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首是学校教育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一个教师要真正体现对学生的爱,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为首的特定内涵是指德育的核心地位、统帅作用和全面影响。如何坚持德育为首呢?一个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抓住灌输、渗透、实践三个环节。
1.灌输:德育的本身是一门科学,不仅有全面的内容,而且形成完整的体系。德育成果要在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上显示出来。对学生的爱,首先要落实在向学生传授德育的道理上。特别是学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少年,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必须更注重灌输这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上,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明确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主渠道的国情教育;二是突出基础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三是坚持正面教育;四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2.渗透:学生面临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要素、全方位的,专项德育活动在时间上只能有适量的比例。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除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德育活动外,大量的、经常的是要把德育渗透到其他各育、各科教学、各项活动、各方面的工作直至学校的环境气氛之中。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可以通过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广播操、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拼搏攀登和讲风格的品质;通过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班容班貌、校容校貌的教育检查,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文明规范;坚持开设音美课和开展文艺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坚持开设劳技课,坚持自我服务和参加公益劳动的制度,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端正劳动态度,学习劳动技能;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上,可以突出两点,一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使整个环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还可以把端正仪表仪容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具体措施。为了形成端庄、精干、向上的精神气氛,可以统一着装,实践证明,校服在教育学生、影响社会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3.实践:先进的理论和思想,要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德育的成果要在实践中体现,要靠实践来检查,靠实践来评价。确保德育为实,最终必须抓住实践这个环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四个基本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去工厂和农村参加劳动等;二是精神创造实践,美育、社团、远足、军训等;三是社会关系实践,咨询服务、社会宣传、拥军优属、美化环境等;四是社会变革实践,追踪考察、典型调查、参观访问等。为了确保社会实践的落实,可以坚持在知识上给予指导,组织上加强领导,实施上提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还应该注意坚持多层次,形成系列化;运用辩证法,防止片面性;突出创造性,增强时代感。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认清形势,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熟悉改革,明确使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二)坚持教学为主
德育就其地位、作用、影响来说是为首的,但是就时间和精力、内容和安排来讲,学校教育应以教学为主,教师的师德规范既需要在教学中体现,更需要在教学中形成,教师师德规范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必须在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上下工夫。
1.备课:备好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始于备课。师德规范在备课中的体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来备课,教书育人才能落到实处。在备课中,既要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要考虑如何渗透德育,并做到不上无准备的课,不脱离实际上课,不凭老框框上课,做到常备常新,常上常深,处处体现爱生之心,落实爱生之情。
2.上课:上好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在上课中贯彻启发式,“少、精、活”、“精讲巧练”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更是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和水平。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问题,切实有效地转变“满堂灌”、多而弱、题海战、拔苗助长等违背教育规律、增加学生负担的做法。每位教师应从师德规范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作业:作业在教书育人中所起的作用是懂与会的结合,会与熟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既可以作为教与学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教与学的评价。作业的检查和处理,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业的精选和设计,也是教师师德规范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学科不同,教师对作业的处理可以有所不同,但不管用什么形式,一定要达到检查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正确解答、督促作业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更正的目的,提倡全收全改、精批细改。当然,因学科特点不同或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在时间、精力、工作量和健康状况不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批改的方式进行改革,但不能以改革为名而放松对作业的批改。
(三)坚持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发展,也就是全面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都应考虑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真正爱生、是否正确爱生的一个重要标准。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也要求每位教师应关心学生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
1.体育卫生:没有体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卫生的学校教育是不文明的教育;不重视体育卫生工作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关心体育卫生工作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这种认识和实践应该成为教师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关心学生的体育卫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教育,二是榜样,三是支持。而所谓支持主要体现在不搞加班加点,不搞题海战术,不挤占学生课余时间,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优化素质。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艺术教育也是反映教师爱生的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方面。艺术教育不仅是分管部门、专职教师的直接责任,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环境性课程。各科教学要渗透美育,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艺术教育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教师在美化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应美化自己的心灵。
3.劳动教育: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和能力,也是学生能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否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条件下,特别是对于重点中学学生或独生子女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更为重要。教师爱生,坚持素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二是重在自觉,贵在坚持;三是要纳入学校的课程。只有围绕这些特点作出具体的安排,劳动教育才会有实效,有成果。
(四)坚持学有特色
全面发展是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同步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真正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个性发展,实在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全面发展。体现爱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反映在帮助学生全面打好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基础,提高这些方面的素质,而且更为突出的是反映在学生学有特色上。教师出于爱生,坚持素质教育,严格师德规范,还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有特色。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三点:
1.扬长补短:任何一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所长,也会有所短;正确的做法是扬长,同时补短,而不是“削长”,也不是“避短”。扬长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补短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学生的特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意不能为了补短而影响学生专长的发挥,也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专长而放弃了对学生不足的弥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既有全面的基础和素质,又有个性的特色和专长。
2.因势利导: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因势利导,既不管、卡、压,也不放任自流。教师应认识到,青少年的成长有共性的规律,但个性的形成也有具有其特色的过程;同时青少年的个体差异性,也要求对青少年的教育应具不同的方法,即使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些方面超出了常规、出现不适当的情况,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
3.创造条件: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有必要进行个别帮助和激励,创造一些条件让他(她)们进一步发展,达到更高的高度。这种条件可以分四类:一类是精神性的指导帮助;一类是知识性的指导帮助;一类是资料性的指导帮助;一类是设施性的指导帮助,在这方面教师要利用学校已有的条件,尽主观努力对有特色的同学提供更多、更切实的指导帮助。
三、规范的目标是成家,进行教改科研是师德规范的关键
树立师德规范,实施师德规范,不仅要求广大教师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要造就一大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专家。而作为教育家的教师应该有端正的教育思想,应该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进行教改科研的素质和实践。在这里面,进行教改科研是能否成为教育家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进行教改科研也是师德规范的关键。在教改科研这个问题上,每一位教师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坚持扎扎实实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学生观、质量观、方法观的问题。
1.学生观:单是明确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还不够,就师德规范来讲,还必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与实践结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每个教师都要明确,学校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质量观: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但是如何衡量教育质量,则是生命中的生命。它不仅影响到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否科学,而且涉及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导向,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进行教改科学研究,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质量观的问题。教师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应坚持三个“看”,即看全面,德智体美劳全面看,基础和能力全面看,文理科和音体美全面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看;看特色,即看聪明才智的发挥,独创精神的成果,个性特长的形成;看发展,即比较过去看进步,预测未来看后劲,横向比较看差距。
3.方法观:明确了人才标准和质量标准,还必须解决如何培养人才和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还必须解决方法观的问题。每位教师应确立科学的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基础知识与智力、能力的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统一;班级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二)经验与规律
经验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体会,对于进一步做好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经验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任何经验均有一定的具体条件,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何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一般规律,这是教改科研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逐步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方面专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一个有志于攀登师德规范高峰,努力使自己最终成为教育家的教师都应该处理好经验与规律的关系,在这里面要注意做好三件事:
1.及时总结:经验重于积累,总结贵在坚持。一个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总结自己的点滴体会,不做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关键有三条:一不要满足于完成具体的任务,而应自觉上升到理性来认识;二不要因循守旧,而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三不要消极被动,而要积极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及时总结。
2.积累资料:进行教改科研既有经验的提高,更需要有大量资料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经验升华为规律。积累资料既是一个教师的工作,也是一个教师的素质;既是工作留下的轨迹,更是总结、研究的基础,教师不仅要积累资料,更要会积累资料、善于积累资料。
3.分析研究:在经验与规律之间没有鸿沟,分析研究是实现经验上升到规律的桥梁。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是为了分析研究用。分析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实现师德规范的目标,使自己成为教育家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水平。分析研究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不带框框;二是不主观随意;三是不牵强附会。
(三)宏观和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