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日益繁荣,新人新作大量涌现。当前,如何在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开创我省少数民族文学的新局面,不能不提出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人才这个紧迫的问题。
创作和评论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文艺创作的繁荣和文艺评论、理论研究的活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在培养一大批创作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培养一批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人才,尤其要注意培养各少数民族的文艺评论研究人才。
我省的文艺评论工作基础薄弱,力量分散,缺少组织和阵地,虽然近两年来开始重视,但与创作实际相较,与先进省区相比,还须下大力。
当然,我们并不是毫无成绩。1977年至1980年全省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我们看到有7篇质量较高的文艺评论、研究文章获奖,这一工作不能不说是有远见的措施。在古代,白族、纳西族也曾出现过一些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在现代和当代,白族的张子斋、张文勋、晓雪,纳西族的李寒谷、赵银棠等,也是较有影响的文艺评论研究专家。
培养少数民族的文艺评论人才,是发展和繁荣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本民族的文艺评论人才是其他民族不能取代的。因为本民族的评论工作者不仅熟悉本民族的生活,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风俗习惯,而且也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特点。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是我省少数民族评论队伍毕竟十分薄弱,这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文艺评论的科学性、针对性、战斗性,提高评论研究文章的美学水平,是摆在评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少数民族的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这一紧迫问题。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一是提倡一些少数民族老作家学者化、专家化,即是更多地转向评论研究方面来;二是把一些少数民族中分散的、业余的、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和文学评论的中年同志集中起来,送到大学或文学、历史、民族等专业研究机构中深造,由专家教授带一两年,出来后,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三是作家协会开点“小灶”即有目的、有准备地举办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的中青年作者读书班,不仅请大学教师、作家讲文学课、写作课,而且应当请有关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美学家和民间文学专家等讲学,这样既开阔视野、深化知识,又可以在培养少数民族的创作人才时,也逐步培养出文艺评论人才。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中华各民族共同写就了一部光辉的文学史。我们深信,不远的将来,在群星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学星空中,不仅有众多的著名作家,也必将有众多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专家。
1983年1月
(原载《边疆文艺》198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