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前沿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站在哲学的高度,肯定、重视人的主体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将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让每个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获得自身个性的进一步解放以及自由全面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最有力的理论依据,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围绕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培养21世纪的杰出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时代紧迫感,重新理解并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涵,注重过程中方法和策略的创新。
一、应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抓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观察表明,目前中学生普遍最需要的是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获得成功。这三方面,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又最容易成为学校文化的薄弱环节。学生对自主学习的需求,是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摈弃以往压迫式的学习行为,通过启迪,让学生自由自觉地获得个性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通过以自主学习为特色的学风建设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群体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要形成。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将可能既不知也不觉,教风建设要服务于学风建设。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强调学风建设,但大都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情风”建设。即便“新课标”将此建设作为各门学科的目标之一,也没有能够彻底扭转只有书本、竞争、分数,少有活动、交往、体验的局面。学生在情感方面最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因得到关爱而感到温暖,因相互团结而产生喜悦,因受关注表扬而富有热情,他们最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把以关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作为重要内容。懂得关爱他人,就能学会共处。在爱他人、爱集体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这样一来,爱国主义情感也就从试卷的答案中转移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提倡这种关爱文化。
对学生来说,成功是促成发展的动力,也是“需要的需要”。关于“双差生”或“学困生”的说法,不是一个现象的问题,而应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任何学校都有学困生,这是因为老师们喜欢排名次。这个原因,直接产生于不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最终形成于等级意识的不良影响。在不公正的评价模式下,在教育选择学生,而非学生选择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们不懂得什么是成功,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最终,他们丧失了发展的关键因素——信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为学生搭建舞台,给全体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真正掌握六十分比五十九分多一分的含义,它代表不是合格了,而是进步、发展了。
二、要适应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构建世外桃源,要求必须突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区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一个系统问题,包括了政府行为、教育实践、本土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单方面理解某个社区文化很发达或教育使得社区很发达。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充分整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塑造先进文化的形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功能,最终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要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
环境保护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需要,同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行为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学校文化建设应强调以下几点。第一,让校园及其周边充满绿色,在绿化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净化、美化。百分之百的学校都应该是“绿色学校”“无烟学校”。第二,学校应争取社会支持,开设活动课程,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环保意识和技能。第三,校园环境更要注重给人舒适、安全的感受。
四、要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创造——享受——再创造的动态过程,在反复积淀、升华中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中,学校文化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关键在于途径、策略的创新。首先,旗帜鲜明地突出办学特色。在挖掘学校历史底蕴、把握学校办学理念、融进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文化主题,关注群体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学校个性特色形成的途径。其次,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无不以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坚持改革与创新,就把握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再次,持之以恒地加强管理。没有领导层的长期重视,动态的发展过程就难以体现,就容易出现“断层”的局面。此外,管理艺术、管理水平、甚至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均影响着文化的品位。因此,加强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最后,扎扎实实地提高效益。我们要克服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倾向,重点提升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增大在软件方面的投资比例。效益问题,其实也是协调发展的问题。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并且始终把人的发展摆在第一位,才是成功的保证。
让我们坚信,通过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学校文化最终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家庭增添动人风采。
特色学校文化的创建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教育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的办学目标和宗旨、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折射出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作为校长应当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培植,并在这一过程中去深化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在珠海一中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建设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学校文化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学校提出了“以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的办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视为学校文化的精髓。他们认为,美的教育是使年轻一代的生命力量得到蓬勃发展的教育,而丑的教育则是阻碍乃至扼杀年轻一代生命力量的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美的教育是指按照美的规律来整合教育资源,从而创造出教育自身的美,使教育活动从物质到精神,从教师到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一切都是美的,走进教育过程时伴随着美感的产生过程,学生在美感愉悦与精神自由中学习与成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表现美学智慧与价值观念的活动。审美的意义促使学校文化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此,提供以下思考:
一、学校管理中的审美指向问题
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出的美的形式有助于陶冶人的心灵与获得心灵的自由,使之趋向于秩序与和谐,体现为个体与社会、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对立统一。假如以审美的自由形式去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就必定会促进人际的和谐,工作的有序,并引导人们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进而以进步的审美理想来改造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如果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群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并且整个教师群体能深刻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与美好本性,那么,学校环境将会更适合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