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开始,国家全部停拨了每年给学校的300万元财政性经费。而学校这一年的办学收入,不但抵平了全年经常性支出1060万元,还用近年来办学收入的结余盖起了7748平方米的初中教学楼。同年,学校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千兆校园网,有近300台计算机在校园网上运行,并连通因特网;同时还把新教学楼中的40多个教室装备成多功能教室。2000年4月,学校投资1500万元的图书馆大楼已经动工,而投资2000多万元的高中教学楼也将于10月动工,80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亦将破土动工……
——扩大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达3600人,其中,住校人数达1300人,就餐人数达2800人。学生总数比改制前净增1600人。
——改革5年来,教师人均提高待遇150%。
——连续3年每年为数10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1500元~2500元的奖学、助学金。
——先后为革命老区或灾区捐资或向社会筹集资金112万元,援建了三所希望学校,并在1999年,联合有关单位组织首都少年儿童向这三所学校捐赠图书13万册。
……
是啊,在这样的业绩面前,十一学校多数的教职工理解他,尊敬他,愿意跟他在一辆战车上,共赴光明的前程。
看来,时代更需要开路先锋,而不是完美无瑕的圣人,更不是无所作为的庸人。
李校长的大账算出了教育学,算出了社会学,算出了人文科学的大道理!说他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经济学家”,并不过分!李金初谈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管理,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它应该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学校逐步地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行家治校,变成独立的法人;政府权力,下放,与学校要构成新型的政校关系;学校依法自主管理,行家治校,形成校本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民主化,法制化、人本化。全面关注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家庭良性互动:要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学习型学校,发展型学校的建设……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进程中,公有学校“转制”被看作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公有转制学校在运作的过程中,产权问题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及时立项了《公有转制学校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并委托给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主持实施开展实验。
一、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公有转制学校是我国教育发展在体制上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其现代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十分有必要开展此课题研究。我们这项研究一方面以十一学校为样本,对学校转制办学以来的学校制度建设进行总结,科学地剖析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化实验探索转制学校的现代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科学管理战略的实施。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规范公有转制学校的健康发展,为科学确立公有转制学校现代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典型案例。因此。我们希望开展本课题研究。能为现有的转制学校和将要转制的学校发展在产权的明晰方面和学校的管理方面起到目标导向和规范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分析公有转制学校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利弊。借鉴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措施和运作模式,吸纳民办学校的合理方法,站在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的高度,对教育产权及内部管理等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教育自身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转制学校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而从整体上推进转制学校制度的创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化,为教育决策机构提供政策上的智力支持。
二、十一学校进行的是实践性研究
(一)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出来问题
事实上,我们学校很早就开始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十一学校从1987年就开始关心教育改革动态,着手分析现有教育制度的利弊,研究有关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注意教育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为进行自身充满活力的改革作好了充分准备。
1.公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十一学校建校几十年来,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光荣的传统,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与几乎所有公办学校一样,也遇到了发展中的困难。
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力量不足,经费问题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学校被政府管得太多,学校办学自主权极其有限。
学校教育环境封闭,学校很难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更难以走向市场。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的,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形态。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同时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才能突破制约其发展的经济瓶颈,才能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才能走社会之路。
2.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开始谋求解决的思路并进行实践探索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南巡讲话,这标志着我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我们如获至宝,紧紧结合学校如何发展的课题,用两个月的时间组织全校干部教师学习、讨论。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邓小平的教育理论、耗散结构论、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等以及相关的各种教育法规和文件。于1992年5月8日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公办学校“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思路,经过理论的积淀和实践的探索,检索过去,洞察未来。1995年3月1日,北京五中国有民办学校体制改革试验正式启动。
国有民办制学校是介于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有法律效力的程序,交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于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这样形成的教育法人实体,称作国有民办制学校。
公办学校转制改革为国有民办制学校,即学校国有民办。主要内容是: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经费支配,自主教育改革: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要素。这样,十一学校就开始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来设计规划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二)实践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经费问题,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经费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经济决定活动,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教学活动是难以实现的。
缓解学校教育经费困难的对策有多种,但有许多对策并不是学校能左右的。学校只能从自身出发,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寻找和选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选择办学体制改革,进行教育投资多元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十一学校选择了国有民办制,通过自主筹集日常力学经费,学校在教育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上更加充足和灵活,改善了整个办学条件。国有资产迅速增值,从1995年的14503万元增加到2002年16549.3万元,比1995年的国有资产净增了10.4倍。如此巨大的增值,主要是学校艰苦奋斗,日积月累取得的。学校改革以来到2003年,共为国家节省财政拨款41311多万元,并使学校国有资产增值达几亿元以上。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十一学校改善和充实了办学的物质基础,自筹资金建起的十余万平方米的高楼耸立校园。而且使学校有条件投资数千万元建设起了“现代、领先、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2.解决了办学自主权问题
学校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根据《承办协议》,十一学校享受“五自主”。政府巩关把学校的管理权、经营权完全交给学校,甚至把足够多的人事权交给学校。学位在国家的基本教育法规内享有不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独立力学权力。
学校真正是自主办学的实体。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决策的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育人模式的实施、教职员工的管理、学校文化的塑造,都由学校自己来把握和运作。
这样,学校能根据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践行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始了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的跨越式发展。
3.解决了用人机制问题
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核心是人事管理。北京十一学校自转制办学以来,充分享有政府赋予的人事权利,进行了用人机制的改革:
第一阶段:1988——1992年,这是准备阶段和初始阶段、初步建立了以激励为核心的双向选择,聘拒自由,按需择优的人员聘用制度。
第二阶段:1992—2000年,这是发展阶段。为体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出了“满工作量,高利用率”和“浮聘分开”的聘用新原则和创造了“多元无级结构工资制度”,并于1993年全面实行。1998年以来,学校建立了自主用人和人才引进机制,与社会人才市场对接,优化教师结构。
第三阶段:2000至现在,这是完善和取得显著效益阶段。学校创造性地制定了“评聘分开”的重大小用原则。学校有效地采取了依法聘用,按需聘用。竞争优先聘用、高工作量聘用。双向选择、评聘分开等措施,形成了具有十一学校特色的科学用人制度。如学校从2000年8月起实行岗位聘用制,2001年正式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现已建立起了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干部、教师、职工队伍。
4.解决了法人治理和管理民主化问题
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学校对政府具有长期依赖性。学校不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事务,不具备法人条件和能力。
十一学校根据《承办协议》,是独立法人单位,并日趋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民主决策机构,使权力得到制约。学校工作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工作,重大问题要集体决策;要从“英雄时代”走向“大众时代”:要让群众决定自己命运,让群众决定学校未来。
学校建成了或正在筹备建立学校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咨询机构,形成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学校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人本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全面改组了学校的职能部门,设立了9个处室,这将有利于十一学校完全实现法人治理并作为真正的独立法人活跃在教育市场的舞台。
5.解决了学校管理人本化问题
当代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以人为本,即人本化的趋势。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的身心特点和为了人的发展的管理方式。十一学校的人本管理,注重四个方面;一是要以人为中心,二是满足人的需要,三是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四是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是在管理的中心位置。
对学生而言,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应成为办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对教师而言,遵循人力资本的管理理念。早在1988年,十一学校就提出了“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同步”的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更提出要使学校成为教师充分展示才华的宽阔舞台,成为教师继续成长的良好空间,成为教师走向幸福生活的家园。
6.解决了学校市场化问题
教育不再与市场无关,学校也不再脱离市场。
学校可以通过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进入市场,并从社会获得办学收入来与市场接轨,确定薪酬应该采用市场化机制。学校聘任教职员工可以与市场接轨确定薪酬应该采用市场化机制。
十一学校在1995年就进入了市场,运行的是市场机制。以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办学质量为前提,以教育服务为劳动产品,通过教育市场与社会各界和家庭交换,以获取特定的价值补偿。十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工资分配机制和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十一学校选择的是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直面市场经济的学校体制,具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条件。可以说,从1902年和1995年开始的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按现代学校制度特征设计的,这些特征也是学校今后发展必须遵循的思路。现在看,十一学校的许多改革选择已触及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理性思考和实践操作上已经接近或具备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
三、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