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段达是怎样去洛阳,怎么见元岩,却说张衡:
莫看张衡满脸的大麻子,其貌不扬,但他能言善辩,很有心机。他清楚:皇后去世后,文帝也活不了几年了,而当今的太子广,很快就成为大隋朝的皇帝。所以,他也和杨素、宇文述那样,紧紧地靠着太子,为他出力。上次为了赶走李渊,与太子久后登基扫除障碍,他也确实费了心机,受到太子和杨素的好评。
这次,杨素让他去元府,找元衡问杨秀的劣迹,准备拔掉太子的对头。他在马上心急如火,不住扬鞭,不住催马,不多时,便就来到元府的大门口了。
此府门也高大华丽,七步台阶下,两边也有石狮镇座,并且门两边各站一位挎刀的门卫,却也威严。
一门卫认识张衡,忙上前一拱手,道:“张大人,怎么今日转到这里来了。”
张衡跳下马,说:“有事找元大人相商,不知你家大人可在府上?”
门卫道:“正在府上。张大人,我引你去见。”
张衡一抱拳道:“那就多谢了。”于是,他二人一前一后走上台阶,进了府门。
元府分前后两院,前院的正中是客厅,东西两厢是下人们住的地方。院正中有一小假山,假山周围,有绿树花草,非常雅致。然张衡有事,无心欣赏这院里的景色,只是紧张地跟着门卫,向前走着。当他二人来到客厅门前时,门卫止步,朝张衡一笑,说:“张大人稍等,待我与你通禀一声。”说罢拾级而上,走进门去。
元衡字德杰,家住安阳,父元善,在北周时任大将军。第三次伐齐时,他父一马当先,英勇作战,不慎被齐将战死。元衡十八岁就袭他父大将军之职——破相州,征突厥,平南陈等几次战役中,他也立过不少战功,被封为兵部侍郎。
他今年四十九岁,生得虎臂熊腰,黑面短髯,文武皆通。他取妻王氏,与他生下两男一女,长子叫元山,今年二十四岁,现任仪同;二子叫元海,今年二十岁,在一个部下当中军;小女儿叫元秀,今年十六岁,眼下尚未许人,整日在府上习文练武。
自从兵部尚书元岩在益州辞职后,文帝让他去益州辅佐杨秀,谁知杨秀胡作非为,劝也不听,无奈,只好上表回到京城。
眼下他仍是兵部侍郎的职务。本来这些****内大丧,将守卫人员安排好后就没事干了,所以他在客厅内一边吃茶,一边看书,消磨时间。就在这时,突然见门卫走进来,向他打个千道:“禀大人,太子右庶子张大人求见。”
元衡清楚,如今张麻子在圣上和太子面前是红人,并且和杨素、宇文述也非常要好,不敢怠慢,忙起身道:“快快有请。”
门卫应“是”,来到门口,朝外边站着的张衡拱手道:“有请张大人。”
张衡也抱拳道:“烦劳了。”说着拾级走上台阶。
这时,元衡已迎到门口了,朝满面春风的张衡一拱手道:“张大人大驾光临,寒舍增辉了。”
张衡也笑着一拱手,道:“哪里,哪里,今日到此,是受太子和杨大人所差,打扰了。”
元衡听了心里一震,暗道:太子和杨素差他,前来作甚?也来不及多想,忙笑着作个请的手势,道:“即然如此,张大人,请。”
张衡一抱拳笑道:“一同请。”说着,他二人一同步入客厅,分宾主落座后,丫环急忙献上香茗。
元衡定知有要事,便把下人支走,道:“张大人,今日太子、杨大人差你前来,有何贵干?”
张衡神秘地:“也可以说是君国大事。”
元衡闻之一怔,问:“什么君国大事?”
张衡吃了一口茶,道:“今日蜀王回朝奔丧,竟要大闹灵堂,幸亏汉王拦住了,不然的话,岂不闹出大事来。”
这句话,元衡听了并不震惊,因为他知道,为废立太子蜀王不满,早就想闹事。所以,他听后只是长叹一声道:“莫看现在拦住了,大丧过后,他还会大闹。”
张衡一本正经地:“所以,太子和杨大人商量,命我来找你,讨个对策。不知大人能否为社稷和黎民着想?”
元衡听罢,忙说:“过奖了,我乃一介微员,无才无德,能有什么谋略?让他们收回成命吧。”
张衡一笑,道:“元大人,并不需要你出什么高超的计谋,只要你有忧国忧民之心,可写个证言,便就给朝内的安危帮了大忙。”
元衡茫然:“叫我写什么?”
张衡又是一笑,道:“你曾在益州辅佐过蜀王,我想,对他的所作所为你不会不知?我敢断定,他在益州是不得民心的,不然的话,多么正直的元岩会辞官为民?而你去益州不到一年,为什么也不愿在此呢?”
这句话说到元衡的痛处了,只是难言地摇了摇头,长叹一声。
张衡看他有难言之隐,正色地:“可能你在担心,蜀王是圣上的儿子,告发他儿子,怕圣上怪罪,是吗?差矣!圣上是个有道的名君,毫无私心。像那杨勇,难道不是圣上的骨肉吗?可他被封为太子后,不思进取,贪恋女色。当圣上得知后,为了臣民的安危,竟忍疼割爱,将他废黜,几个王爷也废为庶人,难道你不知?”
元衡听了,非常佩服地点一点头。
张衡又道:“反言之,皇后死后,圣上还能活几天?到时太子就是皇帝了,你若能为他出谋划策,献计献力,久后他能忘了你吗?”
元衡听到此,心一横道:“不要说了,我把他的所作所为写出来,为民除害。”遂提笔铺纸,想了想,便唰唰写了起来,只见上写:
兵部侍郎臣元衡,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奏:蜀王秀不务正业,惨害黎民,野心勃勃,欲反大隋事。
自从前任兵部尚书元岩辞官后,臣奉敕辅佐蜀王。微臣接旨不敢怠慢,便同家眷匆匆到任,是打算长住益州,治理蜀地。谁知蜀王不务正业,天天玩乐,整日引部众上山出猎。要说打猎,倒也可以,可他不打兽类,专射山野劳作之人,并且看着他们死去,哈哈大笑。更有甚者,他让亲信万智光天下选美,供他享乐,尚若有人反抗,当场击毙,搞得地方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元岩多次劝说,反被辱骂,又不敢上表圣上,无奈,他只有辞职为民了。
微臣到任后,见他所作太甚,苦苦劝说。然他不但不听,反而骂我多管闲事。当他得知废立太子时,极为不满,大发雷霆——说圣上不公,几次欲回朝闹事。但摄于圣上和皇后的威严,只好作罢。
圣上开疆拓土,来之不易,一旦万岁日后寿终,他会扯旗造返,与后主抗衡,岂不造成国破家裂,人民涂炭。
为了大隋千秋万代,为了臣民安居乐业,今日臣冒死上奏,伏乞圣上祥查,大义灭亲,国家幸甚,臣民幸甚。
元衡写毕,递给张衡道:“请张大人过目。”
张衡接过看了一遍,暗道:小东西,就这道奏章,能置你于死地!继而朝元衡一笑,道:“写得很好,待扫除这个害人虫后,会有你的好处的。”将奏章往怀里一揣,告别了元衡,回宫去了。
眼下灵堂内仍在为死去的皇后做道场,一些文武大臣和各地的官员们,也陆续进宫与皇后吊祭,杨广、杨秀、杨琼、杨素、苏威等,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接待客人。
这时,张衡像无事似地来到灵堂忙来忙去。
杨素看张衡回宫,又看几个王爷都跟在身边,无法过问,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朝张衡道:“张大人,这会儿让他们招呼吧,我们二人去陵园看看。”
张衡心领神会,急忙应“是”,又到御马棚牵了两匹马,二人上马,名正言顺地离了皇宫,出了城门,便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停下了。
他二人也不下马,靠在一起。
杨素问:“此事办的怎样?”
张衡掏出奏章,激动地递上,道:“你看。”
杨素接过看了一遍,惊喜地:“份量重,份量重,就这道奏章,能叫他娃娃上西天去。”
张衡道:“那就速将此表献给圣上。”
杨素笑了笑,道:“还是等段达回京后,看元岩是怎么写的,如果他二人写的相同,一并献上,岂不更好?”
张衡赞同地点一点头。
七天过去了,段达也回京了,并带回前任兵部尚书元岩的亲笔奏章。这道奏章,和兵部侍郎元衡写的基本相似。
杨素看了后,趁灵堂内正在做道场,所有的亲属都在棚内守灵时,他揣好奏章,悄不声地来到永安殿,在内相的传禀下,又很快进了寝宫,拜见了文帝。
文帝心里有事,支退了下人后,说道:“朕正想召你。杨爱卿,听说蜀王想大闹灵堂,可有此事?”
杨素听了一喜,暗道:原来圣上也知道此事了。忙拱手道:“回陛下,确有此事,多亏汉王阻拦,不然的话,还不知闹个什么样儿。”
虽说文帝为此事很生气,但他不理解秀儿为什么闹事,便自言自语地:“像他堂堂的蜀王,掌管着千军万马,还有什么不顺心么?竟想闹他母后的灵堂,这是为何?”
杨素看火候到了,忙说:“陛下,要想知道他为什么闹事,有两道奏章,一看便知。”
文帝急道:“呈上来。”
“遵旨。”杨素起身,将那两道奏章递给文帝。
文帝看是前任兵部尚书元岩和兵部侍郎元衡写的奏章,定知有事,就迫不急待地从上到下看了一遍。元岩的奏章还没看完,他的老手已经气得发抖了,当他又把元衡的奏章看完时,气得他击案骂道:“败类!坏我法度,岂能容你?”向外喊道:“来人!”
“到!”随着声音,在外边进来几位内相。
文帝书一道圣旨,向下一甩道:“速派御林军五百,将蜀王杨秀拿了,午门斩首。”
一内相捡起圣旨,应“是”欲走。
杨素拦道:“慢!”又朝文帝拜道:“陛下,眼下正在大丧,举国沉痛,尚若再斩蜀王,似乎有些不妥,望陛下收回成命。”
文帝想了想,问:“以臣之见,该到何时?”
杨素道:“待道场原满,皇后下土后不迟。”
文帝看他说的有理,说:“好吧,不过,你要严加提防,不得出错,下殿去吧。”
杨素应“是”,施礼告退。
道场很快就圆场了。
出殡这天,除了文帝没有去外,杨广、杨秀、杨谅和所有的亲属,还有朝内的文武大臣都出动了。他们披麻戴孝,一路哭来,送到太陵。
将棺木下土后,由将作少监宇文恺,率众工匠精心修建陵园,后来封他为安平郡公,暂不提他。
却说送殡的众人回京后,就在当天晚上,蜀王秀就来到汉王谅的住处,尚未坐稳,杨秀就迫不急待地:“小弟,母后已经下土了,是直接去找父皇,或是明天早朝面理?”
杨谅道:“这两种都不可取。”
杨秀不解,问:“为什么?”
“母后和萧驸马一并去世,父皇的心情肯定不好。我想,不如等些天再提,或许好些。”
杨秀看他如此说,心中不快,说:“看来,你是不愿和我一起干?”
杨谅忙解释道:“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
杨谅话未说了,杨秀怒道:“你怕我不怕!明天早朝,我一人与父皇面理。”说罢头也不回,便怒冲冲地走去了。
杨谅无奈,只是摇了摇头,看着他走去。
次日早朝,文帝升殿,文武百官随班朝贺。
帝赐平身后,见蜀王也到了,就要说话,谁知杨秀不知内情,第一个出班执笏道:“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想动问陛下。”
文帝见他上奏,怒火上升,只是从牙缝里济出一个字:“讲!”
杨秀是个粗人,并没有发现圣上带怒,只是幸灾乐祸地看一眼杨广,问:“当朝太子是怎么被废的?他又是怎么死去的?他阿摩有何德何能,焉能让他当太子?”
杨谅是个精明人,已看出圣上气色不正,听他一说,真为他捏了一把汗。而杨广心里请楚,随他怎么说,睬也不睬。
文帝却越听越气,继而击案骂道:“奴才!原来你就为此事,想闹你母后的灵堂吗?”
杨秀一听,心里一悸,暗道:这是何人告诉他的?但他不敢争辨,忙说:“儿臣不敢。”
“那么,你问废立太子为何?”
“这……”杨秀这才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也不知该怎么说好了,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
文帝正色地:“告诉你,太子被废,他怎么死去,完全是和你一样——自作的!”
杨秀一听,格外惊慌,忙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一向守法,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文帝听到此,真是浑身气得发抖,继而手指杨秀,咬牙切齿地:“好一个伶牙俐口!你二人不思进取,贪恋美色,草菅人命,无恶不作——难道朕就不敢将你也废了?!”
话音刚落,满室皆惊,只是都不敢言语,面面相觑。惟独杨广、杨素、张衡、元衡、宇文述和段达心里清楚,但都不露声色地看着杨秀。
眼下杨秀怕得要命,忙跪下连连叩头道:“父皇,你千万不要偏听偏信,他们是陷害我的。”
文帝听说“陷害”二字,越巴生气,随将那两道奏章抓起来,向下一甩,道:“你自己看看,是不是陷害!”
杨秀看扔下来两道奏章,忙爬着捡起,然后双手捧着,便紧张地从上到下看了一遍。当他发现是前任兵部尚书元岩所写时,暗自骂道:“老元头!你竟敢参我,如今你回乡了,我不承认,你又如何?”突然想起还有一张,急忙观看。当他看出是现任兵部侍郎元衡所奏时,这才软了,忙叩头求道:“父皇,只怪儿臣无智,作出此事,望父皇看在父子的情份上,饶了我吧……”他不住地磕头,连连求饶。
文帝正色道:“老子南杀北战,开疆拓土,平息战乱,统一南北,黎民方才安居乐业。可你,官居高位,不务正业,残害百姓,坏我法度,使天下之人怨声载道,岂能容你?”向阶下的两边道:“左右!”
两边的御林军出班拱手:“在!”
“将他推出去砍头示众!”
“是!”众御林军将他抓起,向外拖去。
此时,杨秀连连哭喊着:“救命啊!救命啊……”然众文武不敢言语,面面相觑。惟独武班里出来一人,大声喊道:“刀下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