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萌萌陶萌萌,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师。
"现代的生活是被设计的。"这个观点乍听上去有些奇怪,可细细想想:牙膏是挤的,钥匙是拧的,塑料袋是提的,灯的开关从"拉"变为"按",老师的板书变为电子幻灯片,手写的书信变成E-mail,包括开车出门选择的路线(单行、限行都是被制定的),家居的结构,撕零食袋的方式,娱乐的方式……我们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都被设计着。设计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认知,而行为方式和认知又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或重塑我们的生活习惯,从而深刻影响到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一、对城市设计中全球化及同质化的反思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人类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从它出现的那刻起,设计就伴随着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欧洲的伦敦、巴黎、柏林,还是中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古老的城市背后都有一段悠长的成长史。城市在成长中不断地被设计、被修整、被重塑。17世纪以前,城市都还能在自己的地域文化基础上,走各自的发展道路。但从1855年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后,全世界的现代城市化进程拉开了帷幕,新兴的工业化浪潮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全世界城市的面貌,城市的发展道路也开始趋同。国际主义风格适应了当今商业化、经济化、市场化、全球化的世界,在城市的设计中逐渐占据了垄断的地位。
国际主义风格,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风格,经过在美国的发展,于战后逐渐成形。这种风格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种垄断性的风格。国际主义风格最初来自建筑设计,之后迅速、广泛地波及其他设计领域。它用方块的形状堆砌的高耸的大厦、住宅架构城市,用玻璃幕墙装点城市,用水泥的土灰色涂抹城市,使城市像是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一般。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经形容国际主义风格"改变了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
国际主义风格在依赖工业化的技术要素的同时,也满足了设计艺术的需求,将两者切实地融合在一起,展现着这个时代推崇的"现代化"。这种设计风格如此新颖,又如此容易达成,被作为一种成功的范例效仿、复制,成为大多数国家在二战后重建以及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
中国也经历着城市化,大城市向大都市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挺进,新兴的中小型城市不断涌现。在中国,像纽约、东京等这样带有浓重国际主义风格的都市形象深入人心。似乎提及城市,就应该是高楼耸立。所有城市都不约而同地向着这个心中的"目标"发展,使中国大多城市带有国际主义风格。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形象被设计、整容、改造得千篇一律,放眼望去,呆板且缺乏生气。
事实上,在国际主义背后的全球化,才是影响城市面貌的深层原因。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增强了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不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民族的界限不断缩小,地域的差异在商业、市场、文化诸方面都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在经过了同质化的乏味与迷茫后,如从美梦中惊醒一般,开始在水泥森林中探寻那丝丝细微的传统气息,重新思考多元化的可能性。现代技术的进步为实现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条件,中国的大城市设计也逐渐开始从国际主义风格一统天下的状况走向多元化。多元化虽然强于国际主义风格的单调,却也容易导致城市建筑的杂乱无章,于是城市规划开始将城市功能性与城市形象设计并举,城市形象的设计也更加科学美观。
二、银川的城市形象
对城市形象的设计从宏观上看,涵盖了城市功能区域的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形象的宏观设计;从微观上讲,涉及了城市的所有公共空间中视觉可感知的点点滴滴,如建筑、公交站牌、路牌、户外广告、井盖、垃圾箱、平面设计等各个方面。不论哪个方向都需要首先弄清楚城市的文化特点。
(一)银川的城市文化
城市的文化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银川与西安、北京不同,没有那么悠久的城市文化积淀。虽然银川曾经是西夏的都城,但在这个城市中找不到西夏文化活着的踪迹,无法挖掘出像其他古城那样深厚的传统文化。银川的城市文化究竟该如何定位?反观历史,银川这个城市的建成和发展带有很明显的"移民城市"的特点。
宁夏自古就是边防重镇,明朝时的"九边重镇"中,"面积不大的宁夏地区竟然九居其二,设有宁夏总镇和三边总镇"[1]。各朝为了边防,将大量人口迁徙至此,并采用民屯制和军屯制,以保证边疆稳定。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又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人口迁徙是1952至1954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批移民来银,称为"北京移民"。……第二次人口迁徙是在1956至1958年,国家为支持宁夏的经济建设,从外地调来了大批支宁干部,仅上海支宁的"文教大队"就来了三批,大约有1万人。同时,沿海许多大厂也迁到银川……此次迁徙有职工及家属达10万人之多,为银川最大的一次外来人口迁徙。在196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江浙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来银川和永宁县插队落户……此为第三次外来人口大迁徙"[2]。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大批的外来人口迁徙至银川。这几次外来人口大迁徙,为银川带来的是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银川人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外地人来到银川很容易产生一种"家"的感觉,既没有文化上的不适应,也没有文化上的排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恰恰是银川城市文化的重要特点。
城市的多样化是自然天成的。城市产生之初就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的集合。它的多样性一方面来源于不同背景的人的文化多样性,也源于城市里众多人口的兴趣、品位、需求、感觉和偏好,而银川的人口构成更加体现了城市文化多元的特点。
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民族特色无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这是由地域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心、固原等地的回族也开始迁徙至银川发展,致使地域之间人口流动的速度和频率远远超过以前,为银川带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因素,能够明显感觉到银川的回族特色相较以更浓。这样的城市定位能够凸显银川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对外文化交流,是现在以及今后银川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和谐与多元以及回族特色是银川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城市规划的硬道理——可持续发展
城市和乡村相比,明显的不同在于其复杂性,城市越大则越复杂。如果不进行规划设计,那么城市就会混乱不堪。如果说城市单个建筑的设计是对城市形象在微观上的表现,那么城市规划的设计则是从宏观上对城市文化的再现。
城市规划并非近现代的概念,早在城市出现的时候,城市规划就已经随之诞生了。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城市规划的历史,这些古城在规划上都有整体性与长远性统一的特点,在设计上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放在重要的位置,将自然审美通过设计贯穿于城市生活的点滴间,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发掘自然美,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城市规划所遵守的原则,与现代的城市与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据说,历史上黄河水曾流经银川,在银川改道退水后形成了星星点点的湖泊,又被称为七十二连湖。由于过度开发,银川的湖泊湿地面积极度萎缩。20世纪90年代末,整个银川的湖泊湿地面积只剩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十分之一。2002年银川市开始了针对七十二连湖的整治,并制定了《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这是现代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理念上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但现代的银川市毕竟不同于古代城市,要想真的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就必须同时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长期性。
城市是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又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基础设施系统、居住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都属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需要作出综合性的规划以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小的时候,银川市分为老城、新城以及新市区,且在功能划分上也较为明确,老城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较其他两个区更迅速,工厂和党委等设在新市区,在发展中也有自己的优势,相较而言,新城的发展明显滞后,也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限制了三个区之间的发展。现今在规划中,不再这么明确地分割三个区的功能,利用综合的规划,使三个区互帮互助地协调发展。