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简介
丁浩生,男,1941年10月出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兼任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业绩:从事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多年,对人民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以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坚持“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以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协调办事能力,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该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均得到显著的提高。个人曾获江苏省、常州市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特级教师等称号。出版专著《丁浩生教育教学管理文集》。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还有《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新世纪发展优质教育之思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特别是对公办名校校长从事民办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角色转换,如何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如何正确做到角色适应,在认识上有新思,在实践上有新意,在全国民办教育界有较大影响。
校长天职的形成和履行
教育方针是学校教育的依据,教育规律是学校教育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师德离不开对教育方针的执行,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教育方针、教育规律与师德规范的关系,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作为一个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或者说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上,必须围绕教师的职责,抓住师德的核心,坚持规范的目标,认识学校的特点,解决好育人、爱生、成家和超前等问题。而作为一校之长,他的天职就是促进优良师德规范的形成和履行。
一、教师的职责是育人,端正教育思想是师德规范的根本
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一个教师的工作能否围绕自己育人的职责进行,也就是说一个教师有否端正的教育思想,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那么一个教师如何围绕育人的职责,不断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师德呢?具体而言,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面向全体
一个教师的感情和工作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是要做到“四个全面”:
1.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兼顾:无论是班主任的教育目标,还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要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各类学生的进步和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就一个班级来说,目标的确定应分三个层次,一是最高层次,二是基本要求,三是争取指标。作为一个教师,围绕育人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确保基本要求的达到,对于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应按最高层次进行教育,对于中等或中上的学生也应积极努力,以达到争取指标。
2.内容的确定要全面考虑: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满足较好学生的需要,又要考虑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接受,这样才能把面向全体学生的感情和工作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详略和设问、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课外的补充和辅导等四个基本方面,努力使好学生“吃得饱”,有困难的学生也“吃得了”。
3.方法的选择要全面设计:“少、精、活”、“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是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对于每一节课,每一次具体的教育,如何选择方法,应在体现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全面设计。在方法选择的全面设计上,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要言传身教,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反复抓,抓反复,既要坚信教育的力量,但也要考虑教育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耐心、细心、深入。
4.活动的组织要全面安排: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共性要求,同时也要考虑两头学生的一些特殊要求,在活动的组织安排上要力求全面。在育人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间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使好的学生、强的学生在帮助后进的学生、弱的学生中得到鼓舞和提高,同时后者在前者的帮助指导下有所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各得其所的目的。
(二)狠抓中下
一个教师出于常情,对较好的学生总是喜欢的,但是青少年是整个人生变化、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间的差别总是存在的,而且是动态的、暂时的,经过教育最终总是能成才的。对中下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率,关系到育人任务能否全面完成,是一位教师是否有良好师德的试金石。对中下学生,特别是对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不仅不能厌弃,而且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更深的爱。如何满腔热情狠抓对中下学生的帮助,每一个教师应从感情和工作的结合上注意“四个要”:
1.关心要深入:中下学生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表现平淡,不易引起教师过多的关注,一些后进学生有时会引起教师的烦躁。一个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履行育人的岗位职责,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深入关心中下学生是最基础的工作。深入关心中下学生,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中下学生,每位教师应认识到中下学生的概念是相对的、动态的,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中下学生的本身还是有积极的、闪光的因素可以发掘。教师有了这种认识和感情,深入关心中下学生就会有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心。
2.帮助要具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出于对育人职责的感情和事业心,对中下学生的帮助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给予具体的帮助。实施切实有效的具体帮助要注意三点:一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二是增强中下学生进步的信心;三是提高中下学生学习的能力。
3.鼓励要经常:对中下学生经常性的鼓励,不仅是教育的原则,其实质是体现了对中下学生的看法与感情,涉及到教育思想中的学生观、质量观问题,涉及到师德规范中的师生观问题。对中下学生不仅要鼓励,而且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当中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以鼓励。对中下学生的经常鼓励要做到四个要求,即要求中下学生要有奋斗目标,要有必胜信心,要肯花功夫,要能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从而使中下学生能逐步改变,有效提高,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
4.纠偏要及时:任何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在成长和提高的过程中,会有波动,会有曲折,甚至会产生偏向,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出于对育人这一事业的责任心,要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偏向和不足。而这种纠偏就教师来说,要注意克服三种情绪:一是急躁埋怨情绪,“恨铁不成钢”;二是怕苦畏难情绪,“恨铁难成钢”;三是急功近利情绪,“恨铁慢成钢”。这样纠偏才能及时有效。
(三)提优补差
任何学校,即使是起点较高、学生程度较齐整的重点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中出现优、中、差的现象也是难免的。当然不同学校学生间相应的优、中、差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即使不同学校学生优、中、差水平不同,就教师来说,出于育人的需要,出于职业道德,要对学生进行提优补差是共同的。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提优补差应坚持“四个为主”:
1.提高思想认识与进行知识帮助,以提高思想认识为主:学生学习上处于后进状态,有时仅仅是现象,其本质还在于思想认识。事实上,即使学习上处于后进状态,而这种状态改变的内在动力还是在于思想认识。同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潜力的发掘,归根结底也在于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上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突出三点,一是学习动机,二是学习态度,三是学习信心;克服三点,一是空洞说教,二是点缀陪衬,三是简单粗暴,这样“突出”了,“克服”了,对学生的思想帮助就会有较好的效果。
2.激发情商与重视智商,以激发情商为主:智商带有先天性,情商主要是后天的。提优补差既涉及到智商,又涉及到情商,而且更取决于情商。而情商的激发,又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涉及到对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说涉及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师德。激发情商的关键是注意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优之以质,也就是说清道理,触动感情,优化素质。
3.指导学习方法与解决具体问题,以指导学习方法为主:学习好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的有效提高。这确实有许多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和关键问题要解决,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如何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意义上讲,指导学习方法比解决具体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提优补差中应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在具体的指导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总体上要求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做作业;二是从根本上培养注意观察,科学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三是从细节上指导看清题意,判断分析,谨慎解题,严格规范。
4.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没有提优补差的观念和实践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而如何进行提优补差同样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搞提优补差决不意味着课内损失课外补,更不是要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应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有需要、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在课外有针对性地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又在于吃透学生和教材两头;掌握重点、关键、难点;确保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贯彻启发式、精讲巧练的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分类推进。
(四)大面积提高
面向全体是立足点、出发点;狠抓中下是基本点、切入点;提优补差是生长点、发展点;最终的目的,必然的结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能否大面积提高,是检验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唯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师德的实践检验。追求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并以此检验、衡量、评价教师师德,在这样的过程中,应坚持“四个结合”:
1.数量与质量的结合:大面积是数量,数量本身也体现着质量,当然质量还包含着数量所达到的水平,大面积教育质量的提高既不是低水平的数量,也不是没有数量的高水平,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总结要注意三点:一是数量分析,二是结构分析,三是对比分析。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在数量和质量结合的基础上。
2.普及与提高的结合: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既反映全体学生普及水平,也反映优秀学生的提高水平,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普及提高的结合,作为教师要确立任务重也要抓普及,时间紧也要抓提高,只有两者和谐结合、高度结合,才有真正的大面积教育质量的提高。
3.相对与绝对的结合:要提高是绝对的,但是从什么基础上提高,提高的幅度是多少,提高到什么水平又是相对的,大面积提高应是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结果。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必然会有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他们在接班时,不会挑挑拣拣,他们的信念是任何学生均能教育好,均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育人的成果是相对和绝对的结合。
4.动机与效果的结合: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好的效果,而这效果取决于把愿望变为行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投入与产出是密切相关的,动机与效果的结合点是行动和实践。在教书育人的行动和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育人的目标放在首位,作为行动和实践的指导,并以此作为检查和对照的标准,随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动机和效果的结合上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二、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师德规范的基础
师德规范就具体内容而言有6条,从敬业奉献到教书育人,从求精探索到面向学生,从模范行为到为人师表,无一不是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爱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强化爱生之情,体现爱生之心呢?其基础是必须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规范自己的师德。作为教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身体力行师德规范呢?具体地说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德育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