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坚强者来说,逆境与磨难总是人生的一笔财富。1978年,高万祥凭着多年的阅读积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已改为苏州大学)。或许是太想有一个正式的教书职业了,或许是多年来对文学的情有独钟,高万祥的高考志愿栏里清一色地全是师院中文系。
站在苏州东吴园高大的图书馆前,高万祥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他禁不住长吁一口气:告别了,无书可读的日子!告别了,疯狂而苍白的岁月!
高万祥说,大学四年,他不敢说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可以算得上最勤奋的学生。从宿舍到饭厅,从教室到图书馆,他每天都在同样的轨迹上与时间赛跑。对他来说,那时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书可读。大学时代丰富的阅读从此给了高万祥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
四年之后,高万祥走上了百年名校张家港梁丰中学的讲台,当班主任,作语文老师,办公桌上永远是堆积的繁忙。但是,就像喜欢抽烟、喝酒、打牌的的人总能找到休闲的时光一样,高万祥忙里偷闲,以不懈的阅读支起一片放飞心灵的蓝天。与过去不同的是,参加工作后,他订阅了十多种报刊杂志,一有时间就跑书店,他读经典,读时文,文学、教育、哲学、文史、经济无不广泛涉猎。他说,阅读,滋润了他的教育爱心,培育了他的正义与良知,给了他诗意般的教育追求与人生追求。
如今,大学毕业20年了,高万祥的心里仍然记着生命中那段无书可读、不能读书的日子。不管是在最初的梁丰中学、梁丰高级中学,还是后来的张家港一中、张家港高级中学,不管是作普通的语文老师,还是后来负责教导处、教研组直到当校长、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他都把阅读当成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基石。他的这种嗜好无疑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语文教学,影响着他的学生,也影响着他的同事。
2001年3月9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的颁奖晚会上,一位名叫沈冰的女孩儿从云集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这位从新加坡《联合早报》赶来参赛的沈冰正是高万祥当年的学生。对着镜头,沈冰激动地说:“我要特别感谢我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他叫高万祥,他是对我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一位朋友。”其实,高万祥只教过沈冰一个学期,沈冰对于文学和新闻的迷恋最初应归因于高老师那种独具一格的语文课。多年来,高万祥决不让教材教参独霸课堂,他特别注意从广泛的阅读中提取思想和精神的养料,让书籍为学生打开新的文学与文化的视窗。他一直记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机的话:“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
高万祥爱读书,他拥有五千册个人藏书,大量的剪报和资料卡片是他搞好语文教改和学校管理的动力源和信息库。高万祥读书不是那种被动的吸收,而是坚持与思想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在他眼里,书籍永远只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永远只是独立思索的一种推力。当校长以后,他的这些读书体验与认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治校方略。
他觉得,一个学校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养,必须大兴读书之风,一定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要让校园里“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几年来,他向全校教师推荐并统一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几十种教育名著,每期开学,第一件事就是以考试的方式检测老师们的读书数量和质量,然后,根据成绩,发放“假期读书奖”。在高万祥的倡导、组织下,如今,与学校一流的教学设施相辉映的,是全校师生一流的读书风气。说起这些的时候,高万祥的脸上灿烂得如同三月。
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都成为自己的“书友”,这,正是高万祥实施语文教学和文化型管理的独到之处。
二、理智的反思与诗意的追寻
1997年,社会对学校语文教学的批评与责难不绝于耳。有心的高万祥仔细阅读了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一系列文章:从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杨东平的《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直至洪禹平的《误尽苍生》,这些文章针对中国语文教育中教材、教法、考试、师资等方方面面问题,纷纷表达作者的忧思与期望。作为一个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摸爬滚打了20年的特级教师,高万祥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痼疾早已鱼鲠在喉,痛心疾首。读罢这些批评文章,再回看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深层的忧患和理智的反思在高万祥心中如暗流奔涌。
他说,不管怎么说,走过百年风雨的语文教学,在世纪之交受到里里外外的众多指责,任何推三托四、怨天尤人的态度都不是一个进取、开拓、创造者的胸襟和心态。无论文章的观点如何尖锐,言辞怎样激烈,能够出现这种“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和学术开放的表现。一个真正的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敢讲真话、敢听真话、敢于接受真实的批评。因为,知识分子心须是社会的良心、智慧的传播者、捍卫真理的神圣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的天空里云蒸霞蔚,百鸟和鸣。大学时代的高万祥曾是那样狂热的痴迷文学,曾几何时,高万祥怀着一个悄悄的作家梦,在文学经典的长廊里流连往返。他读小说、读散文,尤其酷爱读诗。从屈原、李白到莎士比亚、普希金,从郭小川、舒婷到裴多菲、雪莱,浪漫的诗篇伴随着他的青春岁月。那时,高万祥多想穿越诗文的丛林去捉住缪斯女神美丽的裙裾啊!但,他无缘成为作家,缪斯留给他的,只是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高万祥并没有失望,他满怀着文学青年的激情走进了中学语文的课堂。从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到备课本上的点滴心得,从大胆的尝试实践到深刻的理性反思,他有过奋斗的辛酸、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也有过痛苦的体验、莫名的忧虑、焦灼的期待。夜深人静之时,当他独对孤灯研习某些“面目可憎”的课文时,当他做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课后练习和“文字游戏”般的标准化试题时,当他批改着那些“套话连篇”的学生作文时,他痛切的感到,中学语文教学里的问题不是几个观点几篇文章说得清、道得明的。
中学生的那些语文教材,高万祥早已滚瓜烂熟。但是,他对教材的感慨却只有一句:想说爱你不容易!教材中,不少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气息,有些教学要求和教材分析简直烦琐而荒唐!特别痛苦的是,中外文学史上许多给人震撼的一流文学作品和优秀诗歌始终跨不过语文教材这道“坎”。文学从语文教材中淡出,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已经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文学魅力。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代学生只能喝着“快餐文化”和“口水文化”的乳汁长大,色情卡通、庸俗音乐大量地吞噬着学生的时间与健康。他们可以背得下几十上百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记得清明星的生肖、血型与生日,可背不全几首唐诗宋词!文学的失落,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失去文学熏陶的青少年,将失去多少精神营养和人生快乐啊!高万祥说,苏步青、华罗庚都是能诗能文的数学家,如果他们的中学时代没有好的文学熏陶,这种受益终身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得到的。呼唤文学的回归,是高万祥对语文的蓝色梦想。
高万祥记不起带过多少毕业班,他对那些所谓的标准化模式早已深恶痛绝。他认为,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学生苦不堪言,而换来的结果却是孤陋寡闻;老师的教学路子越走越窄、专业水平越教越低,语文教师从“人师”逐渐沦落为辅导学生解题的“工匠”,变成了几乎可以通用的廉价劳动力。即使是特级教师,“应试名师”不乏其人。这是语文的异化啊!语文应试教育苦了孩子、害了老师,也误导了家长,贻祸于社会。每当高万祥去书店,看到那些“剪刀加浆糊”的硬是“编著”时,他的心理总要跳出一句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语文本是一门最富创造性的基础人文学科,它决不能迷信计算机般的科学与准确,而应该像诗一样富有浪漫的激情和生动的灵性,时刻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思想、语言、创造,都是语文学科的鲜活灵魂。在高万祥看来,追寻语文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在语文中诗意地栖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难怪他将自己新近出版的语文教学专著命名为《语文的诗意》。是的,只有当语文课有了诗意,我们才能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天性还给学生!
高万祥不是那种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多年来,他都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他时时提醒自己,语文课上,决不能做“老北京的叙述者”,他一直致力于构建人文性、生活化、大语文教学的新秩序。他说,语文学习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他要求学生为语文准备5个本子:课堂练习本、文摘本、书法练习本、作文本、日记本。
如果要说教学方法,这就是最简单的“五本教学法”。它的理论依据只有一条:读写,读写,再读写。而语文教师要实施这种教法,无非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三、横扫作文“套中人”
不知是不是年轻时的那个作家梦一直在作怪,这么多年来,高万祥始终保持着舞文弄墨的习惯。对与中学作文教学,他思考弥深、用力颇勤,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许多见地和招数都迥异与他人。他认为,写作与戏曲和武术不同,它是写作主体面对外部世界的召唤,用自己的心去拥抱生活,因为主体的投入,学生只要一下笔,每个人的表达就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如果我们像练戏曲、练武术一样,把作文教学变成死板的程式套路训练,在一定时期,确实会立杆见影,但最终的结果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行其道,文风矫柔造作,写作者的思维僵化。学生最终成了作文的“套中人”。高万祥向来对那种技巧至上的作文教学不屑一顾。他的办法是: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着眼于写作主体视野的开拓、语言的积累和思维的培育。因此,他的作文课堂,不再是狭窄的教室,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课堂。他形象地称之为“作文餐厅”。这个“餐厅”里有着他精心设计的作文题材体系。如,节假日题材、重大活动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环境题材、应用性题材、心理行为、思维锻炼的题材,等等。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面对的题材体系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把作文与生活紧紧地连成一体,就是要让生活的急流去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带着惊奇的双眼走进“作文餐厅”呢?高万祥在作文训练的设计上总是苦心孤诣,独具匠心。比如,他要求学生扮演记者和主持人,围绕“我们是否需要班干部”做一期“焦点访谈”;他要求学生为“流动商店”“特色旅行”等金点子写实施方案;开学之初或毕业之前,他要学生用三五句话给班上的同学“剪影”………总之,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能从高万祥的作文课上感受到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当然,贴近生活的目的为的是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表达生活。高万祥说,作文课,是培育学生智慧的原野,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有时学生智慧中最美的花朵,是各种智慧的核心。于是,高万祥在平时的看书看报时,比别人多了“一只眼睛”,他总爱搜集那些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典型例子。在这些有趣的例子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什么是逆向思维,什么是发散思维,什么是超常思维。因为读书多,高万祥的课堂上总有新鲜的故事听。他给学生讲作文与做人的道理,讲《忏悔录》的作者因敞开心扉被人誉为“欧洲的良心”,讲文坛泰斗巴金“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态度,讲李白墓地上那块书写着“真诗不死”的石碑。他无数次地提醒学生:孩子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和虚伪,文章的可贵在于真情的流动。为了让学生保持透明的童心,他要求学生把日记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真实的情感花朵在日记中绽放,让自由的生命个性在日记中挥洒。高万祥说,这些作文教学理念的实现,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读书。道理懂得再多,腹中空空,作文是不可能真正见效的。这么多年来,高万祥给每届学生赠送的座右铭都是相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接收一个班,他都要领着同学们办好班级的“四种园地”:文章荟萃园、每日赠言园、习作欣赏园、书法展览园。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立体式的语文学习环境。在“文章荟萃园”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梁衡的名胜散文、刘墉的哲理散文常常引得学生争相阅读。高万祥高兴的告诉记者:生活化、创造型的作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就是横扫了所有的作文“套中人”!张元济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确实,采访完高万祥这位名校长、名教师,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慨:生命犹如接力赛,最是书香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