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昨天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工作相比,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标志就是今天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较之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注意自身的美学特征。美学作为一门有助于人的理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它与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天然内在的联系。冯恩洪同志作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享誉全国的德育工作专家,在其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业已形成其独特的德育工作特色,即在德育工作中始终运用美学原则,使德育工作的对象既心悦诚服,又效果长久,使投入与产出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案例①:过去同学们只在书本上了解祖国的文化,只在电视上观赏河山的秀美,能不能让学生走出逼仄的生活空间,亲身走进河山,走进历史,走进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呢?在冯恩洪同志的提议下,建平中学于2000年暑假包租了一艘客轮,从上海港起航,溯江而上,开展为期14天的长江考察夏令营活动,沿途参观游览十多个景点,行程近万里。同学们不仅游览了庐山、三峡、天坑、地缝等自然景观,领略了祖国山川的锦绣,而且考察了屈原祠、岳阳楼、黄鹤楼、重庆红岩等人文景观,感受了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博大襟怀和牺牲精神。短短14天的长江夏令营,同学们白天游览,晚上召开各种专题的研讨会,同学们普遍认为,用山川秀景和人文景观陶冶自己的灵魂,这种形式的确是德育工作的创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人总是依照美的理念塑造自己。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因此,冯恩洪同志始终强调,运用美的力量和审美的原理来丰富和充实学校的德育工作,把理论的说服性与情感感染性结合起来,把严肃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既诉之以情,又动之情,这不应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应有内涵吗?一个合格的教师,其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都应当是美,善于用美的力量达到美的效果。冯恩洪同志任建平中学校长十六年来,那一场场血肉丰满、寓理于情、生动具体、感人至深的报告;一次次设计精巧、寓理于情、寓意深远的主题班会,可以说是用美的方式,美的力量达到德育工作良好效果的范例。其博大的情怀,炽热的丹心,高远的视角,凝聚成美的花环,闪烁出美的华彩,给广大的德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德育美学观之一,运用美学理论于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美,对待美,运用美的巨大力量来提升人格。
案例②:冯恩洪同志时常这样说:“教师要为同学提供精美的而不是粗俗的、高雅的而不是平庸的精神食粮,师生要一起来显示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美的热爱和渴求。”在创办建平中学首届科技节时,冯恩洪校长又深思起来:如何将宣传科学与热爱浦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他想起了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热气球表演,能不能在科技节上也让热气球载着学生代表在建平上空升起,俯看建平,俯看浦东。当即他派教导主任前往南京中国热气球队总部去联系时,对方惊讶地说:“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们热气球队是在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是在广交会上表演,是在亚太博览会等国家和国际的大型活动中表演的,不要说你们中学,连大学也没有一个请过我们?然而,冯恩供同志凭着超群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感染力硬是将正在深圳表演的热气球队用专车请到上海,请到浦东开发区的建平校园内。一位学生代表乘热气球升空后激动万分地说:”我作为建平的幸运儿,我能够上到浦东140米的高空,我的爷爷没有上去过,爸爸妈妈也没有上去过,我奶奶没上去过,爸爸妈妈也没有上去过,我却有资格上去,有资格乘坐热气球,有资格一览改革开放的新浦东的美景,这一天,是我毕生难忘的日子,我更爱建平,更爱浦东了。”
理念之二,运用美学理论于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和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激发巨大的实践力量。
案例③:冯恩洪同志多次在报告中给同学们说过这样一段话:“忠心献国家,孝心敬父母。爱父母是每个人爱的出发点。”但要把这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润物细无声”地溶入同学们的心灵,冯恩洪同志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冯恩洪同志亲自组织了一次看似奇特的活动。这个活动叫做“负重自修,”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带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上4公斤黄沙,然后把这个塑料袋绑在腰间,先上一节自修课。课后立即召开主题班会讨论,题目就是“从负重自修谈起”。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牢骚声,几个同学嚷道:“应该把出此馊主意的人押上道德法庭。”就在这节骨眼上,冯恩洪同志站了起来:“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40分钟身上绑上4公斤重的黄沙你就受不了啦,那我要告诉你们,这个主意的目的是要你们由此理解妈妈的艰辛、妈妈的伟大。妈妈养你可不是40分钟啊!有道是10月怀胎,我请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10个月除上40分钟,等于多少节自修课?才40分钟就要把我押上道德法庭审判,那请想想,你妈妈为了生你、养你,付出了多少情感,多少辛劳。今天的讨论会主题就叫做“爱我的妈妈”。听完冯校长的演讲,同学们恍然大悟。冯校长趁热打铁:“每一位同学都设计一项让妈妈高兴的活动,但是这个设计方案在付诸实施前千万要保密,下个星期这一节课讨论,内部交流,交流的目的是汲取别的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方案,然后星期天付诸实施,给妈妈一个在情理、期望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惊喜。”
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顿时倍觉母亲的伟大,迫不及待地要对妈妈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他们愉快地设计着,星期天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孝敬长辈传统美德,已在这美的活动中植根于同学的心灵中了。
欲使学校德育工作趋于审美化的关键是改变教师与学生只是工作关系的旧观念,而要在此基础上更形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审美关系,“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冯恩洪同志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交流,涉及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工作关系看,学校的各级各类德育工作人员是工作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主体处于能动地位,起主导作用;客体处于受动地位,产生效果反应。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必须是“主动出击”的,锐意进取的。但仅仅有工作关系,有主体的能动性还是远远不够的主动的,这种德育工作者主动的能动性必须逐步转化为学生客体的能动性,其转化的关键就是在于要有意识地把工作关系变为审美关系。这是冯恩洪新时期德育美学观的精髓。而这种新型的工作关中的审美因素不是偶然如昙花闪现的,而是自觉落实于行动之中,主动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审美工作。在这样的审美关系中,工作对象已转化为审美主体,而工作主体则成为审美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工作主体,能否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不在于他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他的所说所做是否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即审美主体所感动、所欣赏、所理解,从而将受动变为主动,把审美对象的意识渐渐地融入心灵,化为己有。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冯恩洪同志所赞赏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德育工作方式,实际上就是强调德育工作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建立了新的德育工作的理念,于是就会派生出一系列的符合审美情趣的活动,建平中学从宏观上的形势任务报告到微观上的个别谈心交流;从社会化的整体需要到学生个体的目标设计落实;从组织几百人的暑期长江夏令营考察到团小组的社区公益活动;从主题班会到个人才艺展示……建平中学已将冯恩洪同志的德育理念贯彻落实,并在制度上使之审美化。
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正面的宣传教育、表扬鼓励,还是针对后进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其转化,从根本上讲,都不是让学生痛苦、受罪,使学生封闭、压抑、消沉,而是要使学生欢乐、振奋、上进,因而它必须是洋溢着愉悦之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毕竟是刚刚步入青年的莘莘学子。如果我们摆出一副威严端重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那么,我们和同学的心理距离就会无限拉大。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以后,使双方都能产生愉悦感,这才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就是“真”——真实与真诚。真实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不先入为主,不以主观印象去框住学生;真诚就是待生以诚,推心置腹,情真意切,不装腔作势,不冷冰说教。在这种氛围下的德育工作,产生愉悦感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这种愉悦感包括运用艺术形象的优美性、工作方式的生动性、对话交流的活泼性、日常交往的亲密性。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是“心心相印”,而不是“神意相违”;是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而不是加重负担,愁苦不堪。即便是面对需要重敲之“鼓”,也是希冀在重敲之后重新发出鸣响,而不是敲之使破,产生难堪的呻吟。
理念之三,运用美学理论于学校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德育工作中通过“真”使审美对象产生愉悦感,并且使之长久化。
冯恩洪同志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冯恩洪德育工作的美学理念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即德育美=本体美(真诚)+说理美(友善)+事业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