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健康发展
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新一轮《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蓝图。
制定新一轮《行动计划》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这充分表明,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应是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新一轮《行动计划》,是在1998~2002年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证明,每五年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的做法,非常切合教育工作实际,能充分体现新一届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上的意图,为教育多办实事。因此,2002年十六大闭幕不久,教育部决定继续采取行动计划模式,在充分听取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形势下,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人才资源优势的竞争。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根据新的战略部署,为制定和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我们要深刻思考教育与现代化的三个方面重要关系:
首先,要深刻思考教育发展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困难是人多,最大的优势也是人多,这是一个突出矛盾,矛盾转变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教育。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要深刻思考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面旗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始终是教育系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再次,要深刻思考教育体制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发展教育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要始终摆在公共行政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履行促进教育发展的职责。
近一年来,新一届国务院领导始终关心和亲自指导了新一轮《行动计划》的起草工作。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教育是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本届政府一定要把科学和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陈至立国务委员指出,这一计划是今后若干年全国教育工作总体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计划,必须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她曾多次听取教育部汇报,并召开有十多个部委负责人参加的部际协调会议,对有关政策、措施及经费进行统筹与协调。国家科教领导小组2003年12月30日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新一轮《行动计划》,会后,又要求教育部征求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中央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积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实际行动。
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的措施
新一轮《行动计划》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其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三大历史性任务。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
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教育界和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
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就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就是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实事求是地说,三大历史性任务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在近五年中不可能全部实现,但是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这是贯穿于新一轮《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
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第一轮《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巩固我国92%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巩固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已迈进“大众化”门槛的成果,巩固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是深化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必须坚持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化。要大力推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教,强化管理。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改进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学校公平竞争。
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没有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考虑教育自身的持续协调发展,更要考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和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但是,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许多问题,这都需要坚持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按照“八字方针”来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新一轮《行动计划》分为十四部分,共有五十条一万三千多字,包括两大战略重点、六项重大工程和六个重要举措。
首先,我们要突出两大战略重点,抓主要矛盾,定关键措施。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本届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我们要继续贯彻去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不久前,已经召开了西部“两基”攻坚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其他农村教育重点工作也将全面推进。
按照中央的决策,我们还要集成各方面资源,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同时,新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和高校社科繁荣计划。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使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显著提高,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其次,六项重大工程全面覆盖是2007年前教育系统必须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和艺术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