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脊椎动物软骨鱼类的鲨鱼外,人们还发现海绵动物中的海绵,腔肠动物中的海葵、珊瑚,软体动物中的章鱼、乌贼、牡蛎、杂色蛤、扇贝,棘皮动物中的海星、海胆、刺参等体内都含有抗癌活性物质。例如,澳大利亚科学家从海绵体内发现了多种核苷,并以它们为原料合成了阿糖胞苷,这种药物对淋巴癌、肿癌、消化道癌有相当的疗效;扇贝闭壳肌蛋白质的构成也很特殊,从中可以提取出抗癌活性物质;我国中山大学从南海软珊瑚、海绵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抗癌效果的萜烯类化合物;天津药物研究所从刺参中提取出具有抗肿瘤转移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刺参酸性粘多糖……大海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亿万生命,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灵,而且也为人类医治疾病保障健康“慷慨解囊”,提供种种灵丹妙药。毫无疑问,在人类最终战胜癌症的征途上,海洋药物将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
神奇的蓝色血液
(一)海中的老古董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南起广东汕头,北至浙江宁波,生活着一种名叫鲎的节肢动物。它也算得上是海中一怪,从背面看,前端是一个碧绿色的大马蹄形的头胸部,后端是尾剑,这尾剑很像是一把挥动自如的三角刮刀,它是鲎自卫还击的得力武器。
由于鲎身披坚甲,形似马蹄,所以渔民都称它为“马蹄蟹”。它虽形似蟹类,倒和蜘蛛、毒蝎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别看它长相丑陋,可是一个海洋中的老古董,饱经沧桑的幸存者。
4亿多年前,鲎就已经活跃在远古的海洋里了。难得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鲎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难怪生物学家送给鲎“活化石”的雅号。
(二)突然身价百倍
这个丑陋的小动物,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无多大经济价值。没有想到在最近30多年间,鲎突然身价百倍,竟与现代尖端医学攀上了缘。美国科学家凯弗·哈特专门研究鲎的眼睛,成功地揭开了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传递视觉信息的秘密,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奖的殊荣。有人研究鲎身上的蓝色血液,发现了蓝色血液的神奇功能,研制成功了鲎试剂,造福于人类,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多么奇妙的“老古董”呵!
如果用尖刀把鲎的腹部连接外壳的软组织割开,将其躯体剥离,瓢状的甲壳底部便留下一滩蓝色的汁液,这不是别的,正是鲎的血液。
(三)蓝色的血液
地球上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而鲎这个“老古董”却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检查发现,鲎的血液中没有红细胞,也没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而只有一种能够输送氧气的低级原始细胞,细胞中铜元素的含量达0.28%,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由于这个缘故,鲎的血液是蓝色的。
高等动物的血液里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由于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使血液呈现红色。高等动物的血液能够通过红细胞输送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带走。同时,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细胞组成一支保护机体的“卫队”,当细菌侵入时,它们便从毛细血管壁的间隙中游出,将细菌吞噬,而嗜中性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溶酶体,可释放蛋白水解酶,将被吞噬的细菌消化掉。可是,鲎血里没有白细胞,一旦有细菌侵入,由于缺少“卫士”保护,细菌产生的毒素不仅破坏了原始细胞,而且会使鲎全身的血液凝固,这时候鲎便一命呜呼了。
在发现了鲎血对细菌感染极为敏感的奇特现象之后,科学家受到了启发。他们想:鲎血不正是一种很好的检测细菌的试剂吗?
(四)鲎试剂
经过大量的试验,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从鲎血中提取鲎试剂的办法。提取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将鲎洗净,然后用1%的碘洒、70%的酒精消毒胸部与腹部连接的关节处,用合适的注射针头直接从关节处插至心门,蓝色血液即自行流入预先准备好的瓶内。为了保证鲎能长期存活,每次每只鲎只能抽80~110毫升血,每年只能抽4~8次血。抽出的鲎血经过特殊分离、洗涤,除去鲎血细胞溶解物,然后再加进某些化学物质,再经处理就得到鲎试剂成品。
鲎试剂可以用来检测人体、医学器械和药品是否受到细菌的侵袭,操作起来又快又准确,十几分钟就能得到检测结果,用它能检出每毫升受测溶液中含有的1纳克甚至1皮克的细菌毒性物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病人的血液、尿液、痰、胸腹水等的诊断,同时也用它来快速测定食用水、牛奶、药物等是否受到细菌毒素的污染。
鲎试剂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具有很灵敏的检测能力。这种细菌可以诱发淋病和脑膜炎,儿童得了脑膜炎往往由于诊断不及时而延误了治疗的时机,造成死亡或残疾,而要判断是否得了脑膜炎,则先要抽取脑髓液进行细菌培养,然后进行化验,得到结果最快也得花两天时间。而有了鲎试剂这个宝贝,许多受革兰氏阴性细菌侵袭的病人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蓝色的鲎血对人类的贡献该有多大啊!
鲎血内还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用它来测定人体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人体缺少维生素B12,易患恶性贫血、肠胃病及精神失常等症。目前,用于测定人体中维生素B12含量的药物,价格昂贵,每毫克的售价达上千美元,而改用鲎血蛋白来测定,不仅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且测定效果更好。
鲎血的神奇功能,使这个亿万年来默默无闻的老古董身价百倍,国际市场上每升鲎制品的价格已达到了1万美元。
鲎的分布地带十分狭小,世界上只有两种鲎能制鲎试剂:
美洲鲎产于北美东海岸;中国鲎产于中国东南沿海和日本沿海等地。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能生产鲎试剂,而美、日等国采取海上捕鲎的途径来生产,因连年捕杀,资源日见枯竭。我国在1982年成功地研制出鲎试剂,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沿海渔民对鲎进行人工养殖,已建成大规模的养殖地,使神奇的蓝色血液造福于人类。老古董,新贡献,一只只外形丑陋的海洋小动物,竟然变成了医疗诊断上的宝贝。尽管如此,这也许只不过是现代开发海洋药物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精彩的场面还在后面。
一克值万金的河豚毒素
河豚是一种海产鱼类,又称东方豚。在日本一些国家里,人们把它看成美味珍品。我国早在唐、宋时期,人们就非常爱吃河豚,当时,河豚被称作西施鱼。但河豚又是一种剧毒鱼,所以,在我国和日本都流传着“拼死吃河豚”的说法。
(一)拼死吃河豚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河豚被描写成一种可怕的毒物。例如美国作家伊思·弗莱明就曾写过一本名叫《来自俄国的爱》的间谍小说,在小说的结尾他描写了小说的主人公邦德吞食从河豚卵巢中提炼出的毒药自杀的一幕,书中写道:“詹姆斯·邦德突然感到右小腿上一阵剧痛,全身渐渐麻木,呼吸变得越来越急促。他挣扎着转过身来,接着就身不由己地一头栽倒在红色的地板上……”
多年来,国外报刊上常报道有人因吃河豚而中毒身亡。本世纪70年代,日本有一位名叫三津五郎的著名演员,演出结束后,他的崇拜者邀他一起吃河豚,刚刚品尝了一口,便伴随着“好吃极了”的赞叹应声倒下。可见,处理不善的河豚,即使食用很少的量也可致人于死地。
河豚鱼体内的毒素为何会致人于死地?人误食发生中毒以后又如何进行解毒?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一些医学部门采用大剂量莨菪类药物救治误食河豚中毒的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二)毒在何处
毒物往往也是药物,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知道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而研究毒鱼的毒性又是发现抗毒药物的重要手段。因此,近些年来人们对河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研究河豚毒素的毒性及提取其毒素的方法。
河豚的身体里确实存在耐高温、耐酸性环境的河豚毒素,它主要集中在皮肤、血液、肝脏、眼、卵巢和卵中,其中以肝脏和卵巢中的毒性最强。每年的2~5月间,正值河豚卵巢和精巢的发育时期,这时它的毒素的毒性达到最高峰。
人们发现,只要048毫克的河豚毒素就足以把人毒死,从一条中等的河豚的内脏里提取出来的河豚毒素,足以毒死30人,它的毒性比药物学家最熟悉的毒品马钱子、氰化物还要大25倍和275倍,难怪人们对它望而生畏了。然而,这种河豚毒素却比黄金还要贵得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每克河豚毒素的标价可达55万美元。人称它一克值千金,实际上倒不如说一克值万金来得更确切些。
(三)毒物也是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