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赶紧扔下弹弓,回头就跑。恰在此时,看守果园的人以为他偷栗了,便追逐着痛骂他。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就是从这则寓言来的。由这寓言引申出一个结论:成心谋算他物,自以为聪明,结果却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因而,唯有铲除心计,不耍小聪明,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红楼梦》有一个人物,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这个人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在贾府算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她想尽各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于世路上好机变,彰碜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展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
王熙凤虽然有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但也正因为她的聪明造就了她结局的悲凉。
再看李纨,是那种恪守妇道、平平淡淡过日子、独善其身的传统淑女典型。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也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人缘好,因为有个好儿子贾兰而最终凤冠霞帔,结局是金陵十二钗中命最好的。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如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谣“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
现实生活中,当你新进入一个单位,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一阶段你最关键的任务并不是创出什么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实现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磨合,为其所容纳。你莫要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只有先站得住脚,你才能够谈得上干事业。
初来乍到,你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言行。你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但这只会增加同事的威胁感,联合起来对付你,使你陷于孤立窘境,甚至是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要知道,领导往往喜欢谦虚的下属,而不喜欢爱表现自己的下属。下属如果急于表现自己,会让领导觉得你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不利于机关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因而他肯定不会支持你。此外,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你得罪同事,由于领导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人干工作,他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他很可能会批评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示。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轻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捉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苟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知身不是我 烦恼更何侵
【原文】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之言也。
【释义】
只因世俗之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会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假如已经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贵呢?”又说:“假如能明白,就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的,那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解读】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老子也曾经说过:“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问兴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也就是说:没意识到万物的存在,也不感受到天理自然的支配,是为忘己。忘我的人,便可谓入于天,亦即和天合为一。如果承认吾人心中真有实体存在,烦恼便会尾随而至。
先哲主张“无我”,那是针对世人们“太有我”而说的。人们看“我”太认真,所以有种种烦恼。
人生在世,每天品味着不同的生活,有喜,有怒,有哀,有乐,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生活对每一个人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想要平衡自己的心理,那就要换一种角度去生活,不要钻牛角尖。毕竟生活方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而且人生的大多烦恼都是自找的,人就是这样。心里要是有点什么事,就会忧愁万千,牵肠挂肚,逃不了,离不开,扔不掉,脑子里整天就转着那点破事儿!那么,莫名其妙的烦恼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烦恼像弹簧,你硬它就强。俗话说:“野花不种年年收,烦恼无根日日生。”只要我们想开了,它就像一片乌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的话,那烦恼就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影响。
这里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整天郁郁寡欢,他让他的手下去寻找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国王的手下来到一个贫穷的山村,听到有人在唱歌,他们就寻着歌声找到了一个农夫。农夫穷得连一双鞋子都没有。
他们就问他:“你快乐吗?”
农夫说:“我没有一天不快乐。”
“可是你连鞋子都没有!”他们感到奇怪。
“我没有鞋,但我有一天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我才觉得我比他幸福多了!”农夫笑着回答道。
多么聪明的农夫啊。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烦恼东,烦恼西,其实,太多的烦恼可都是自找的。
西方的一个心理学大师做过一个实验:
这个心理学大师找来一批志愿者,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未来一星期的烦恼,然后放在一个指定的盒子里。一个星期后,他又让那些人从盒子里拿出那些纸,看哪些预计的烦恼成了真正的烦恼,而哪些预计的烦恼没有成为真正的烦恼。结果发现只有二成预计的烦恼成为了真正的烦恼,真实发生过,而那八成只是自己预想的。
这个实验表明,生活中,我们常常自寻烦恼。
这个心理学大师告诫我们:每天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就足够了。
英国思想家洛克说过:人的幸与不幸,多半是自作自受。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迫使自己进入不幸和自怨自艾的苦境,一旦无条件地投降就成为沮丧的牺牲品。
让我们在先贤智慧的引导下,给自己一点空间,让微笑重新回到脸上,坦然面对失败、挫折,给自己重生的勇气,当悲伤和绝望的时候,换一种角度去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脱方式。不要一味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要折磨自己的心灵,要悦纳自己,多一份自信,让生活充满希望。
试过后,你会发现:
换一种角度去生活,会觉得豁然开朗。
换一种角度去生活,会恢复往日的自信。
换一种角度去生活,会觉得海阔天空。
迷则乐境成苦海 悟则苦海为乐境
【原文】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
【释义】
没有良好的心态,那么即使在快乐的环境中也如同在苦海中,好像水结成冰;心态好,那么即使在苦海中也如在快乐的环境中一样,好像冰化为水。
【解读】
佛家说:苦海无边。佛家认为人间充满了悲苦无情,用这种心境来正视人生,那耳目接触的尽是悲苦,结果就使人产生悲观思想,甚至造成厌世之悲剧。这种葬送自己宝贵生命的人生观,无论对己对人都毫无意义。
人生本来是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的,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绝不可以抱着苦难的思想。世上的事物往往有其对立的一面,悲苦常生自欢乐,衰败常生自昌盛,因此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源”等等说法。
《格言联璧·持躬》中有这样一句话:“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状况。有的人相对来说生活的很苦,却笑口常开,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苦过一样。对这些人来说,快乐是在内心,而不是外表。
人生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快乐,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到的童话故事人物一样,大部分的人都希望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他们不要别的,只要享受快乐。
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
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敞亮了,便告别艄公,轻轻松松地跳上了岸。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艄公那样分析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乐观的人,心灵开放的人,拥有快乐生活的人。
真正拥有乐观心态的人,他的性格一定是开放的,他的生活一定会富有情趣;快乐不是赚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只是“我们思想愉悦时候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不是道德的产品,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的产品一样,但血液循环与快乐两者却都是健康与生存的必需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这样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的确是一种超凡绝俗的修养工夫。程颐曾这样分析孔子的话,他说:“颜回之乐,非乐箪、瓢、陋室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其实对每一个人都一样,人生的自我感觉至少80%源自于“生活态度”。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到某个时候我就快乐了”这种心态,你最好尽量改成让自己此时此刻享受到满足感。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尽情享受眼前的时光,不要浪费精力为未来虚构理想。一切性情中,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善于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所以,对于生活的强者而言,虽在困苦中也不会惴惴不安,他知道,身心之苦是担当大任者心由之路,虽然时运不佳,亦不会郁郁寡欢,他知道,忍耐虽然痛苦,但最终收获的果实却是甜美的。所以,身处苦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苦境会逼着人想办法,苦境能锻炼出人才。
我的命运我做主
【原文】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捉掇,便超此场中矣。
【释义】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我自己掌握了牵动木偶的线索,任何丝线也不紊乱,收放自由,行动或停止由自己掌握,一点都不受他人的牵制和左右,那么就算是跳出这个游戏场中了。
【解读】
强者总是反复的告诉自己:“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领导。”因为我们是自己态度的主宰,所以自然变成命运的主宰。
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意是:
美国某地突然发了洪水,当地的一个人因未及时转移而被困住。这个人是位虔诚的教徒,这时候他就立刻想到跟上帝祷告,求上帝救他,祷告完之后不久,来了一艘消防队的救生筏,要他赶快上来,但他不愿意,他跟消防警察说:我在等上帝来救我,消防警察无奈,只好离开。
过了一个时辰,水已经淹到二楼了,他继续迫切地跟上帝祷告说:“求上帝救我!水已经淹到二楼了”。祷告完不久来了军队派出的橡皮艇,要他赶快上来,但是他仍然不愿意,他跟要救他的那个大兵说:“我在等上帝来救我。”大兵无奈,也只好离去了。
又过了一个时辰,水越涨越高,他只好爬到屋顶上去,他仍然跟上帝祷告,要上帝赶快立即马上现在就来救他,祷告完之后,来了一架空军派出的直升机,从机上抛下救生索要他赶快上来,但他仍然不肯离开,他跟空中的大兵说:“我在等上帝来救我”。
终于,一个浪打过来,把他卷入洪水中。死后来到天堂,他跟上帝发脾气说:“为何上帝都不来救我?”上帝说有啊!我已经救了你三次,但每一次都被你给拒绝掉了。
你是你自己的指挥官,没有任何人能命令,或以他的意志驱使你。一切主动权皆操之在你。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的人会不断改进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慢慢地,会愈来愈喜欢自己,并且逐渐清楚自己的目标,学会安排眼前的生活。一旦进入这样的境界,便能获得无限的平静与成就感。
跨过这些阶段后,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将呈现另一番风貌——这是因为关注这些事的心态已经不同。从此之后,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和其他人的交往上,由于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也不再期待他人的恩赐,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将更为自然。
因矿井塌方而被困井下的矿工,看到井口透过的一丝光,心中便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下一刻,相信明天,就凭着这样一股劲儿,硬是熬了过来,盼来了重生。他们是生命的强者,靠着不变的信念把命运牢牢攥在了自己手中。
生活在祥和安宁中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拥有这种精神呢?
处治世宜方 处乱世当圆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释义】
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
【解读】
老人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是古人待人处世的一种典型方式,这和他们的从政态度有关。太平盛世的时候,往往有明君贤相为政,能采纳善言,表彰善行,各级官员也都能大公无私,所以一个人的言行就可以刚直严正,即使说了触犯上司的话,也不会受到迫害。相反,如果世风日下,奸臣当道,那么,一个人的言行就必须尽量谨慎,宜圆不宜方,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前程。
从政如此,待人也一样。对待善良的君子没有必要苛刻要求什么,要宽厚;而对待邪恶的小人,如果太宽厚了,他就会变本加厉,所以要严厉;对待一般人,不能太宽,太宽就会失去控制,也不能太严,太严就让人敬而远之,所以,要宽严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