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行人离开皇宫后,便就出了北城门,奔上古道。一路上,他们逢州过府,越岭翻山,不几日,便就来到汾阳宫了。
此宫确实建得富丽,几个侍女中,张、尹二女子格外漂亮。
炀帝见了大喜,遂封二美人为妃,长住此宫。
她二人谢恩,不必细表。
这些天来,炀帝在此玩得很开心,又听说河东贼多,便封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率众去平贼。
李渊然之,便率兵去了。
愉快的日子好过,转眼到了八月,该回京了。炀帝对张、尹二妃说:“尔等就在这里,朕以后还会来的。”
二美人应“是”,便恋恋不舍地把他们送上路。他们刚上路,炀帝想:干脆到突厥去,让他们发兵,帮我们平贼。于是就改道去突厥。当他们一行过了雁门就要出塞时,忽见迎面飞来一骑。
来者是胡人打扮,三十来岁,骑了匹枣红马。他看圣驾要出塞,忙下马发直地喊:“陛下!不可出塞——”
御辇前边的一些大臣们,早就看见迎面飞来一骑,开始全不在意,当看他跳下马、像疯了似地大喊着奔来时,都很吃惊,忙拔出兵器,一齐上来拦道:“你要干么?”
这人忙跪下道:“我乃突厥国义成公主的差人,有密信要面交圣上,万望方便。”说着,他把信掏出来,举过头项。
几位大臣见此,便收了兵器退过一边。
炀帝在辇内听得清楚,听说义成公主有信,定知有事,忙说:“快呈上来。”
王义忙上前接过,递给炀帝。
炀帝接过急忙打开,只见上写:
突厥有变,十万火急!始毕得知圣上北巡,遂发兵十万,以谢恩为由,刺王杀驾。若不得手,他要硬攻直取,以图大隋。望陛下切勿出塞,以防不测。义成公主拜。
炀帝看罢,身上的冷汗都吓出来了,问来使道:“他们的兵马已到何处?”
来使道:“已经入关,马上就到。”
炀帝这才慌了神,忙下令道:“后队变前队,火速进雁门。”
一声令下,这一行北巡的皇家人马,便都向后转,既紧张又匆忙地进了雁门。当他们关了门走上城头时,就见胡骑漫山遍野地来了。
飞马在前的全是弓箭手,来到城下,便开始向城上放箭,箭似飞蝗,雨点般地直飞过来。
炀帝见此,吓了一跳,就要说话,忽听得“嗖”的一声,他头上的黄伞穿了个洞。炀帝把头一措,原来一只五尺多长的硬箭,从他脖子上掉了下来。
这一举动,不但使炀帝吃惊,就连周围的大臣也吓个半死!特别是沙夫人和杨杲,竟吓哭了。地方官吴邦太,怕炀帝出事,忙让他们一行走下城来,引他们到公署休息。
只因事态严重,所以,炀帝把伴驾的文武大臣召了来,并紧张地:“各位大臣,如今兵临城下,十万火急,特把众卿召来,共商退兵之计。”
根本不懂军事的何稠,想在炀帝面前露一手,便第一个出班,道:“陛下,我大隋国大兵强,怕他何来?可开门接战……”
话音未了,宇文述出班拦道:“不可!敌军来势凶猛,况且又多我几倍,若出战不利,圣上生命就难保了。”
炀帝忙道:“爱卿言之有理。那么,用什么办法能退敌呢?”
宇文述道:“回陛下,我等可坚守雁门,闭门不战,同时差人天下募兵,莫说他十万大军,就是百万,还怕破不了么?”
炀帝喜道:“甚善!”就要发人,忽见苏威出班道:“陛下,臣有一计,即使无人来增援,也能退敌。”
炀帝忙问:“什么妙计?”
苏威道:“可与公主去信,让她伪称北方有急,催他还军。到那时,他绝对会放弃雁门,回国解围,岂不转危为安了么?”
炀帝听了,拍手称善,遂提笔铺纸,与义成公主作了封信。写毕,将信和百十两银子递给来使道:“烦差人再辛苦一趟,将此信面交与公主,不胜感激。”
来使应“是”,便接过书信揣好,又把银子接过,然后骑上他的快马,出了南门,这才绕道回突厥去了。
差人走后,炀帝让云定兴和裴矩前去募兵,又让雁门郡丞吴邦太率兵在城墙上坚守,以防万一。
他们说“遵旨”,分头去了。
炀帝这才放下心来,暂不提他。
却说云定兴和裴矩,他二人溜出南城门后,就和邻近几个县的县令联系。然他们都说:城内的军队讨贼去了,一些丁男去挖河去了,眼下还不好办哩。但是,他二人还是去各县张榜招募兵丁。
云定兴想扩大自己的范围,便就一人跑到太原。此时,太原通守李渊已领兵去讨贼,不在城内,眼下在太原留守的,原来是李渊的小弟、现任太原主簿的李道宗。
李道宗今年五十四岁,胡须也苍白了,但他精神很好。他并没有什么本事,全凭李渊吃个俸禄,当个主簿。
自从李渊被封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后,让他长子建成和女婿柴嗣昌一同去讨贼,让个无用的李道宗留守太原,代照着李家的妻儿老小。云定兴进了太原后,就见到了留守的李道宗了,并且与他讲明了来意。
李道宗是个聪明人,听说圣上困在雁门,前来募兵,忙说:“城内的官兵,我家大人带去讨贼去了,农民大多都去挖河去了,想招很多兵是不易的。不过,你只管在这里招,招多招少我管饭,你看如何?”
云定兴听了很满意,便就在公署门前贴了张布告,又在里边搬了张条桌和一把太师椅,然后往椅上一坐,办起公来。
开始几天倒还可以,每天能招收百十个人,谁知第五天,到午时时还没收一人,云定兴急得要命。就在这时,一个小孩报名来了。
你道这小孩是谁,不是别的,正是唐公李渊之二子李世民也。
世民是仁寿元年八月十五日夜生于永福寺的,今年是大业十一年八月二十日,他正好十五岁了。他生得丰姿俊雅,龙颜风目,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并且文武精通。
本来他不到成年,除了自己习文练武外并没有什么事干,况且他父也不在府上,无人管他,所以,他在府上读了会儿书就出来了。
他看衙门口有一张布告,布告下放一张桌子,里边坐了位大官儿,顿感新奇,于是,他走过来,看一看布告。当他看到突厥国可汗,率兵十万困炀帝于雁门,特招兵解围时,他的心里突然一沉,暗道:皇帝被困,这怎么能行?我也报名解围去。想到此,便朝云定兴一抱拳,道:“这位大人可好?”
云定兴正愁无人报名,听有人喊,忙抬头望去——见是个扎着双辫儿的小孩子,失望地连连摆手,道:“去吧,去吧,到那边玩去。”
世民又拱手道:“大人,我可是来报名的。”
云定兴不禁笑道:“这是打仗,你能行吗?”
世民看那个大官儿瞧不起他,继而把胸前一拍,说:“莫看我今年十五岁,马上马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并且,为将者,在谋不在勇也。”
定兴听了,感到此人非同一般,便把他拉到身边,说:“看来,你还有两下子。可有解围之妙计吗?”
世民略思,道:“始毕骤举大兵,来围天子,必谓我仓促不能赴援,故敢如此猖獗。此处兵少,应募很难,并且又是乌合,不堪临敌。只有虚张声势,作为疑兵——日间引动旌旗,绵布数十里;夜间铮鼓相应,喧声四达。他们定会谓我救兵大至,不得逞志,自然会望风遁去。”
定兴听了,鼓掌称善:“高见!高见!我收下你了。”忙抓起笔,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李,名叫世民,乃是现任山西、河东抚慰使李渊之次子也。”
定兴一听,惊喜地:“喔唷!原来你是唐公之后。可真是相门生相,将门生将!这次有你,定能解雁门之围。”于是,就引着已募的一千多人北上了。在忻口又与金紫大夫裴矩相遇。近些天来,裴矩在地方官的帮助下,募有一千多人。定兴见了大喜,又与他介绍了小世民,并又讲了他的退敌之法。
裴矩听了惊叹不已,遂将双方的人合在一起,由世民指挥。世民就按他的“虚张声势法”——先选一千精骑为敢死队;其余的四百人为旗手;四百人为鼓手;而且每匹马尾上系些树枝。
安排完毕后,世民让定兴率旗手为先锋;让裴矩率鼓手紧跟;他率敢死队在后。就这样,他们大喊大叫,大吹大擂地向雁门而去。
再说雁门关外,始毕的十万兵马已经攻有七天七夜了。他看城门坚固,久攻不克,就下令包围四门,准备把皇帝困死在里边。就在这时,忽见南边烟尘涨天,旌旗如林,都吃一惊。又听到鼓角声、人喊声和马嘶声越来越近,始毕可汗暗道:可能是隋军解围来了。急忙下令:“后退四十里。”就在他们向北撤退的同时,突厥国探马来报:北方有急,火速回国。
始毕听了大惊,暗道:如今我取雁门不成,再把大利丢了,那就事大了。急忙下令:“火速回国,解围大利。”于是,他的十万人马,急如星火地回大利去了。
就在突厥兵向回败退时,世民率领的一千名敢死队,如虎似狼地在后边追杀。他们追有十几里,方知圣上无事了,世民这才让“收兵”,调转马头,不声不响地回太原去了。
早有人报与炀帝:是李渊之二子李世民,今年才十五岁,竟用虚张声势法,仅有两千人,就把突厥国的十万大军吓跑了。
炀帝听了很感兴趣,忙让打开城门,亲自出城要加封李世民。这下可忙坏了云定兴和裴矩二人,找了半天,有人说他回太原去了。
炀帝听了格外起敬:一个毛孩子,竟懂得用兵之道,且有功不表,悄然离去,真君子也!他决定要见见这位传奇的人物。于是,他们一行离开了雁门,来到了太原。
李世民听说圣上要召见,不敢怠慢,忙进行宫参拜。
炀帝看他确实英俊,大喜,遂封他为虎贲郎将,邑三千户,又赐他黄金百两,锦缎百段。并且说道:“待你成人后,朕要召你进京,委以重任。”
李世民叩拜谢恩,不再细表。
炀帝在太原只住了一天,便就带着他的一行人,于大业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回到东京了。
炀帝这次北行,险些送命。他回到京后,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更让他不快的,四面八方的盗贼越来越多:
魏骐驎聚众万人在彭城为盗。
庐明月聚众十万在陈州为盗。
李子能聚众六万于度淮,自称楚王,寇江边。
王须拔聚众十万掠高阳郡。
翟松柏聚众三万攻傍县。
朱粲本是城父县县使,亡命为盗,自称迦楼逻王。
佐才相聚众十万,四处骚扰……
炀帝看各地的力量有限,这才让民部尚书樊子盖为讨贼元帅,右御卫大将军张寿为先锋,率兵三十万,去西部讨贼。谁知他灭了东边,西边的盗贼又起,平了西边,北边和南边的反贼相继又生,他们连春节都没有回京。
大业十二年元旦,御殿受朝,有二十多郡的太守,就没有遣使贺表,才知道盗贼未靖,于是又下诏书:让各郡广招兵马,尽快平贼。
诏书下后,炀帝说道:“像这区区小贼,尚不足虑,惟高丽王高元,至今不愿来朝,实属可恨。”
宇文述出班执笏道:“陛下,那高元说话不算,反复无常,真是可杀不可留。”
此话正说到炀帝的心里,说道:“朕打算第四次御驾亲征,不扫平高丽誓不罢休!”
苏威听了,忙出班执笏道:“陛下,不可。”
炀帝一听就烦,冷冷地:“为什么?”
苏威又拜道:“陛下,高丽在外,盗贼在内,臣认为外不足恨,内实可忧。也可以说,就从三次征高丽后,我国才引起大乱的,如果再发兵东征,恐怕我们走不到辽东,这座东京城就成人家的了。”
炀帝不想听这些,听他一说就生气,随“噌”地起身,手指着苏威,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气急败坏地:“放肆!放肆!你太放肆了!”说罢,他怒冲冲地退下朝去。
众内相和众宫女看炀帝走去,便也匆匆地同他去了。
显仁宫内的文武百官们,见炀帝带怒而去,都替苏威捏了一把汗,不敢言语,只是用担心的目光看着他。
苏威并不害怕,看众人都很担心,便笑道:“我今年八十岁了,也早就到死的时候了,最多是个死,怕的什么?”说着,便头前走出朝门。
这些文武官员们,便也同他走出门去。惟独宇文述在宝殿里站着,想着坏点子。
自从炀帝带怒下朝后,就同萧后和王义一道去西苑散心去了。
十六院夫人当然高兴,特别是沙夫和人赵王杲,见炀帝和萧后到来,竟乐得手舞足蹈。
这些夫人们,为了想得到炀帝和萧后的欢心,她们尽量的表现自己——能吹的吹,能弹的弹,能歌的歌,能舞的舞。
炀帝和萧后确也高兴,乐呵呵的欣赏着。
就在这时,只见一内相过来,朝上边坐着的炀帝和萧后拜道:“陛下,娘娘,左翊卫大将军、兼兵部尚书宇文述,有要事面见陛下。”
炀帝也很想见他,说道:“请他来见。”
内相应“是”,匆匆去了。
炀帝看他走去,朝众夫人一摆手,说道:“你们先下去。”
“遵旨。”众夫人再拜,退出院门。
他们刚走,内相便引着宇文述来了。
宇文述见炀帝和萧后在座,忙跪下拜道:“臣宇文述参拜吾皇万岁!娘娘千岁!”
炀帝和萧后道:“罢了,爱卿平身。”
“谢吾皇万岁!娘娘千岁!”宇文述拜罢起身,站在一边。
炀帝问:“宇文爱卿,朕有心再征高丽,你有什么看法,照实说来。”
宇文述看他问此,说道:“高丽王出尔反尔,实属可恨!发兵征服,确是英明之举。”
炀帝怨道:“可恨苏威,竟与朕唱反调。”
宇文述一本正经地:“陛下何必犯愁。那苏威官职再高,也是你的臣民。你想杀想贬,谁能怎样?”
炀帝想了半天,继而长叹一声,道:“他苏威还是有功的,朕不打算杀他。不过,为了这次能顺利的东征,可将他父子削职为民,你看如何?”
宇文述忙拜道:“圣上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