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祥是个有心人。《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7期上获“圣陶杯”全国一等奖的论文《民主·科学·个性》精彩亮丽,不同凡响,作者李镇西。从此他开始在报刊上留心这个人的名字。在1998年12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高万祥又发现了他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文。接着在《文汇读书周报》见到一篇介绍和评论《爱心与教育》的文章。高万祥立即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编辑张蕾老师和李镇西取得了联系。不久,便收到了从千里之外发来的80本《爱心与教育》。从此他开始了与李镇西的神交。1999年8月,高万祥代张家港市教委将李镇西邀来为全市中小学校长作了一场精彩报告。两人虽然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谈得甚为投机,彼此颇生得一知己之感。在天津的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期间,两人再度重逢。李镇西的一本新著《从批判走向建设》又将两人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高万祥与李镇西因文而结缘,因思想而结缘,因同爱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而结缘,因共同的教育理念——爱心教育、民主教育而结缘……而李镇西对这位语文界的名师,也是倾慕不已。2001年第8期的《教师之友》上,李镇西饱蘸着激情,向全国同行介绍了高万祥和他的“语文沙龙”——《语文沙龙——一本杂志和一群语文教师》。在写到高万祥时,李老师称高万祥为“书虫”。还有洪宗礼、吴非、韩军……他们都被高万祥视为师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万祥之所以有这样与众不同而又富有诗意的语文理念,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些朋友。高万祥,其实也是语文教坛上一名罕见的叛逆者啊!就像齐白石当年对他的弟子们说的,像我者死;也如郭沫若所说的,得人之似,失己之真。
三、高万祥——语文界的一道风景线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高万祥热爱文学,尤其喜好诗歌。从屈子行吟到李白对月,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到普希金太阳般耀眼的诗句,从郭小川战士的情怀到舒婷那么多情的双桅船,从裴多菲的坚贞到雪莱的雄烈,诗歌给了高万祥诗意般的语文人生和教育追求,滋润了高万祥的爱心,同样,诗歌也培育了高万祥的正义情感和批判眼光,。
由于高万祥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所以他从诗意化的教学开始了他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在希腊语中,“诗人”乃创造者之意,因此他的教学方式也受了诗的影响。但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很为迷惘,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如此长久地远离了诗歌和诗意?语文教学中诗的失落和诗意的苍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当代教育集中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急功近利的色彩?抑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长河中必然要出现这样一段逆流?
因而,求“闻达”的“功利”色彩和存诗意的浪漫气息,便在高万祥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和谐地统一着。这一复杂的情怀,这一在应试教学的氛围中坚定执着不忍割舍也割舍不下的语文的诗意追求,在高万祥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里扭结成一道痛苦而又悲壮的风景线。他始终没有放弃那种语文教学中诗意的追求。诗滋润了高万祥的爱心,培育了他的正义之心和批判情怀,使他有了诗意般的人生和追求。他把他的语文教学专著定名为《语文的诗意》,因为在他看来,诗的本质是创造,“语文的诗意”便是语文的创造。语文要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这三根支柱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种诗”的人。让学生诗意地栖息,这是高万祥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也是高万祥的人生和社会理想。高万祥一直醉心于语文诗意的追求。
也因此,他的作文教学摆脱了匠气,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的生活化作文教改和他的“作文餐厅”建设已颇有成效。《我行,你也行》、《作文大课堂:社会——学校——生活》、《让作文成为培育智慧的生命活动》、《作文教学要注重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等70多篇正式发表的文章正是他这方面的思考结晶。
高万祥每天在关注着或做着的“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改实验,他认为这是他“人生最神圣的行为”。他时时在寻找着一种让学生都愿意写乐于写的作文方式。多年的实践,使他的学生摆脱了作文的痛苦。在他的作文课堂里,同学们再也不会一提到作文就痛苦不堪。每次,他们或激动或兴奋或高兴,都希望能在高万祥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写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一周一次,作文成了同学们的一种期盼一种欲望。偶而,有一次听说本周“作文暂停”,大家便群起而攻之,还颇有点要“造反”“起义”的味道呢。
在《语文的诗意》一书里,他将自己多年的“经营”实践和理性思考择其要端真诚托出,是非好歹留给读者评判,予取予舍也都留给读者。区别于物质和世俗的餐饮行业,他的作文餐厅以“精神训练”为主,而且没有岗位的分工和角色的区别——烹调的厨师、品尝的顾客、经营的“老板”、评点的专家,什么身份都应该集于一身。
为了在全校推进以作文教学为核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2000年秋季开始他组织并主持了张家港高级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课题实验工作。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见“知”见“能”见“分”不见“人”的应试弊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使高中语文教学成为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成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公民。一位前来应聘的语文老师说:“张家港高级中学的语文课题实验方案令我耳目一新,我好像在一片沙漠中看到了一块绿洲,如茫茫夜行中看到了一簇希望的火苗……”
他利用职务上的方便,为学生的超量阅读自主阅读创造良好条件。从新校首届高一开始每周开2节阅读课,同时试行《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必读书目》考核毕业制度,每天在夜自修最后时间全校统一开设“日记课”……高万祥的用意就是引导学生把写作放在自由写作私人写作这种最真实最深厚的生活基础上。
而对全体语文老师,高万祥也提出要求:在3年内认真读完《张家港高级中学教师必读书目》中60%以上的书籍,必须自费订阅3种以上语文方面的报纸杂志,并经常保持广泛阅读,人人有围绕总课题的具体研究课题,在认真备课基础上,人人撰写“教后笔记”或“教育手记”,一学期总量须在1万字左右。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坚持写“下水作文”,一学期不少于15篇。他还聘请钱理群、巢宗琪、朱永新、曹文轩、王尚文、于漪、陈钟梁、陆志平、成尚荣、范守纲、谷公胜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和青年教师的导师。他倡导学校实行奖励制度,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给予稿费等额奖励。
高万祥说,他自信永远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他的所作所为,都可说无愧于书生称号。生命的河流奔向了教改的大海,美丽的青春因为读书思考实践而更加辉煌,高万祥自己对自己作这样的总结。
1996年以来,高万祥先后被评为苏州市首届名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更高兴和欣慰的是,他获得了学生的爱戴。“您教了我一年半的语文,我对那段日子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进入大学,没有语文课了,使我更加想念高中时的语文课。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再去听您的课。我是您学生中的一个,虽然我不是最出色的,但愿我们的师生情谊天长地久。”这是九八届高三(1)班仇迎春同学从南京医科大学寄来的贺卡赠言。高万祥只教过这个学生一年多一点时间,想不到这个学生还深深地想念着他。
95届高中毕业的沈冰同学从新加坡回来度假,特地来看望她的老师高万祥。师生相聚,海阔天空,其言无究,其乐无比。她在高一时,高万祥只教了她们班一个学期,那年春节以后学校安排高万祥去顶一位高三老师的课了。然而,师生情谊却日久弥深。沈冰说:“高老师,我的生活,我的思想受你的影响太大了。我总感到,我这辈子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着你替我设计的模式发展。”在2000年11月开始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选拔赛中,作为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她以总分第二的骄人成绩脱颖而出。2001年3月9日,在这次“荣事达”杯大赛颁奖晚会上,面对记者的现场采访,这位现在已经很名气的央视主持人动情不已,说,她最忘不了的是她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高万祥……。
有这种情感滋润的人是幸福的,有这种情感收获的人就永远有事业的追求。
高万祥,实在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语文名师。
书生高万祥,语文界一道富有诗意的风景线!
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与文化建设
高万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并先后出版了《议论文写作技巧》《高中生学习指导》《语文的诗意》《相约星期一》《在日记中成长》等教育教学专著。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大语文教育改革,注重“人文”特色办学,效果显著,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他先后应邀在北京、湖南、福建、四川及江苏等地作教育演讲60多场。
1999年11月下旬天津召开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高万祥开幕式上听了全国中语会几位权威人士的声音之后,他惊讶气愤贮满于胸,拍案而起,随即兴作了一个《把一个充满活力的全国中语会带入21世纪》的发言,这无疑给既定的会议基调投放了一枚重型炸弹。
高万祥说,20年来,全国中语会为语文教改基层语文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功德无量,功不可没。然而,要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语会带进21世纪,要把全国中语会真正办成全中国语文教师真正向往的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对语文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
对于“什么是语文”,50年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现在我们暂时还概括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语文”定义是不要紧的,但是,不能用“工具”之说辖制大家。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学科任务本身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地语言能力和情感品质,这是学校的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我们不能用任何模式、任何框框束缚人们的手脚,阻碍语文的教育与改革,而应该全力鼓励和支持那些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能够得到同步和谐发展地大胆创新的改革。
20年来,语文的教育成绩还是不小的,然而从整体上看,少慢差费的事实也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全中国的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及大量“克隆”作文,情况着实让人心痛。再说,怀疑批判精神和问题忧患意识永远美好,而粉饰现实报喜不报忧或不敢否定自己不敢正视现实的心态只会贻误事业遗祸后人。
全国中语会是一个学术组织,它不仅要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还要有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次全国中语会缺乏的就是这种氛围、这种精神、这种亮色。
“在当代中国三老”的语文教育理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也一定能彪炳史册。然而,作为学术流派,毕竟只是一家之说,我们不能罢黜百家,定于一尊,更不能把他们的思想看成是泽被苍生的江河湖海。如果在中语界搞“两个凡是”,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就不可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光明局面。
高万祥认为,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全国性语文大讨论,批评的声音占了上风,批评的语言也许尖锐刺耳了些,然而,开展争论争鸣这实实在在是好事善举啊!况且能够发这种“高级牢骚”、“超级牢骚”,不仅表明批评者个人的成熟和睿智,更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和宽容开放的表现。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敢讲真话实话,敢听真话实话,并且敢于接受真话实话的批评。以文学界为主的批评之声不管观点如何,至少,批评者的热情,他们的底气和能力,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是无论如何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值得发扬的。作为“圈内”人士(特别是大家奉为的权威人士)怎么能说这次批评讨论是“一场动荡”呢?用“动荡”这个词,马上会让人想到“动乱”,想到社会政治斗争。不知说话者是否真想以此吓倒那些批评者?我的看法是既不能吓人,也不应被吓坏。该说话的还要说话,该肯定的还要肯定,该批评的还要批评,该争论的还要争论。如果争论双方都能抱这种态度持这种精神,学术上能够“兼容并包”多好呢?我们应该把王丽、王尚文、钱理群等有识之士请来参加中语会盛会,共商国是,共图宏伟大业。我们要学习“三老”和刘国正等大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也应该好好读一读《教育:我们有话可说》《杞人忧师》《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等著作,应该好好听一听邹静之、童庆炳、刘锡庆、施蛰存、许纪霖、王富仁、于光远、王元化等著名学者的不同声音。这样,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