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专题研究
一、渝东北地区的功能定位
重要一翼(见图31)。该地区东临湖北,北临四川、陕西,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向华中华东地区延伸的重要节点。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三峡风光中有两峡(巫峡、矍塘峡)位于境内,是三峡水库的主要成库区。自然资源储量丰富,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锰矿、铝矿、铁矿、岩盐等资源。2005年常住人口852.38万人,2006年面积为34246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57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00元,分别为全市的41.6%,30.5%,16.4%和54%。
1.城市发展特征
渝东北地区(除丰都和垫江外)历史上都曾属于以前的原四川省万县地区管辖,因此形成了以万州为中心,其他各区县县城所在地为依托的城市发展格局。从城镇发展规模看,万开云板块形成渝东北地区最大的城镇群。垫江、梁平、丰都、忠县等县为山区丘陵地带,也是重庆主城区向渝东北腹地辐射的重要节点,地势较为平坦,是渝东北地区的粮仓,因此该区域是仅次于万开云的渝东北第二大城市密集带。而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县位于大巴山、巫山与三峡切割带,沟壑林立,受地形限制,城镇数量偏少,但人口分布密度较高。渝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共性:城镇协作的松散性、发展水平的非平衡性、城市功能层次较低。
(1)城镇协作的松散性。渝东北地区是一个大中型城市缺乏和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区域(境内有8个国级扶贫重点工作县)重叠的地区,从由西向东沿江城镇的轴向分布看,在丰都至巫山的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段,沿江城镇呈明显的”串珠“型分布,沿江平均每220多公里才有一座中等城市,最大跨度达327公里,其间的小城镇县府所在地分布也比较零星。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城镇之间的交通以川江天然水道为主,没有形成立体、快捷的陆上通道。致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城镇缺少横向沟通,大大削减了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直辖以后,加大了对渝东北地区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渝宜高速重庆至万州段已建成通车,打通了渝东北经济发展断裂带的部分节点。但连通渝东北腹地的万州至宜昌段正在建设中,贯穿渝东北的交通联系干道还未全面打通。由于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产业链条跨城镇发育严重不足,相邻城镇产业相互间的依托性弱,城镇之间辐射和联动效能差,城镇协作的松散性较为突出,没有形成以产业分工为链条的,以高速通道为纽带的功能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城镇群落体系。
(2)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库西重庆对渝东北库区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由于受到地形环境、交通设施的限制而大大减弱。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表现出较大的非平衡性。从城镇化水平上看,渝东北11区县多层级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经济辐射带动力较弱。1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为58.4%,而渝东北的城镇化水平为28%。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1小时经济圈。根据各县与重庆主城区的距离,内部城镇化水平也存在差异,丰都、垫江、梁平、万州等地城镇化水平略高,三峡腹地的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城镇化水平较低。从城镇人口规模上看,云阳以上6个区县平均城镇非农人口规模为15006000人,其他5个县平均非农城镇人口规模下降到5003000人,其中巫山、奉节、巫溪的45%的建制镇非农人口规模不足500人。从城镇空间分布密度看,渝东北11区县的城镇分布密度为0.62个/百平方公里,远远低于1小时经济圈的1.09个/百平方公里。
(3)城市功能层次较低。直辖以来,渝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市功能得到一定提升,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和集聚作用有所增强。但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移民搬迁等因素的影响,渝东北地区从总体上城市发育层次较低,城市功能不健全,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并不突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不够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小城镇产业层次低,缺乏规模集聚效应。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中心城市缺少且辐射集聚功能不强。该地区除了万州外,没有其他中等城市,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无法创造高的规模效应、高的就业机会、较强的外部扩散效益。
2.产业发展特征
直辖以来,渝东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上升。2006年,渝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为57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5.67亿元,第二产业为219.5亿元,第三产业为225.9亿元,三大产业的比重为22∶38.4∶39.6。但与1小时经济圈整体水平已进入重工业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相比,渝东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从城镇产业分布来看,沿江库区综合性城镇的产业组合同构性突出,缺乏明显的特色集群化布局优势。各区、县、市产业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均以建筑业、商贸、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地方性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同构性和单一性十分突出。由于产业空洞问题突出,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善,缺乏新兴的产业集聚,城镇产业空间狭窄,导致绝大多数城镇只能维持在15005000非农人口规模的水平上,城镇规模的”再生“能力由于受产业”空洞“的约束而遭到大大削弱,严重地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张。相邻城镇产业独立性十分明显。由于城镇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产业链条短,分工不细,跨城镇间的产业联系滞后,没有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群落产业体系。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资源优势不突出。渝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粮食生产比重较大。2004年,种植业比例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70%以上下降到51.1%,牧业比例上升为40.2%。但仍然表现出典型的粮猪型生产结构。该地区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但人均耕地不足,粮猪型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高度依赖于本来就短缺的耕地资源,加大了农业发展对耕地的压力。
工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渝东北地区的工业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立足于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来的。工业发展起点较低,工业经济总量小,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不足:
从工业分类来看,重工业比重高,在重工业中,建立在矿能利用基础上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占了相当比重。而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的轻工业发展不足。重工业前向联系效应强而后向联系弱,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弱。
支柱产业以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为主。以行业增加值比例大于5%作为确定工业支柱产业的下限标准,2006年有5大工业支柱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工业、医疗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过大,深加工产业比重较小。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仍以传统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型业态发育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旅游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上量小质弱。
3.产业布局特征
建国以来到重庆直辖前的47年间,渝东北除布局少数的三线建设项目外,国家没有大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布局。直辖以来,通过结构调整和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新的产业分布正在形成。丰都至万州区段(即丰都、忠县、开县、垫江、梁平、万州)主要是利用相对富集的岩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发展盐气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加工忠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生物制药业、能源化工业、建筑建材业巫山县能源、建材、旅游品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巫溪县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奉节县商贸、劳务、畜牧城口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源加工转化型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及机械加工制造业。万州以下区段(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则主要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山区林特资源等潜在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牲畜养殖等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和煤电能源等矿产资源加工业。
1.渝东北地区整体功能定位主要考虑的因素
与”314“总体部署对接,实现城乡统筹。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未来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开创了全市建设发展的全新局面,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成为全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一圈两翼“格局下既要突出”一圈“大城市的发展,又要注重”两翼“大农村与”一圈“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全市的城乡统筹。其中渝东北作为重庆市库区的主体区域,它的发展依赖于重点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与全国及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对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生态环保建设。在全国及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背景下,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协调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尤其是渝东北地区存在三峡库区,做好渝东北的产业布局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促进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加快发展、避免生态脆弱地区承受过重的压力,使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加优化。
与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圈两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圈“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但它不能脱离”两翼“而独自发展,推动渝东北的产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一圈“形成有机的互动机制,从一个侧面也支撑了”一圈“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全市在”一圈两翼“格局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考虑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匹配。从全市来看,”一圈“是城市密集区,渝东北、渝东南两翼是大农村,但在渝东北地区内部仍然必须以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载体,注重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匹配,既要依托主要城市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产业体系,又要以特色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使城市与产业二者的发展互相促进。
2.渝东北地区整体功能定位
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渝东北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峡重庆库区的主要承载地,肩负着移民与发展的重任。渝东北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优于渝东南地区,依托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及万(州)开(县)云(阳)城市群,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别具特色的库区经济,并接受重庆1小时经济圈辐射带动、促进自身发展,作为腹地与”一圈“形成互动,打造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对重庆1小时经济圈、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都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国际知名黄金旅游带。长江贯穿渝东北地区的东西两端,该地区拥有国际知名的长江三峡中的两峡,历来就是三峡旅游的重点区域。三峡成库后,高峡平湖的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游客,并可以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水上旅游和娱乐项目。此外,同样位于渝东北地区的长江支流大宁河又串起了巫溪与巫山,并与奉节共同形成了三峡库区的旅游金三角。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渝东北地区将成为国际知名的黄金旅游带。
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北地区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所在地,肩负着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使命,对整个长江流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渝东北部分地区(主要是与湖北省、陕西省直接相邻的几个区县)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本地区内除了移民和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因此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点产业选择与布局)中要坚定贯彻国家和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总体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重庆市东北部的门户与交通枢纽。渝东北地区拥有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空港等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市内仅次于1小时经济圈的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渝东北地区与陕西、湖北等省份接壤,因而又是重庆市东北部的重要门户,有机地沟通了重庆1小时经济圈与外界、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
3.渝东北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布局(见图32)
渝东北地区区域发展布局总体上可按”一核四片“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