处。
同功则相忌 安乐则相仇
【原文】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释义】
应当有与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忌;可以有与人共患难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安乐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视。
【解读】
从古到今,能够同享安乐共受富贵的例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杀,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
游方僧出身的朱元璋,崛起于乱世,靠部将谋臣的辅佐,得以登上皇位,建立大明江山。然而,事隔不久他便开始以血腥的手段对付功臣,其手段之残暴,株连之众可谓自古未有。朱元璋称帝后,先后借所谓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和大将蓝玉一案大肆屠戮功臣,短短几年时间,那些帮他夺得天下的文臣武将,几乎全被斩尽杀绝。民间盛传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并非毫无根据。
朱元璋对功臣宿将的杀戮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先是借口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盗官粮案”大开杀戒,每次杀戮都在万人以上。据史料记载,在功臣宿将中,除了汤和交出兵权,告老还乡得以善终外,其余皆被处死。其用刑的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古人有此感叹,今人也难以走出这一怪圈。
很多企业在创业之初都能“共苦”——抱团打天下,但等到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反而不能“同甘”。其实,与人共患难并不是一件困难事,因为危难情况下,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往往是惟一选择。
纪凯今年40岁,刚离开他工作了十五年的公司。十五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公司工作。纪凯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工作,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纪凯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以说备尝创业的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步成长,纪凯的担子放了下来,开始有空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纪凯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纪凯万分不情愿,可是他不得不离开。
这是现代版的“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故事并不罕见。但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有的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有的是惟恐部下“功高震主”,盖住他的光芒,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了,所以要“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的“功臣”因为确有才干,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总之,“功臣”对老板产生了威胁感,老板自尊心受到损害,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朋友或同事有了过错的时候,我们应当和别人共同分担过失,这是一种风度一种品德,如果有了功劳,却不和别人共同分享,彼此之间就会互相产生嫉妒,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团结和和气。
如果朋友或同事有了难处,我们可以和他们患难与共,可是如果有了安乐,那么绝对不可以和他们共安乐,否则就可能成为互相仇视的对象,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们都希望亲人或朋友之间可以“共患难,同安乐”,但这大多时候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现实是残酷的,现实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原文】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
【释义】
生长在富豪权贵大家族中的人,不良的嗜好欲望如猛火般炽烈,显赫的权势地位如烈焰般灼人。如果不加节制反省而毫无收敛,不及时给他一点清凉冷淡观念来缓和一下,那猛烈的欲火即使不使他粉身碎骨,早晚有一天也必然会引火自焚。
【解读】
古语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一个生长在富贵之家的人,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们心里仍然没有感到满足,总是希望比现在的条件更好,比如有了吃的就想要穿的,而且吃的要更好,穿的要更高档贵重……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一定的理智和道德修养来缓和一下各种强烈的欲念,那孩子就会随心所欲,为非作歹,声色犬马,尽情作乐,不但危害社会,也必然会使自己走向“自烁”的毁灭之途。从这个意义来说,欲念好比是烈火,理智好比是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
所以,对于生长在富豪权贵大家族中的人的不良嗜好、欲望,要用凉水浇一浇,要有所控制,不能任其发展。
在这方面,曾国藩可以说是楷模。
曾国藩(
1811—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虽然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廷也十分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也对他十分钦佩和尊敬,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