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核心外延区南部板块及其邻近的西部板块南部片区,大致沿”三环“高速公路的南半环,依托永川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江津四面山、万盛石林、黑山谷、南川金佛山等布局自然主题的旅游业。
(3)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见图28)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园(北部新区高新园)和南园(九龙坡)、沙坪坝和北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微电子工业。主要依托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以及重庆大学城的科研力量,争取国际知名微电子企业入驻,布局微电子及相关的产业。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1小时经济圈内可以重点建设两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①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主要依托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作为智力支撑,重点在北部新区布局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特色生物农业为主的产业门类,建设成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②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主要依托城市核心区内相关高校的软件学院、国家级软件评测中心(设在西南大学)和相关软件公司,重点发展软件中间体、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数字内容等软件产业,建设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4)现代装备制造业布局(见图29)
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城市核心区和核心外延区的双桥区。
城市核心区北部主要依托北部新区经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空港工业园、出口加工区进行布局,蔡家组团和东部片区的鱼嘴组团作为拓展区,重点发展军事装备、汽车总装、仪器仪表、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系列模具、医疗成套设备等。城市核心区南部地带主要依托巴南区、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南部的九龙工业园、花溪工业园、上桥工业园和建设集团、隆鑫集团、宗申集团、力帆集团和嘉陵集团等骨干企业进行布局,发展以摩托车总装等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双桥区主要依托重庆重汽集团和车城工业园区布局,发展重型汽车制造产业。
其他装备制造业。除现代装备制造业外,其他装备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城市核心外延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三个板块的各个区县,其中以西部板块的各个区县为主。一是布局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业,发展与之衔接的上下游辅助环节,如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大型成套设备零部件等。二是布局中低端的机械产品加工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相关基地。在上述基础上,1小时经济圈内应改造提升历史形成的国家兵器装备工业基地,创建世界级摩托车基地,形成汽车、环保、数字仪器仪表、军民结合产业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并争取全部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授牌。其中,①世界级摩托车制造基地。以巴南区和九龙坡区的相关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为主要依托,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和城市核心外延区的其他相关配套企业为辅助,做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基地,打造”中国摩托车之都“,创建世界级摩托车产业基地。②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以北部新区和双桥区为主要依托,形成轿车、微车、重型汽车等门类齐全的汽车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巩固”中国第四大汽车制造基地“的地位,争创全国第三,并积极争取扩大出口。③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以北部新区为主,发展环保成套设备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④国家级数字仪器仪表基地。依托四联集团在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领先地位,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数字仪器仪表基地,保持龙头地位。⑤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挥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并汇聚了一大批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紧紧抓住”军转民“和”军民结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产业溢出、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三大溢出效应“,通过”军民结合“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5)优势资源加工业布局(见图210)
天然气与石油化工产业。以长寿、涪陵为主体,沿长江向万州延伸,布局以天然气与石油化工、化肥和盐气化工为重点的大型综合化工基地。依托大足县和铜梁县的矿产资源,发展以锶盐系列产品为主体的化工产业。依托潼南县(建设化危品铁路专线),发展铬盐和钛盐化工。
依托城市核心外延区的南川、万盛、綦江等地,联合贵州,布局煤化工产业。
能源产业。能源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市核心外延区的北部和南部两个板块,西部板块也可适当布局。北部板块主要依托合川区,布局双槐火力发电,嘉陵江草街、利泽和涪江富金坝水电,沥鼻峡、保合、三汇煤矿等,建设成全市的综合能源基地。南部板块主要依托江津区珞璜火力发电、万盛区(与贵州合作)煤炭产业进行布局。西部板块主要依托永荣矿务局各矿,适当布局以煤炭或矿电联营为主的能源作为对上述能源基地的补充。
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以长寿化工园区作为重庆钢铁公司的新基地,主要布局钢铁工业。依托南川铝土矿,布局氧化铝;依托西彭的西南铝,发展铝材制品、铝镁合金等深加工产业,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
特色农副产品及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及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业主要布局在城市核心外延区。主要有:生猪养殖与制品加工,草食牲畜养殖与加工,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与加工,青蒿、葛等药用原料种植、蚕桑与丝绸纺织等。
※世界级资源加工型战略产业基地。①世界级天然气石油化工战略产业基地。重点依托长寿化工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川维厂、英国BP公司等骨干企业,按照建设成为世界级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中国新能源产品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定位,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②世界级铝加工战略产业基地。发挥重庆铝土矿和水电资源优势,与中铝集团形成战略联盟,把南川和西彭作为载体,充分依托西南铝业集团等骨干企业的铝加工优势,建成世界铝加工战略产业基地。
(6)轻工业布局(见图211)
轻纺与皮革加工业。在沙坪坝、北碚、渝北、铜梁等地布局轻纺服装工业。
依托璧山县的西部鞋都布局以制鞋为主的皮革加工业,形成西部最大制革基地。
绿色食品产业。在北部新区布局啤酒饮料;依托涪陵卷烟厂等布局烟草;依托各级城市(镇)布局其他的日常食品加工业(肉类果蔬加工、调味品、方便食品加工)。重点依托荣昌县在畜牧科技方面的优势以及江北区、双桥区的正大等大型企业布局饲料产业,生产畜、禽、水产等系列饲料产品。
新型建材业。主要依托北部新区福耀玻璃等大型企业,以及合川、南川等地资源布局玻璃及其制品加工业。在江津、涪陵等地布局化学建材、玻璃、玻璃纤维及深加工、卫生洁具等系列产品加工业。造纸包装印刷业。重点依托永川、江津沿长江一线,分别以理文纸业、玖龙纸业两大项目为龙头,布局造纸包装印刷业。
※国家级轻纺产业基地。发挥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及人才优势,积极承接沿海轻纺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依托重庆轻纺集团等大型企业,重点向渝南及渝西经济拓展区引导布局,建设国家级轻纺产业基地。
(7)现代农业布局(图212)
在城市核心区外圈的相关区域和城市核心外延区的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等地布局以花卉苗木、水果等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在城市核心外延区的各区县改造传统农业,布局现代化的优质粮油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其中,在永川、大足、潼南、铜梁、合川北部等地重点布局优质水稻种植,在涪陵布局榨菜产业,在永川、江津等地布局竹笋、菌类等,在潼南、南川等地布局优质无公害蔬菜,等等。
三、对策建议
加快重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和修编。按照重点建设1小时经济圈的思路,对1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未来城市的主要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功能板块的确定进行规划,并力争尽快取得国家批复,保障1小时经济圈建设顺利推进。立足整体发展,调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强化核心区和外延区、各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和传递。
推动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研究和编制。针对1小时经济圈城市功能,尽快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强化对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分工的协调和引导。
在统一的规划布局指导下,依托园区发展产业。制定符合城市功能发挥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倾斜性、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或园区发展政策引导各种适合不同功能区的产业进入相应的园区,实现对产业活动的投资和经营的调控,形成各种要素资源的聚集,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一是依托北部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22个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布局,采取投资补贴、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贷款保证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符合园区产业布局的项目、企业入园发展,对园区以外的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提高核准标准,加强审批力度,或实行特许制度,限制零散布局。二是对在核心区投资发展的部分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企业,采取差别化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吸引其集聚发展,特别是对吸引就业能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增大税收补贴以及企业开办费用减免的优惠。对布局范围内的科研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业基金援助或低(无)息贷款支持。对布局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给予产品价格补贴政策以及技术支持补贴政策。三是实行限制性政策,制定核心区传统工业分散规划,对转移和搬迁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承接区用地指标。对核心区资源消耗高、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工业征收高额税收和资源使用费。
加强1小时经济圈主体功能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以城市核心区为中心的环状和放射状公路路网建设、铁路路网建设、港口码头航道建设、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尤其是连接成渝经济带、渝黔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的城际高速公路和铁路、水路建设,城市核心区和外延区、各板块间的城市高速公路、等级公路以及轨道交通环线建设。二是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区水、电、气管网,公共信息设施等。三是加强重点工程设施建设,如打造物流中心的重点项目,包括寸滩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等的设施建设。
积极申请国家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以1小时经济圈为改革试点的核心区域,重点推进土地、财税、金融、投资、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的改革试点,探索改革思路和配套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发展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土地、天然气等资源使用制度改革。对国家下达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和农用地专用年度计划指标,重点向1小时经济圈倾斜,优先保证区域内10万人以上城市、重点工业园区以及重大项目用地。加强1小时经济圈外宜农地区土地开发和整理,实行跨区县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和占补平衡,并加快1小时经济圈内农村非农建设和集体用地的使用权流转,确保1小时经济圈生产力布局建设用地。争取国家赋予重庆天然气、电等要素资源优先使用权,增强要素配置能力。
二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争取中央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城际高速公路、铁路、输变电站、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调整市级与区县财政收入比例划分,适当扩大1小时经济圈区县财力,增强区县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产品提供的能力。
三是加快投资政策改革。尽快制定出台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卫事业、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实现1小时经济圈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营运主体多元化。
四是创新金融机制。争取支持,建立区域性银行和区域性资本市场,增强城市金融积累和控制能力。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创办和吸引信用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和资本运作服务。
五是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突出1小时经济圈主体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的原则,对功能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区县探索分区与合并,减少行政管理单元。减少行政层级,在1小时经济圈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撤乡镇政府建乡公所试点,在主城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积极推进改镇政府为街道办事处,增强城市统筹发展能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经济综合能力较强、功能作用明显的区县充分赋予其发展能力,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将由中介服务组织履行的行业服务、标准制定、行业自律、咨询培训等方面的职能交由中介组织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