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所需要的人的最高品质是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的最高品质却是创造。服务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教育,在师生之间,只能是我教你听,我考你背,我灌输你记忆,我命令你服从。有知识的交流,却没有心灵的沟通,有“五分+绵羊”,却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潜在能量的开发。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如今既已站在市场的门口,就要对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就要有敢于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选择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道路。
有生命力的教育是顺应时代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建平中学教改的精髓是满足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和谐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协调统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经济繁荣的基础社会成员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我们不赞成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也不赞成只强调社会需要而否定扼杀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只注意统一性,不注意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自由,那么,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服务,肯定都是不利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规范+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特长”的育人目标,毫不留恋地摒弃那种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尊重个性,不给学生选择余地,从进校到出校只接受一种教育的传统模式,坚持两个发展一起抓,既抓全面发展,又把欢乐真正地还给学生,热情鼓励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去通过特长上的尽情发挥而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用深圳同行的话来说建平的改革选择了一条由外围向核心逼近的思路,即以开辟育人的第三课程——隐性课程,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置身于其间不好意思不好好学习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进而建设育人的第二课程,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的活动课程,改革育人的第一课程,发展的原则之一是阻力最小的原则,这条所谓的三、二、一道路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唯一道路,一套锣鼓,几种敲法,只要敲到点子上,不论是三、二、一,还是一、二、三都是可以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学校最主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课,将每周1/9第一课程的教学时间调剂给第二课程,十年的实践证明了第一课程教学质量并没有因教学时间的压缩而下降。调整课程结构,重新认识教育目的,使选修课程中学科类课程比例明显下降,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中外名曲欣赏、围棋、桥牌、管弦乐、电声乐、民乐等培养高品位气质和人格的课程开始登堂入室并在选修课程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探索教学方法,在“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规范+选择”的办学思想逐渐实现目标集合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建平模式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要求各科教学由传授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过渡,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学生能讲的让给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能讲的仍然让给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还有困难的方由教师画龙点睛。这已成为学校教学方法探索的方向性原则。
改革教学评价,允许学生申请单科免试,单科跳级考试,允许跳级,注意评价第一智慧,即课程学习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注意评价第二智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程教学改革第二阶段方案出台后,我们在审视以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探究性课程,即以问题研究、项目设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我们看到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的学生,下农村写出的“八论我国农村跨世纪的改革和发展”,看学生交出的“荻柴浜污染原因及治理建议”、“东方书报亭经营效益差异原因的调查”、“21世纪提高铁路运营效益的思考”等有理论、有事实、有对策的报告时,我们心里格外甜。
一步主动,步步主动。十多年来,我们从教育观念转轨入手,从外围向核心逼近,形成隐性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扬长教育”课程模式,取代因循守旧、代代世袭的“补短教育”,激发学生的展望意识、竞争意识与参与能力,引导他们由知识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合格+特长”给学校注入了活力,“规范+选择”赢得了发展,教学质量连年获得大面积丰收,拔尖人才大批涌现。
建平中学的改革是跨世纪的工程,跨世纪工程需要跨世纪努力。建平中学的事业是现实的事业,也是未来的事业,更是跨世纪的事业。我们觉得建平中学是幸运的,建平人是幸运的,因为建平中学在三年大变样的上海,在改革开放的浦东开发区,上海工人阶级五年造两座大桥的胆识和气魄,南京路一年一个样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使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前进和生命的跳跃,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思索,基础教育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一流的教育就是世界一流的教育。记不得哪首流行歌曲中有这么一句歌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们建平人一半生活在现实中一半生活在理想中。我们还有梦,我们要以我们的“跨世纪教育工程”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我们要圆这一个卧薪尝胆、继往开来的东方梦。
二、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市场经济中,名牌的发展战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像号称男人极品的“登喜路”,号称女人极品的“范思哲”时装,每一种新款式出现,投产的批量极小,多数人对近乎天文数字的标价望而生畏,少数人有钱也未必买得到,以此来显示晶牌的不同凡响。另一种发展思路是像名牌家电那样,注重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市场覆盖面越大,品牌含金量也越高。教育不是经济,经济规律不能取代教育规律。但是注意经济现象对思考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不无裨益。
面对人民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我们的名牌学校是走“登喜路、范思哲”的发展之路,还是走名牌家电的发展之路?从现状来看,我们似乎更像前者,我们这些人中的多数都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面对大众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的强烈精神需求,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诚然,降低了进校的分数门槛,风险增加了一些,但是功在社会、弊在自身的事情,我们应该有为还是无为呢?
建平选择了有为,选择了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优质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建设管理文化,是实现优质教育社会最大化的基石。优质教育规模扩大后,能否保证质量,而不稀释了质量,这是学校和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建设管理文化,变人治为法治,是优质的根本保证。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管理。但学校的管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育思想管理的层面上。教育思想的传播是会因人而异,是会“七折八五扣,对分扣零头”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操作规范,转化为评价指标,才能有效地实现目标集合。法治取代人治,是需要花时间花力气,花大量时间花大力气才能够完成的,但是这个时间,这个力气应该花、必须花。法治取代人治,学校的最高权威就是法规,而不是第一把手,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该坦然地参与到社会进步过程中去。
建设管理结构。一个人群的水平首先是领头人的水平,实现优质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把一个优质学校发展成一个优质学校联合体。也许“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其挑剔个人,不如精心研究管理结构,优秀的管理结构可以让亚一流的管理者创造一流业绩,反之将使管理者蹉跎岁月。一流的管理结构是五位结构,即找准定位,自觉到位,主动补位,不要越位,不能错位。建设管理结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联合体内各校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主体意识上升,管理重心下沉的今天,学校联合体宜将一切居于学校的权力真正交给学校,而不是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再增添一个管理层面,学校联合体的责任是管理、协调、服务,各个学校发展应该做而各个学校独立去做有困难的事情,是学校联合体的工作重心。
改变组合方法。现代管理理论告诉人们,提高效益的渠道之一是改变组合方法。传统的教育组合方式是教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由于识道有先后,学术有专攻,教师悟性、业务水平的参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强调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实际上成了很难到位的虚晃一枪。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由单媒体逐渐演变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使教师个体面向学生群体的传统的教学组合方式有可能为教师群体面向学生群体所取代。伴随着校园网的出现,学校里教学档案数据库应运而生,各科最优秀的教学档案进入了数据库,使其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在零起点认识教材,而上网下载数据库提供的最新的教学档案,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编写教案,使教师从平地上、零起点去处理教材,变为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在较高的起点上去认识处理教材。
改变组合方法的另一层含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班的组合方法,当教师个体面向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群体必然出现优秀的、基本跟得上的、暂时跟不上的分化。相应的教育对策是面向多数,兼顾两头。须知在教师个体面向学生群体的情况下,在同样的时间里是很难实施的,谓之正确的废话并不过分。在易于分化的学科实行分组推进,实施一本教材,三种进度,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进度,变学生固定教师流动为教师固定学生流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各得其所,而不再是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其结果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改变组合方法的内涵远非如此,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为每一个起点不同、悟性不同、潜能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都打下一模一样的基础呢,还是允许打下不同的发展基础?基础是否可以分流?学校的管理是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学制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的划一管理呢,还是实行弹性管理、学分制管理?理论尚需发展,实践尚需深化。应该强调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思想解放一点,眼前就出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让优质教育进入百姓家,实现优质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有风险的,注意了管理文化建设,改善了管理结构,调整了组合方法,就能化解风险,有惊无险。
三、完美的人格是21世纪的重要素质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既需要知识的丰富也需要人格的养成,既需要学会做学问也需要学会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浦东开发是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浦西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历经150年,而浦东由农村建设成为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过程历史只允许我们20年完成,草坪取代稻田、高楼取代农舍的过程提出了人的素质现代化的严肃问题。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国民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浦东开发的成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构建跨世纪教育工程全过程中,十分注意整体改革中的德育和德育的整体改革。
改革越是深入,经济越是繁荣,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它的参与者掌握规范,学会选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国际同龄人的文明习惯,是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外宾面前,我代表中国,在来宾面前,我代表建平。”集体荣誉感是规范养成的动力源泉。激情导行、严格训练、严中有情、严中有理、严中有序、严中有方、严中有格是规范养成的主要方法。一位来校参观的外省教育负责干部说:“建平的校舍,全国各省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建平的很高的升学率,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一两所类似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生,见到客人都主动问候一声‘老师好’,是我从教30年来第一次遇到。”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在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面前,在功利和道义面前,在个体和群体面前,在局部和全局面前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掌握方法比记住结论更重要,我们十分注意创造选择的氛围,提供选择的机会,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指导选择,探索了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位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回顾六年中学生活时说:“我十分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选择机会,使我们提高了选择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比我的同龄人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