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和萧珍见皇后死去,不禁痛心地放声大哭。在室内的几名内相和宫女也悲痛地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这哭声惊动了大厅里的文帝,便也进来哭了几声,然后来到龙案前,铺纸提笔,写道:
大隋朝文献独孤后,于仁寿二年八月十二日因病去世,呜呼哀哉!从明日起,全国上下不得着红,不得歌舞,穿白挂纱,哀悼百日,钦此。
写毕递一内相道:“快去苏府,让右仆射苏威,召集文官,抄写一万纸,发往各地。”
内相应“是”,匆匆而去。
文帝看他走去,对另一内相说:“你速去杨府,传左仆射杨素来,就说皇后归天,让他来料理后事。”
“遵旨。”内相应罢,转身就走。
文帝看还有几位内相在身边,对他们一一吩咐道:“你去钟楼上,让他们撞响丧钟。”
这位内相应“是”而去。
“你去乐班,让他们在门外奏哀乐。”
“遵旨!”这一内相也出了宫门。
“你让宫内人等,穿白挂纱,前来哀悼。”
他也应“是”,匆匆去了。不多时,只听得丧钟长鸣,哀乐响起,再加上宫内的痛哭声,听起来令人胆寒,魄动心惊!
这时,尚书左仆射杨素也赶到了,他身着白袍,相帽上搭着白绫,便大哭着走进殿内。
文帝看杨素哭着走来,忙迎上去。
杨素朝文帝跪下泣道:“臣可以替皇后死,为什么让皇后去了?”
文帝看他如此伤心,忙扶他起来道:“她的天年到了,这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杨爱卿,你快去安排后事吧。”
杨素说:“遵旨”,安排去了。
这时,一些大臣和众内相在永安殿门口跪了一地,放声大哭。
杨素对几名内相说:“尔等不要哭了。”
几位内相忙起身道:“听从大人的吩咐。”
杨素道:“你们几位火速去报丧,赵公公去益州,请蜀王秀回朝奔丧;钱公公去并州,请汉王谅回朝奔丧;孙公公去青州,请圣上的舅父、齐郡公吕永吉回朝料理后事;李公公去独孤府,请皇后的几位兄长——赵国公罗、河内郡公善、金泉县公穆、武喜县公陀和千牛整前来吊祭;周公公去元府,请乐平公主的外祖父、尚书丞元孝矩前来吊祭,当然乐平公主和驸马、高熲之子、渤海郡公高表仁一同前来;吴公公去萧府,请前梁国后主、当今太子妃萧珍的兄长、现任上柱国莒国公的萧琮,并且,还要让文帝的小女儿兰陵公主和驸马、秘书监、陶丘侯萧瑒一同前来;郑公公去韦府,请晋王妃的父亲、现任大将军的韦世永前来奔丧;王公公去崔府,请秦王妃的兄长、检校太府卿崔弘度前来奔丧;冯公公去北平,请蜀王秀的岳父、司农少卿、北平太守长孙览回朝奔丧;陈公公去并州,请汉王谅的岳父裴仁基前来吊祭;褚公公去长宁府,请长宁王杨俨和王妃韦氏前来奔丧;卫公公去韦府,请长宁王的岳父、上柱国韦师前来吊祭;又让蒋、沈、韩、杨四位公公,分别去请河间王杨弘,伟昭王杨爽,道悼王杨雄和蔡王杨智积前来料理后事。”
这几位听毕,便到御马棚牵来马,翻身上马,如飞的各自去了。杨素看他们走去,让太子仆宇文化及和监校卫裴虔通,率宫内的所有内相,在宫门上悬幡挂纱,搭造灵棚;让右卫率郭衍,引几位内相去办理棺木纸麻;让将作少监宇文恺和内史舍人封德
彝,率能工巧匠五百,去到早已选好的基地修建太陵;又让左副率段达去请三百名和尚;左司马姬威去请三百名道士,准备与死去的文献皇后做百日的道场超度亡灵……
该去办事的都去了,一些文武大臣们,都穿着孝服也先后来了。苏威将诏书派人抄毕,又派了一千名快骑发往各地后,也穿着白袍,匆匆赶来。他拜见了文帝后,又到内室去哭了一回,这才出来。他看杨素在那边办事,上前问道:“安排完了吗?”
杨素道:“一切安排就绪,少时你和河间王、伟昭王、广平王和蔡王接待客人。”
苏威应“是”,又看来了不少客人,忙引着几位王爷接待去了。
天快黑了,棺木纸麻也办回来了,和尚、道士也请来了。苏威让蔡王引一些内相去了,招待和尚和道士们吃茶休息,待明天灵堂搭好后再来吊祭。
不多时,京内和周围不远的亲戚也都哭着先后赶到。这天夜里,太子杨广,太子妃萧珍、晋王杨昭、晋王妃福荣、南阳公主杨琼儿和齐王杨暕等清宫的全家在内室里守孝。紧跟着,以故杨勇的女儿永乐公主和驸马表仁,他的长子长宁王杨俨和王妃英儿,已故秦王俊的夫人秦王妃崔氏和他的儿子杨浩、杨湛也先后来守孝。
除了蜀王秀、汉王谅的全家在外,文帝的小女儿兰陵公主的驸马萧瑒病重,大多京内的亲属都来到灵前守孝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灵棚很快就搭好了,将皇后入殓后,把寿木也移到灵堂里去了。灵堂内,悬幡褂纱,素幔低垂,寿木前边摆着祭案,案上插蜡上香,设着太牢,前边放着神坛,神坛内,焚表烧纸,奠烟袅袅,众孝子围着棺木,跪在地上,大哭不止。
从下午巳时起,众和尚开始念经,众道士也跟着作法,哀乐始终不断,鞭炮响个不停。朝内的一些文武官员,也陆续前来吊祭。到了七天头上,远处的亲属也先后赶到了。
他们怎么接待、怎么吊孝按下不提,却说在益州镇守的蜀王秀:杨秀是文帝的第四子,今年三十岁,生得矮胖,环目虬髯,腰大十围,声若铜钟,但他能文善武,目空一切。开皇元年,他被立为越王,后来改封为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又纳北平太守长孙览之小女长孙氏为妻。
因为益州是边关重镇,所以文帝派兵部尚书元岩去辅佐,共同镇守边关。开始几年,他二人合作得很好,法令严明,黎民称赞。谁知他渐渐奢侈,华衣鲜食,不务正业,并且,他常引部众出猎,不打兽类,专射山野劳作之人,寻找开心。
为此,元岩多次劝说:“王爷,他们是我朝的黎民,又无罪过,怎么能轻易打死他呢?”
杨秀怒道:“这江山是我杨家的,我想怎么干都可,你一个小小臣子,能管了我么?”
元岩只是摇摇头,不再言语了。
从此,这位王爷就越巴放肆,便让他的好友万智光为武通行军司马,大小事都背着元岩。那万智光是个小人之辈,为了讨好王爷,就私下与他选美女,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元岩看他无法挽救,也不敢过问,更不敢与文帝说明,无奈,只好与文帝上表,说本人老迈多病,不能为官,情愿辞职为民。
文帝无奈,只好准奏。
兵部尚书元岩,于开皇十三年七月三日辞去职务,同家人一道,离开京城回洛阳去了。
只因为益州是边关重镇,况且秀儿又年轻,所以,文帝又派兵部侍郎元衡前去辅佐。元衡到任后,杨秀待他倒也不错,当元衡发现他霸占民女,乱杀无辜时,多次劝他:“王爷,你这样作会不得民心的。”
杨秀一听就生气,怒道:“我得民心不得民心与你何干?你管得了吗?”
万智光也跟着道:“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也想管起王爷来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从此以后,元衡再也不敢多言了,也清楚元岩是为什么辞职的。他仅仅在益州住了一年,就以有病为由,回到长安。
却说元衡回到京后,立即就与文帝上表:
微臣元衡,无才无德,况且又多病,不能担当重任。像那益州,边关重镇,可差德高望重者前去,辅佐蜀王。伏乞圣上睿鉴,臣不胜待命之至。
文帝看罢,心里一沉,暗道:元岩他无辜辞官,元衡只去一年就不愿辅佐了,难道秀儿他……不行,我得派人去暗自查访,他若不法,定要处置,万不可让他坏我江山。
谁知近几年朝里时多,来不及过问,就把此事放下了。
蜀王秀看圣上既不派人,也不管他,越发放肆,搞得地方民不聊生。
一天,他听说太子被废,死在狱中,并且立阿摩为太子,大怒:“他阿摩算什么东西!竟当上太子,以我看,太子准是他害死的。我要回朝面见父皇,与他面理。”说着牵马欲走。
他的好友万智光拦道:“王爷不可!你们弟兄之中,皇后最宠晋王。如今晋王当了太子,朝内上下都有亲信,你单枪匹马回朝面理,岂不是以卵击石,自找死吗?”
杨秀想了想,问:“以你之见,怎么办好?”
万智光道:“人不能百年不死。近些年听说皇后多病,待她归天后,你和汉王联合起来,找圣上面理,或许能……”
杨秀听了大喜,于是,也不回朝,也不理事,整日吃喝玩乐,等待时机,推倒太子杨广。
这天,杨秀正在和几位亲信吃酒,忽见一内相匆匆进来,朝杨秀跪下拜道:“奴才叩拜王爷。”
他们见是内相到来,定知有事,杨秀问:“公公到此,有何贵干?”
内相道:“回王爷,当朝皇后娘娘,于八月十二日因病去世,奴才是来报丧的。”
杨秀听了,心中大喜,暗道:可到我回朝的时候了!但他表面上非常沉痛,还流了几滴泪。他为了回京去和汉王联合起来闹事,所以夫人、孩子一个也不带,只引了百十名护卫,穿着孝服,带上祭品,骑上马,同内相一道回京去了。
近几天,朝内又先后死了两名大臣——一是散骑常侍庾季才,二是当朝驸马、前梁朝皇帝萧岿的小儿子萧玚。
特别是萧玚的死,对杨家来说也是一大不幸:一则萧玚是文帝的小女儿兰陵公主的丈夫,二则萧玚是太子妃萧珍的亲弟弟。眼下,杨家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因为朝内正在为死去的皇后做道场。也是无奈,只有让太子妃萧珍和兰陵公主,赍御祭去萧府吊孝去了。
现在已为皇后做了半月的道场,外地的亲属也陆续赶到了。汉王谅回朝的第二天,蜀王秀也跟着到京。杨广听说老四赶到,忙率杨素、苏威、宇文述和张衡前去迎接。
杨广看杨秀跳下马,忙上前拱手道:“贤弟一路辛苦。你我弟兄很少见面,待道场满后,我们几个弟兄坐下来,好好的叙谈叙谈。”
杨秀一见杨广就生气,听他如此说,怒道:“人都死了,做道场又起什么作用?”说罢气愤的欲走。
杨广看他面带怒色,出言不逊,定知不妙。但他仍笑着上前,说:“贤弟,若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你可直接说出,或许……”
杨秀没等他说完,冲道:“我想不通的事情很多,也不需要跟你交谈,少时我面见圣上。”说罢扬长而去。
杨秀的一顿恶言,把太子冲得下不了台。此时,只见杨广满面通红,不言不语,傻愣愣地站在那里。
眼前的情景,杨素、苏威、宇文述和张衡都看得真切,都担心地为太子捏了一把汗。
杨素看蜀王的百十名护卫都带着兵器,怕他们跟着杨秀大闹灵堂,忙上前拦道:“各位止步,前边正在做道场,是不许外人进前的。尔等可到客厅内,吃会儿茶,歇歇身子。”又对宇文述和张衡道:“你二人陪他们去吧。”
他二人心领神会,便笑着向一群护卫道:“各位弟兄,请吧!”这些护卫们,知道皇宫里是有法度的,也不敢违命,只得跟着去了。
再说汉王谅:杨谅是文帝的最小个儿子,字德章,又名杨杰,开皇元年,也就是他六岁时封为汉王,开皇十二年为雍州牧、加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开皇十七年,封他为并州总管,从京城以东,沦海以西,突厥以南,黄河以北,管辖五十二州诸军事,至到如今。
他今年二十七岁,只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能文善武,当代的英雄。他娶妻裴氏,与他生下一男一女,都在太原居住。当初,他北平突厥,东征高丽,为大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自从太子被废、又无辜死去,立晋王为太子后,他心里极为不满,很想回朝与父皇面理。可他清楚文帝怕他母后,而他母后又最宠爱晋王,怕回朝闯出乱子,也就不了了之。当他得知皇后归天的消息后,暗道:可到我说话的时候了。于是他身着孝服,带着祭品,只引几名护卫,便独自回京,准备在母后下土后问个明白。
他到京的第二天下午,正在灵堂内与众孝子守灵,有人低声对他说:“汉王爷,蜀王回京了。”
杨谅闻听,忙起身前去接迎。当他还没走到正阳门时,就听见蜀王与太子口角,心里暗喜,当他又看到杨秀怒冲冲地向宫内走来时,忙迎上去,喊道:“兄长。”
杨秀的怒气仍然未息,见是老五,也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大声说:“小弟,我正要找你。”
汉王不解,问:“何事?”
“太子是怎么废的,又是怎么死的,你清楚么?”
汉王看他二人不谋而合,心里更喜,只是长叹一声道:“你我都在边关,像这宫内之事,我等怎么会知晓呢。”
杨秀听了,一把拉着杨谅的手说:“走!咱们闹他灵堂去,然后再找父皇面理。”
杨谅是很有理智的,忙拦道:“不可,我等这样作,一来对死去的母后不孝,二来一旦激怒了父皇,恐怕对你对我都不利。”
杨秀听了,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问道:“那么,以你之见,该怎么办好?”
杨谅想了想,道:“等道场圆满、母后下土后,再找父皇不迟。”
杨秀略思,道:“好吧,走,上灵堂去。”
于是,他二人一同向灵堂走去。
本来杨秀的声音大,又不背人,在后边站着的杨广、杨素和苏威听得真切。苏威是个正派人,根本没想那么多,看蜀王的举动,吓得要命,生怕他给灵堂闹了,又看汉王劝说,他二人向灵堂走去,这才放下心来,朝杨广和杨素道:“今天多亏汉王,不然的话……”
杨素道:“莫看他现在平息了,大丧以后,他还要闹事。”
苏威为难地:“这可怎么办呢?”
太子清楚他为什么要闹事,只是朝苏威笑了笑,道:“不要怕,有圣上在此,他闹得起来吗?”又对杨素道:“杨大人,近些天你多留点儿神,以防万一。”
杨素心领会神地点一点头。
杨广这才对苏威道:“咱们到里边去吧。”
苏威应“是”,便同他一道向灵堂走去。
杨素是个精明人,知道太了让他留点什么神。他看太子引着苏威去了,便决定提前下手。于是,他把段达叫到内室,说道:“你火速到洛阳,要设法见到前任兵部尚书元岩,就说蜀王有反意,他辞职为民是为何引起的,是不是蜀王不轨而被逼离任;若是的话,可让他作证,写一奏章,火速带回。”
段达是太子的亲信,听他一说,忙骑马如飞地去了。
杨素看他飞去,仍不放心,又把张衡找了来,悄声说道:“你火速到兵部侍郎元衡家。”
张衡不解,问:“何事?”
杨素与他悄语几句。
张衡闻听,不敢怠慢,遂到后院牵了匹马,然后纫镫扳鞍,飞身上马,一阵风的元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