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的特点是体大力强,是世界上老虎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国内外动物园珍贵的观赏动物。据记载,最大的东北虎全长有3.9米(尾长占一半),肩高约1.15米,胸围2.2米,体重达320千克。胃囊甚大,胃肠较全身长3倍多。雌虎比雄虎瘦一些,腹部有4个乳房,故一般每次只生4只虎仔。东北虎的毛较长,冬季的毛更丰满、厚密,黄、白、黑三色相间,柔和悦目。雄性花纹颜色略深,雌性花纹色泽光滑。东北虎有坚锐的脚爪和尖利的犬齿。爪呈蚌灰色,趾肉坚硬结实。当它行动时候,脚爪收缩,趾肉着地,所以声音很小。每年初春换新爪后,它先在柏树或松树的嫩皮上抓一阵,来一番砺刀磨剑的功夫。爪最长能达10厘米,比钢刀还利,不论多厚的牛皮也经不起它一抓。犬齿长达6厘米,用力一咬,就是牛的脖子也可咬断。
东北虎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它主要栖息在以红松占优势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中,或阔叶林的山崖间。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寒带虎种,它的生活习性与温带、热带的虎种有很大差异。虎性孤独,平时以单独活动为多,很少合群,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不准其他虎来侵犯。虎一般可活25年左右,三四岁时性成熟,每年在12月至翌年2月发情找配偶,只有在这个时期,雄虎和雌虎才在一起生活。它门居住在有丛林草莽覆盖而附近又有山涧溪水的山林洞穴中,在一般情况下不出来袭击人,但它伤害牲畜。
东北虎主要食物是野猪、掛子等有蹄类动物。许多人认为虎是猛兽,应该很容易捕到猎物。其实不然,有时它选择与自己肤色相类似的草丛隐蔽,一旦发现野兔、野猪便猛扑过去,或是咬其喉头,或是折其颈椎,要是遇到凶猛难猎的熊,就不得不经过一番拼搏了。虎的食量很大,一餐能吃肉30千克,食后再饮大量的水,回洞穴睡觉,有时竟酣睡两三天而不醒。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缩小了东北虎的栖息地,或隔断了虎彼此间的联系,影响了它的繁殖。再加上它的皮可制名贵装饰品或衣物,虎骨、肉、须、血及内脏均可入药,因而常遭人捕杀,使我国东北虎这一珍贵动物资源遭到破坏,估计现在野生不足百只,比珍稀的大熊猫数量还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由于它毛长纹细惹人喜爱,在我国动物园中多有饲养。其中,哈尔滨动物园从1959年至1981年,就繁殖了79只,成活68只,有的已远渡重洋到许多国家安家落户了。
“稀世之宝”——坡鹿
“坡鹿”是我国海南岛上的俗名,分类学上称它为艾氏鹿,或眉杈鹿。海南岛,是我国坡鹿的唯一产地。艾氏鹿共有三四个亚种。产于我国海南岛的坡鹿,是不是单独一个亚种,至今认识还有分歧。
坡鹿的属中型鹿,大小和梅花鹿差不多。肩高在105-110厘米之间,体重60-100千克。坡鹿和梅花鹿的样子十分相像,身上的雪白的桃花(白点)十分夺目,只是梅花鹿全身是白点,坡鹿只有脊背上才有。雄鹿高大雄壮,每只有200千克以上,产茸靠雄鹿。雄鹿发情时毛色变黑,颈部变粗,脾气急躁好斗,常常互相争夺配偶。发情不久,雄鹿的老角脱落,新茸长出,这时节,它们隐蔽独居,不让人看到,也许是为了保护这珍贵的茸。
坡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角形特殊,不同于梅花鹿乃至其他各种鹿。坡鹿的角有一个大而弯的眉杈,和后面的弯曲主枝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角度的弧形。
主枝下面不分杈,看来好像没有次杈、三杈,其实是分杈位置较高,长到主枝上端来了。由于眉杈特别发达,所以外国著作中大都叫它眉杈鹿。
坡鹿原来在海南岛上的分布比较广,似乎除了北部以外,岛上至少有9个或10个县的山地上,有相当多的坡鹿存在。在广州、海口、东方县、白沙县等地人们对坡鹿有近乎神话般的赞美。人们说,坡鹿,除了茸是高级滋补品外,它的肉、血、骨、皮熬成膏,能壮身健骨。海边渔民吃上一块鹿肉或鹿膏,再冷的天气也敢下海,那热量和威力是任何好酒也比不上的。所以,坡鹿的售价比梅花鹿要高几倍至十几倍。由于滥捕,到1979年,岛上只有东方县的大田和白沙县的邦溪二地,残余不过30多只。
在东方县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和白沙县邦溪自然保护区南面,没有多远就是高高的五指山区,可是坡鹿硬是不进山,大约正是因为它们热爱这低丘陵、矮山坡和草原,才得到“坡鹿”这个名字吧!它为什么不喜欢高山?这是因为它们爱自己的茸、角,山上的树木藤类植物会把它们的角挂住。据说,有一只偶尔跑到高山上去的坡鹿,就是被树枝卡住了角而死掉的。
坡鹿是珍贵的,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海南坡鹿是我国特有的一个亚种,是鹿科中一种典型的热带动物,仅分布在海面岛,数量如此之少,想方设法保留这一濒危物种,对开展科学研究和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医药等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国家定为一类保护动物。大田自然保护区的坡鹿增加到200多只,这真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海南坡鹿对研究海南动物区系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人们称之为“稀世之宝”。
重返故乡的麋鹿
麋鹿,角似鹿而非鹿,颈似驼而非驼,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驴而非驴,故俗称“四不像”。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据考证,古代北至辽宁,南到江西,西起湖南,东到江苏沿海,到处都有其踪迹。
麋鹿在大自然界消失有1000多年了,但自宋代起,历代皇家猎苑都有饲养。北京南海子猎苑,至清代中后期,还约有120头。当欧洲某些动物园获悉后,就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展览麋鹿的要求,中国官方虽然不太情愿,也提供了几只到欧洲去。殊不知,正是这一惠赠行动,拯救了麋鹿的灭绝。
1895年,当麋鹿在欧洲定居30年后,北京永定河泛滥,将南海子猎苑部分围墙冲倒,麋鹿跑出,很快被饥民追捕猎杀。从此,麋鹿就在中国消失了。世界上唯一剩下的就是作为展品保存在欧洲的动物园内的麋鹿。热心收集稀有动物的贝福特公爵,将这群麋鹿买回英国,放养在乌邦寺。为中国麋鹿建立了一个繁殖基地,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麋鹿种群。
从1944年开始,麋鹿种被向全世界分散输送。当前世界总头数约1100头,其中最好的一群400头,仍然放养在乌邦寺。
1986年8月14日,由英国伦敦动物园无偿提供的39头(雄13,雌26)麋鹿,运抵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是一种稀世珍兽,又是宝贵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它从此回归故里,重建野生种群。麋鹿对中国人来说,作为一种“天然纪念物”有着特殊的,非其他任何动物可以比拟的价值。
麋鹿是一种大型动物,一头成熟的雄麋,肩高可达1.3米,体重达250多千克。雌麋略小,体重可达140千克。一只新生仔麋,平均重12千克,在生后几个月内,生长极为迅速,当仔麋满3个月时,体重即可达70千克。麋的毛灰棕色,四肢粗壮,主蹄宽大而且能分开,侧蹄也很显著,走起路来哒哒有声,很是神气,尾长65厘米而多毛,只有成熟的雄麋才生角,角的形状特殊,前枝分杈,后枝简单、弯曲,有时有几个小杈。每年10月中旬至于2月底脱角长茸,到次年6月中旬又长成角。麋嗜水如命,经常在溪流中涉水,甚至在湖中游泳。主要以草类和水中植物为食。麋鹿是雌雄混群而居,群内等级分明,居于优势的个体,在吃食时占先,并常欺侮其他个体。
现在,麋鹿在黄海之滨15000亩大丰自然保护区,自由放养,自由觅食,自由逐偶,大量活动,保持了体质不退化,使种群不断扩大。麋鹿重返大自然,结束了麋鹿长期人工饲养的历史。大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麋鹿野生栖息地。
沙漠中的“苦行僧”——野骆驼
野骆驼又叫野驼、双峰驼,是一种大型偶蹄兽。
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荒漠地带。那里生活环境极端艰苦,一片沙漠,植被十分稀少,同时那里干旱缺水,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加上大风不绝,就连动物界中最强悍的狼也招架不住了。可是,就在这“不毛之地”的严酷环境中,野骆驼顽强地生存着,因此被人称之为沙漠中的“苦行僧”。
野骆驼长期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生理和形态构造,完全可以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了。
野骆驼体高可过人肩,颈长弯曲如鹅颈,背部有两个明显的驼峰,四肢细长,足大如盘,尾巴较短,浑身披着淡棕黄色体毛。
骆驼的体毛是长毛覆盖短毛,有防寒、隔热的绝缘作用。眼睛为双重眼睑,眼外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两侧眼睑可单独启闭,能够在风沙中识途辨向。鼻孔斜生,有挡风瓣膜,能开闭自如。耳壳圆小,内有密生耳毛,也可阻挡风沙。
野骆驼四个蹄下有肥厚宽阔的海绵样肉垫,既能在流沙上行走不会下陷,又不怕热沙烫,夏季可耐70-80℃的高温,冬季可抗-20—-30℃严寒。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增厚,形成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适于在砂砾温差悬殊的地面上卧息。
野骆驼的牙齿、舌头,尤其是它厚似橡皮的嘴,适于吃生长在沙漠中有刺和干粗的植物,而且能从干硬的粗料中吸收微量的水。被消化的食物大部分变成脂肪贮存在驼峰里,以供缺食时维持生命。
野骆驼是家骆驼的祖先,两者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但也有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野骆驼的驼峰下圆上尖,呈圆锥状,而且坚实硬挺,从不侧倒,而家骆驼的驼峰又高又大,里面充满脂肪,当营养缺乏便他倒向一侧。此外,野骆驼体形瘦而高,四肢细长,体毛较短,且是单一的淡棕黄色;而家骆驼体形较胖,四肢短粗,体毛松而长,是多种色型。
估计,目前我国野骆驼总数可近1000只。为了保护这一极其珍稀的动物,1983年6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该地区内的野生骆驼。
骆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今天野骆驼虽然受到保护,而家骆驼仍可充分利用。驼毛又轻又暖,是高级纺织原料。骆驼的肉、奶和油是牧民的主要食品。驼皮能制革和缝钉蒙古包。驼峰、驼骨、驼鼻、驼胎衣等都是补品。
色彩斑斓的华南虎
老虎皮毛色彩斑斓,体态矫健,勇猛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据考证,老虎“原籍”亚洲东北部,后来家庭兴旺,称雄亚洲,从黑海之滨到朝鲜半岛,从西伯利亚,到苏门答腊,栖息的虎有8个亚种。
20世纪30年代,虎群有10万之多,可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老虎数量急剧减少,到70年代,已不满5000只,其中里海虎、巴厘虎和爪哇虎3个亚种已经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东南亚虎4种虎的国家。其中,华南虎更为我国特有。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因而国际上有时称为“中国虎”或“厦门虎”。这个亚种虽然名叫“华南虎”,其实它原来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亚种虎。它的分布区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陕西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的个别地区。华南虎个体较小,已发现的最大约200千克。
华南虎20世纪初期数量还相当多,南方各省的山林中都有它的踪迹;在1954年有一只虎从山区出来闯入长沙岳麓山公园。可是,由于当时农副业发展的需要,各地都举行了大规模的“除害”运动,每经一次讨伐就有数十上百的华南虎被捕杀。当进入70年代,有关部门把华南虎从“害兽”转为禁猎保护兽时,为时已晚。大自然里一只野生虎的活动范围超过10平方公里,虎喜欢孤独生活,雌雄老虎相会结亲的机会少,不容易繁殖,加上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每年要取食相当于70只鹿和30只野牛的动物。也就是说,它在生息地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况且,由于虎骨、虎皮价格倍增,偷猎还是不时发生,现残存的近50只华南虎又分散在各地,很难繁衍下去,而且还不时受到捕杀的威胁。
可喜的是,我国在华南虎的饲养、繁殖上很有成绩。到1987年止,重庆动物园繁殖华南虎7胎,成活虎仔19只。此外,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动物园都有华南虎繁殖的记录。这样,重庆动物园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华南虎种群,华南虎的复兴,就寄希望于这个种群了。
华南虎的分布区域,正是整个世界虎的分布中心地带,如不及时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建立华南虎的保护区,使华南虎能够繁衍下去,只能让又一个虎的亚种在我们眼前绝灭。
我国特有珍兽——羚牛
羚牛又名扭角羚,体形像水牛,叫声像羊,体长2米左右,体重雄兽300公斤以上。最大的达500公斤,雌兽略小,体重一般200公斤。最奇特的是它们的角.从头顶中央生出后向左右分开伸展,然后弯向后方,角尖略向内弯曲,角长50-60厘米。毛色由于生活地的不同。由南向北逐渐变浅,多呈黑、棕色。在陕西秦岭山区,有一种羚牛毛色金黄和乳白色,被称为”金毛羚牛”,是举世闻名的珍品。羚牛属高山大型偶蹄类动物,多生活在海拔2600-4000米的高山密林中。这里山高谷深,气候严寒,缺氧,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它们却生活自如。羚牛头大颈粗,吻宽鼻厚,四肢短而粗壮有力,性情凶猛,野性极强。在山岩间奔跑起来横冲直撞,攀崖越涧十分灵活。上山能攀2米左右的陡壁,下山能跳过5-6米宽的深涧,紧急时能在10余米的峭壁之间跳跃。常用角挑死猎狗,受伤时敢向猎人反扑。其势凶猛,势不可挡。羚牛全年随季节变化垂直迁移。夏天常在林带以上栖息活动,集成上百头的大群,行走时由健壮的公兽领头和断后,幼兽夹在中间。平时活动时都有强壮的雄兽站在高处放哨。冬季则化为小群迁至向的山坡处生活。由于皮毛厚比较怕热。白天藏在密林中,黄昏和夜间活动。以青草、嫩树枝、竹类等为食,并有舐食岩盐的习性。山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引来羚牛聚集。有些老年雄兽喜欢单独活动。有时还混入山林间家牛群中找食。羚牛6-8月发情交配,这期间雄性要进行争雌搏斗。母牛孕期246-262天,初生仔只有10-11公斤,每胎只产1仔,幼仔出生后三天就能随母兽活动,四五年后性成熟。
羚牛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生活地域狭窄,数量稀少,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并在秦岭东部牛背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森林中的“白袜子”——野牛野牛,又叫多句、野黄牛或印度野牛,又因它的4条腿下部是白的,好像穿上白色的袜子,因而又称它“白袜子”。
“白袜子”,是整个牛科动物中第一大牛种。一头雄野牛,肩高可达2米,体重超过1000千克,甚至可达1500千克。它的头和耳朵都很大,肩膀隆凸,向后延伸列背脊中央,再逐渐下降。四肢粗短,尾巴很长,末端有一束长毛。野牛的体毛短而厚,呈深暗棕色,唯角尖黑色。角的弯度很大,长度可达75-80厘米,粗可达50厘米左右。雌野牛的角比雄野牛的小得多。鼻、唇灰白色,四肢上内侧金棕色,下部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