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成具有审美性的学校管理,就要求把解决教师的自身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有一种充分的认知态度,即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校教职工的需要和价值。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的研究,要把握住人性的特质。在管理方法上,要从技术组织方面即强调硬性控制管理和物质因素的刺激向社会文化心理方面即强调柔性的控制和精神因素的激励转化。不论是学校的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制度都应当有利于教师的全面的能力的发挥,使教师能按照最优的方式形成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的目标。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应当减弱官僚色彩的作用,那种以等级序列为秩序的组织活动极易压抑人的主动性,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因为它只考虑了组织对个体的作用力,而忽视了个体对组织的主动作用。一旦个体和组织的关系难以协调,管理系统的运行就很难达到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实施的美学和艺术化目标,就是要促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给广大教职工以情感的舒畅和愉悦以及创造力发挥的自由。一般学校管理中组织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实现有形的单一目标,而审美性的学校管理则是把组织对于内外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融洽的组织气氛和长远的创新发展机制作为目标。
学校的审美趋向包括学校内的制度组织、人际关系、群体活动以及各种习惯等,使它们在合乎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同时,向合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方面和适宜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这种审美性的预设也可以成为教育目的的重要方面。而在制度化管理中,如果具有了审美因素,将有助于突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冲突,沟通情感,化解或淡化矛盾和纠葛,提高对制度的认同感,使学校的制度能够为每个成员愿意接受并转为自觉行动,从而导向合理有序的群体行为。从深层次看,它将使那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成为人走向自由的过程。就教师的劳动来说,他在使学生获得发展以外,也使得自己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因此,在这种制度化管理中,美的形式不仅能够发挥出组织、沟通、调节和导向的功能,而且也能使健全人性的完善变为现实。
二、学校教育仪式的美
学校教育仪式是一种体现某种教育目的的、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礼仪活动。学校教育仪式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美的教育需要用一种美的形式和高尚的精神来构建系统的学校礼仪活动。《乐记·乐象篇》在谈到“乐”的存在时说到,“乐者,德之华也”,阐明了“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展示道德的美丽花朵。从中,我们不难感悟到美的形式一旦攀附在道德的枝干上,它的可感的形式就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素有礼仪文化,自古注重通过仪式活动来取得良好的教化功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说“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美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校教育仪式具有以下基本的心理功能。首先,提升精神境界。以典礼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围,使教育对象产生适度的超现实之感。其次,表达内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借助美的教育形式,使内隐的教育追求外显化,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仪式活动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造性运用。精心安排的教育仪式,通过视听系统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多种意识水平下的综合效应。由于在仪式中的存在着丰富的艺术因素,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内化力。如通过举行毕业典礼,朗诵毕业诗文、接受毕业证书、赠送毕业纪念品等活动,就可以培养出学生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三、学校环境建设的审美化
美的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内在的美,还包括学校环境的美。建设审美的学校环境就是要研究如何使教育环境和手段更好地适应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与学习活动,然后利用美学规律和艺术手法来改善人的教育和学习条件,消除教育活动中的不必要的紧张、疲劳和不安全的因素,协调好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能够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处于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潜力。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作为实用空间的物质化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环境进行审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身于校园环境中,更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与理智上形成新的、审美意义上的结合,把教育主体和环境的关系改造成为一种和谐的感性关系。
杰出的学校环境设计,应该是能够让人们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感性形象的直接接触,便能感受到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品位。学校环境在整体上应该把握好三点:
(1)校园建筑和景观优美和谐;
(2)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学习、工作和生活方便舒适;
(3)生态健全,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在内容上,学校环境的美包括:学校环境的自然美、学校环境的人文美和学校环境的建筑美。在形式上,学校环境的美应当讲究整体的美和特色的美。从学校审美文化建构的意义上看,含有多种审美因素的校园环境就是一门蕴涵着无言之美与智慧创造的潜在课程,它也是一堂无形中的课堂教学。
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
当前,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课题是寻找和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一、确立双文明活动的标准
根据《德育大纲》,按照学生守则和学生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双文明活动的“二二三”方案,即两规定、两办法、三条例。规定的内容是:《校园文明十无规定》《学生文明四按时十不准规定》:两个办法是:《学生在校量化考核办法》《学生在家量化考核办法》:三个条例的内容是:《学生一日常规条例》《学校德育工作常规管理条例》《学生奖惩条例》。本方案的全部内容汇编成册,从管理人员到全体学生,人手一册,以此为标准,规范学生的思想、语言和行动。学校将“双文明活动”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坚持半月一次的团队干部、学生会干部会议,坚持固定的班主任工作会,具体实施“双文明活动”,并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现象,提出解决方案,掌握动态,督查实施,为双文明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开展双文明活动的尝试
实施双文明活动的标准,包括如下工作:
第一,健全工作机构。以学校领导分管,政教处组织实施,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的主导机构;以学校行政值周,值周教师,值周班具体督查的考评机构;以团队干部,学生会干部,文明监督员执行的自主教育机构。三个机构围绕一个目标,定岗定责,在严格履行《值周职责》和《班主任职责》的基础上,分别依照《纪律评分细则》和《卫生评分细则》,实事求是地考核评分,量化管理,真正做到党规工作有人管,主要活动有人抓,具体事情有人干,平时监督有人查,考核记载有人评。
第二,建立文明监督岗,以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文明监督岗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自由活动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违反校纪校规的不良现象。文明监督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作用在于学生通过相互监督,制止不良现象进而达到了学生生活自理、身心自律、管理自育、实践自炼,乃至学生自主的教育目的。既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使“双文明活动”进一步开展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其他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第三,设立行为习惯养成班,通过特殊教育让学生养成规范的文明语言和行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各年级各班均有少数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一实际,举办行为习惯养成班,帮助学生养成在小学阶段就应具有而至今都还不完全具备的规范文明的行为习惯。
第四,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从而推动“双文明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可以要求各年级各班围绕“双文明活动”这一主题,开展至少一次公开主题班会。这些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班会活动有助于双文明活动推向了高潮,使文明的素养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体现于文明的行动。
第五,组织各项活动是双文明活动的补充、扩展、提高。校园之声广播站积极宣传双文明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规定,及时报道各班开展双文明活动情况,宣传好人好事。宣传橱窗展示了全校师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再现了各项活动的精彩场面。每周的纪律、卫生评比、流动红旗更是为双文明活动打了一剂强心针。
第六,召开研讨会,及时总结双文明活动的得与失,从理性高度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