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监许廷辅,奉炀帝和皇后的御旨天下选美,安排十六院的主人。许廷辅不敢怠慢,下朝后,就引了三名内相,每人骑了匹快马,带上圣旨,便出城选美去了。
近一段时间,只因通济渠没有开通,无法去视察,使炀帝有些寝食不安。这天上午,他把杨素、宇文述和高熲请了来,说道:“朕本打算把全国考察完后,再根据民情、国情改革旧制。可通济渠仍未挖通,不能巡察。我想在没有出巡之前,可着手先改一项,不知哪一项为最要紧者?望几位爱卿直言。”
高熲奏道:“眼下最要紧者,莫过于官制。应该废除九品中正制,每州每岁,可进有德有才二科举人,量材使用。”
炀帝喜道:“卿言正合朕意。但是,要想各州每岁进二科举人,州、县一定得建立国子学,正通教化,自有高才。”
杨素等几位同时赞道:“陛下英明。”
炀帝道:“既然如此,那就晓于全国了。”说着提笔铺纸,写道: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而言绝义乖,多历年代,进德修业,其道寝微。汉採坑焚之余,不绝如線,晋承板荡之运,扫地将尽。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復黉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遂使纡青拖紫,非以学优,制锦操刀,类多墙面。上陵下替,纲维靡立,雅缺道消,实由于此。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日,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採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士者,可依其艺业深浅,门荫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庶恂恂善诱,不日成器,济济盈朝,何远之有!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炀帝写毕,递给杨素道:“速让文官抄写一万纸,发往各地,晓于全国。”
杨素说“遵旨”,便接过诏书同他们几位出了宫门,安排去了。
宫内,炀帝为改革旧制和几个大臣商谈。
西苑内,萧皇后为十六院的主人正在亲自挑选着——原来许廷辅一行,在宫内外选回了三百二十名女子。
他们进宫报时,炀帝有事,故而报知萧后。本来萧后掌管六官,有权处理此事,所以坐上香辂来到西苑。
她一进了苑内,这三百多花枝招展的女子,真把她搞得眼花缭乱了。
她为了选十六位姿容窈窕,体态幽娴的女子作每院的夫人,他和许廷辅,一个一个的选,一个一个的挑,忙了半天,终于选了十六名,然后将她们分别分到十六院,再让许廷辅与每院的夫人制一方玉印,上报炀帝,封这十六院夫人为四品夫人。
看官,你道这十六院夫人是谁?照述如下:
景明院夫人叫梁玉谨,图印是:莹娘氏。
迎晖院夫人叫罗小玉,图印是:佩声氏。
秋声院夫人叫李花,图印是:小字南哥。
晨光院夫人叫周含香,图印是:幼兰氏。
明霞院夫人叫杨毓,图印是:翩翩氏。
翠花院夫人叫花舒霞,图印是:伴鸿氏。
文安院夫人叫樊娟,图印是:素云氏。
积珍院夫人叫刘婉,图印是:婉亭氏。
影文院夫人叫谢初,图印是:天然氏。
仪凤院夫人叫李小鬟,图印是:庆儿。
仁智院夫人叫姜桂,图印是,月仙氏。
清修院夫人叫秦美,图印是:丽娥氏。
宝林院夫人叫沙映,图印是:雪娥氏。
和明院夫人叫江涛,图印是:惊波氏。
绮荫院夫人叫夏绿瑶,图印是:琼琼氏。
降阳院夫人叫贾素贞,图印是:林云氏。
这十六院的夫人安排毕,又把每院分二十名能歌善舞、又会拉吹弹打的女子以备侍宴。
这样一来,西苑内突然热闹起来——锦绣成行,绮罗成队,有的在吹,有的在打,有的在歌,有的在舞……真是乐极世界。
第二天,萧后将十六院的名册报与炀帝,并邀他到西苑一游。
炀帝然之,下朝以后,便同萧后坐上御辇,来到西苑,在萧后的指挥下,便把每院都看了一遍。
炀帝看了大喜,当时就答应,封十六院夫人为四品夫人,又让太监冯忠为西苑令,专管出入启闭之事。
这天早朝,开河总监皇甫议奏道:“启奏陛下,通济渠已经开通,可使用了,特来禀报。”
炀帝闻之大喜,道:“好极!明天出巡,先视察江南。”说着提笔铺纸,作一诏书:
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爱民乎?既富而教,家给人足,故能风淳俗厚,远至迩安。治定功成,率由斯道。朕嗣膺宝历,抚育黎献,夙夜战兢,若临川谷。虽则聿遵先绪,弗敢失坠,永言政术,多有缺然。况以四海之远,兆民之众,未获亲临,问其疾苦。每虑幽仄莫举,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伤和气,万方有罪,责在朕躬,所以寤寐增叹,而夕惕载怀者也。
今既布政惟始,宜存宽大。可分遣使人,巡省方俗,宜扬风化,荐拔淹滞,申达幽枉。孝悌力田,给以优复。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量加振济,义夫节妇,旌表门闾。高年之老,加其版授,并依别条,赐以粟帛。笃疾之徒,给侍丁者,虽有侍养之名,曾无周赡之实,明加检校,使得存养。若有名行显著,操履修洁,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採,将身入朝。所在州县,以礼发遣。其有蠹政害人,不便于时者,便还之日,具录奏闻。
炀帝写毕,交给杨素道:“杨爱卿,速让文官抄写一万纸,晓于全国。”
“遵旨。”杨素又拜,这才退下。
次日早朝,炀帝让齐王暕留守东京,命苏威和宇文述在京辅佐齐王,其它文武官员和宫内人等,全部伴驾南巡。令右翊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统领;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统领;让黄门侍郎王弘监督龙舟,奉迎车驾;命光禄大夫段达和太仆少卿宇文化及为驾前护卫,不离左右。文武官五品以上者赐坐楼船,九品以上者赐坐黄篾。
安排一毕,下令出发。
炀帝和萧皇后并坐在一乘金围玉盖的逍遥辇上,引着十六院夫人和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出了皇宫向通济渠走去。
前边是右翊卫大将军郭衍引路,后边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压阵,各带着千军万马,踏上了征途。
他们一行刚到渠边,黄门侍郎王弘早就拢着小舟在此等侯了。
看官,此渠虽说开通,但这边有些浅狭,非龙舟所能出入,只好另用小舟,渡出洛口,方得驾御龙舟。
这时,炀帝和萧后共入龙舟,紧跟着,十六院夫人和众文武也乘船而下。他们一出洛口,就见两只巨舟在水中泊着。
最大一艘就是龙舟了。
此龙舟内分四层,高四丈五,长二十丈,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这是炀帝和萧后住的地方;
第二层有大厅和十六所豪华的房间,这是十六院夫人住的地方;
第三、四层有百十号小间,这是宫女和内相住的地方。
比龙舟稍小一些的那艘叫翔螭舟。
此舟制度略卑,装饰无异,乃是太子杨昭、太子妃韦福荣、大刘良娣、小良良娣、大刘所生的倓和小刘所生的侗所坐;
第三、四层住的是众宫女和众内相了。
龙舟和翔螭舟的周围有浮景九艘,这九艘,中隔三层,完全是内相和御林军所乘;后边是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翔、青凫、陵江、楼船、板舱等数百艘,分坐着五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再后就是平乘、青龙、艨艟、八棹、艇舸等几百艘,这是乘坐九品以上官员的。
炀帝为了视察两岸的情况,特意把杨素和高熲请了来,在龙舟的最高层扶拦观看。当炀帝看一切就绪时,将手一挥道:“开航——”
原来两岸还有几千名引船的骑兵,当他们听到“开航”的命令时,便就慢慢地催马引着船儿走了。老远看去,满河彩舟,龙旗招展,相接五十多里,煞是好看。
眼下正是八月天气,两岸的秋庄稼黄澄澄的,甚是喜人。
此时,炀帝、高熲和杨素,看到这丰收在望的情景,都满意地笑了。杨素一边笑一边说:“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炀帝捋一下山羊胡,自豪地:“我大隋开国以来,可以说是风调雨顺,仓廪皆满,即使老天大旱十年,颗粒不收,我的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和永丰仓的贮粮,也足够我大隋朝的臣民食用了。”
杨素听了,朝炀帝拱手道:“陛下洪福,臣民幸甚。”
高熲听了,不以为然,朝炀帝拜道:“陛下,我朝仓廪充实,史无前例。但真要大旱,能用几年?臣以为,丰收不忘贮粮,越多越好!如今洛阳成了东京,可在城内外建几个大仓,一来供宫内和众百官食用,二来防患于未然,不知有当圣意否?”
炀帝闻之大喜,朝高熲赞道:“高爱卿所言,正合联意。我来作一道诏书,让宇文恺和封德彝监工。”说着来到案边,坐下后,提笔铺纸,写道:
自古粮为人之命脉,足粮者,方能足兵,国之本也。如今洛阳改为东京,需内外建仓,防患于未然。内建“子罗”和“含嘉”二仓;外建“洛口”和“回洛”二仓。规模要大,质地要好。
将作少监宇文恺,颇有巧思,建造有功,特封为工部尚书,监造城内外四大粮仓。报效朝廷,不负朕望。钦此。
写毕,对身边一内相道:“快拿去传旨。”
内相应“是”,忙接过圣旨,下到底层,然后顺着悬梯,下到一小舟上,这才荡舟上岸,换上坐骑,飞马回朝。
看官,你道宇文恺现在作什?稍有交代:
建东京时,虽说杨素为总监,但真正具体办事的,那就是宇文恺和封德彝了。
在隋朝时期,宇文恺堪称为设计专家和建筑专家。
以前在他不得志时,曾冒险修復过鲁班故道;长安迁都时,文帝才发现他的才华,让他营建仁寿宫;文献皇后死后,为修陵园他也费尽了心机;这次营建东京,他是总设计师,总建筑师和总指挥。
他把东京分作三个建筑区,那就是“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地,也就是皇上和他的嫔妃、亲属住的地方;皇城是三省六部和各司的官衙所在地;外郭城就是官吏的私宅和百姓住的地方。
提起“外郭城”,宇文恺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他为了使东京超过西京,便报请炀帝,在河北选了三千多家工艺户在此定居,又下诏:凡是天下富商大贾,都可以来东京落户。很快,又从四面八方迁来一万多户。这样以来,外郭城内的官吏和百姓居住区有一百余坊。
每坊是东西一里,南北一里,所以又叫里坊,并且又建了三大市场——丰都市、大同市和通远市。特别是丰都市,周围有六里,一百二十行,三千多肆、店,四百余栈,非常繁华。
如今宫城和皇城全部完工,惟独外郭城尚未造竣。眼下,宇文恺正在工地上忙碌,忽见一内相骑着马来了,只见他翻身下马,掏出诏书,两手一捧,喊道:“圣旨到——将作少监宇文恺听旨。”
宇文恺闻听,忙整衣跪拜,高呼万岁。
内相朗声宣读了圣旨。
当宇文恺听到让他建造“子罗”、“含嘉”、“洛口”和“回洛”四个大仓时,暗道:这几所粮仓又算什么?很快就能建成。当他又听到封他为工部尚书时,便感激地连连叩拜,高呼万岁。
再说南巡的一行人,近些天,他们的舟船是慢慢地行,细细地看,所过之处,炀帝心里非常满意。
谁知进入安徽寿州的境内时,突然发现两岸干旱,颗粒不收。炀帝见了心里一沉,忙挥手道:“快靠岸,下去察看。”
一声令下,龙舟和所有的舟船都靠岸了。
炀帝让萧后和十六院夫人在龙舟上休息,便引着一些文武大臣走上南岸。黄门侍郎王弘冲几位宫人道:“快把御辇抬下来。”
几位内相应“是”,就要去抬。
炀帝拦道:“不用。当地大旱,颗粒不收,还不知百姓是个什么样儿,我岂能坐着御辇,耀武杨威?仪仗也不必来,只带几个御林军,徒步察看。”
众大臣听了,都很佩服,忙拱手赞道:“圣上英明,臣民万幸。”
炀帝一抬手,道:“走吧。”说着,他便背剪着双手头前走去。
作为皇上的贴身护卫——段达和宇文化及,看炀帝走了,不敢怠慢,便一手扶着腰刀左右跟随,杨素和高熲随后紧跟。
王弘看烈日当空,怕圣上受热,便让一名打着黄伞的内相跟着炀帝。
右翊卫大将军郭衍,只引着百十名御林军,不紧不慢地跟在众大臣后边,便在干裂的土道上走着。
他们一边走,一边望着两边枯死的秋庄稼,心里都是沉甸甸的!炀帝突然止步,自言自语地、又似乎是埋怨地:“这个裴蕴,此地旱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上报朝廷?”
看官,你道裴蕴是谁?稍有交代: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他祖父叫裴之平,曾任过梁朝的武卫将军。他父裴忌,却在陈国任都官尚书,他看北周势力强大,便与右卫将军吴明彻,私投北周,封为江夏郡公。文帝即位后,封他为仪同三司,谁知他于开皇七年,得了一场暴病与世长辞了。裴蕴是个足智多谋而又非常老练的人,在陈时,就任直阁将军,后来任史兴令。
裴蕴和他父投北周后,也得到杨坚的重用,封为议同。杨坚即位后,拜他为洋州刺史,后转寿州刺史,至到如今。
裴蕴今年四十岁,大高个儿,长乎脸儿,二目有神,三绺长髯。他取妻王氏,与他生下一个儿子叫裴音。裴音今年二十岁,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胸藏锦绣,腹隐珠玑,现为寿州长史。
闲言少叙,却说高熲看炀帝埋怨裴蕴,忙拜道:“陛下,裴刺史非常老练,像这样的旱情他不愿上报,可能他自有安排,不想给陛下添忧吧。”
炀帝道:“随你怎么说,但当地大旱,颗粒不收,万不能饿死一个百姓,得立即赈济。”冲跟随道:“笔墨伺候。”
“遵旨。”二内相忙将笔墨纸张放在一张行军案上,二人抬着。炀帝走近,抓起御笔,铺好御纸,想也不想,写道:
黎阳仓司:寿州大旱,颗粒不收,臣民有累卵之急,倒悬之危!望见诏发粮万石,火速赈济,钦此。
炀帝写毕,朝杨素道:“尚书令杨素听了。”
杨素忙执笏道:“臣在。”
“速发船去汲州,让黎阳仓司开仓赈济。”
杨素接过圣旨道:“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