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应该说,十一学校从来把德育放在自己教育的首要位置。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成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爱国者,在社会主义时代,应该成为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应该作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十一学校,我们从许多方面来实现这点。比如我们学校有很好的德育工作教育体系安排,安排的力量很强,包括我们对班主任、年级主任的选用,如果加上班主任、年级主任、团委的干部,再加上专门作德育工作的老师,在我们学校有150人。另外,我们强调德育传统的教育,我们学校有个105米的墙,篆刻着109位老一辈革命者的题词,那都是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学生的期望,我们在展现这些的题词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漫步在这里,对照着题词,自己教育自己。
除了很好的重视传统教育以外,我们还重视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也就是校风的规范养成和教育,十一学校一直以比较优良的校风而在北京市著名,校风好,家长把孩子送到十一学校后,觉得很放心、很安全。
还有,不光是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好孩子,还要成为能孩子,也就是我们实行主体德育,在班级中,学生自主管理,我们的学生早已经没有干部终身制了,他们在班级中一拨一拨轮流担任班委会干部,一拨班委会当一两个月的时间,然后再换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会担任各种班干部,使他们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另外我们的学生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其中得到锻炼。我们的孩子不仅要成为好孩子,还要成为能干的孩子,这样他们才能成功走向社会。
网友:我们的孩子比较痴迷于玩游戏、也喜欢攀比,可能这也是普遍现象,该怎么解决?
李金初:应该说,这种情况在学校中、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可能也有客观条件,从中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孩子爱攀比,也就是在穿戴上、在使用的东西上进行攀比。我们的生活确实越来越好,有很好的消费品,孩子们拥有更好的东西,也容易形成攀比。现在玩游戏,主要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实际上,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这些也不可能。这些问题在过去比较少,为什么在现在比较多?经济生活、技术条件发展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问题的出现。在我们那个时代,想有也没有。在新的情况下,针对新问题,我们要研究新的对策。技术的不断进步,条件的不断改善,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在我们学校中,为了避免孩子的攀比,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学生进入学校要穿校服,至少在校期间就避免了穿着上的攀比。还有一段时间我们要求女生剪短发,当然现在不这样要求了。但是也有问题,我们要求了统一校服,但是孩子会穿各种各样的鞋。还有,在住宿期间,我们不要求学生自己带被子,一自己带,就有各种新的花样了,所以我们统一配置被子。另外,除了禁止攀比,还有认识上的跟进。一方面要看到物质和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莫大的优越和幸福,但是这种优越和幸福,作为青少年来讲,并不是我们的劳动的直接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珍惜这种东西,怎样使父母的劳动在我们这里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同时,我们也组织一些班会,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分析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成长中究竟有多大作用?我们要讲道理,分析在现在可贵的学习时间中,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再想好好学习,至少在你这个年龄段就不可能了。在目前,学生应该抓住自己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关心点应该是什么,就是把他的注意力进行转移,转移到他的快速、健康、成长、发展上。如果能够在这方面转移得好,那就肯定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的很多优秀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但是他却非常朴素,没有过于奢华的东西。而我们看到有些过于追求攀比的孩子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包括自己的功课。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决定着孩子的成长。但是人家说,这个工作难度比较大,因为科技发展比较快,有些东西他也可能会用比较隐私的办法藏起来,这都是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新的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对孩子投入精力和方向的引导,这是很重要的,把这些引导好了,其他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网友:目前社会中单一的道德标准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李金初:对道德问题,应该说,我们还不是道德学家,所以还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是我觉得,有基本的道德和更高层次的道德之分。对基本的道德来讲,实际上是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来讲,应该是一致的,大家都应该达到。但是,确实还有一些更加高尚的东西,比如像雷锋的道德、焦裕禄的道德、孔繁森的道德,我相信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高层次的道德,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准,这是不现实的,应该允许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存在差异。
其次,我们在要求每个人遵守道德的情况下,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要求每个人要遵守社会的基本法律的情况下,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甚至有些性格和爱好不是特别优秀,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苛求统一。在多样化很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追求道德的统一标准,唯一解,这是不现实、不恰当的东西。在基本的社会道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允许有不同层次的道德存在,不同层次的道德的人的存在,甚至有些性格并不是很优秀,只要没有重大影响,我觉得都不应该引以为怪。我们应该承认现实,它是多样的,是分层次的,是有区别、不一样的,我这里长、你那里短,我这里短,你那里长,这些都是存在的。
网友: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有很多传统的观念和标准都没有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真的要选择抛弃其中一些吗?
李金初:不必要,我认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我们现在恐怕不是抛弃的问题,而是继承不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正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建设。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美德。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我不知道他怎样去热爱他的国家?这些都是很难设想的,很多优秀的传统道德都是需要继承的。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比如三从四德,肯定是需要抛弃的,在五四时代就要抛弃,现在肯定更不会要了。所以我认为,优秀的传统道德和由于现在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产生的现代道德的结合,对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中国优秀的道德,应该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继承。
比如过去强调师道尊严,放到今天来讲,对老师要尊重,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去讲师道尊亲,要供在门槛上,这就过于道德化、过于绝对化了,这是不恰当的。但是我们要尊重老师,在现在的条件下,老师获得尊重,不仅仅是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学问,还要以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品质,这样他获得学生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认为老师神圣不可侵犯,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真理,处处都对,这也不见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很平静地对待自己,学生也要很好地尊重老师。实际上,一些领导者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江泽民主席到美国去就专门拜访他多年以前的老师,表现了对老师极大的尊重,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典范。
网友: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请问,李校长是如何在德育方面进行实践的?
李金初:应该说,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中德育,也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毫无疑问,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而不仅仅是用认知去解决,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体现。举例来说,我们说关爱老人,这是一个道德认知,但是,我们怎样使孩子们具有关爱老人的真情实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巩固自己这方面的道德认识,最后变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学校中要求,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姥姥、姥爷,另外,在社会上看到孤独的老人,你应该怎么做?我们有一个高一的小组,已经传下来十多年了,在海淀照顾孤寡老人,一个班作为一个小组,这个做法一直传下来,已经传了十多年。孩子们在实践的体验中,既看到老年人在生活上的艰苦困难,在我们对老人进行照顾的过程中,也看到这些老人对他们所享受到的照顾表现出的激动心情,看到他们在社会中有幸福生活的机会,老人们会给孩子们讲新旧社会的对比,也使孩子们在道德上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养成了学生生活上的能力。我们经常说,学生要尽一份社会的力量,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在公共汽车站擦洗汽车,或者擦洗栏杆,在垃圾比较多的地方进行义务劳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同学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去做的。
当然,学校不能事事都实践,包括道德教育,每件事情都实践,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组织一些班会,进行道德认知上的讨论。如果你的道德认知提高了,将来在社会中遇到这个问题,也会比较好地解决。
我认为,实践是一个环节,但是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所以,我们的学生的道德认知要提高,同时结合社会实践。
主持人:感谢李校长的精彩观点,同时感谢众多网友的热情提问,本次访谈到此圆满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知名校长访谈”和“德育教育活动校长系列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